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衙门化生存的大学

作者:张 鸣




  自从薛涌先生在大学问题上扬香港抑内地的议论一出,举国哗然。平心而论,薛先生的话,有点不厚道,出身北大的他不应该不知道,中国的大学跟西方的大学,其实不存在可比的平台,我们的大学,就其软件部分而言,其实更像衙门。不像学校。
  硕士和博士生的招生分数线,都要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不仅如此。大学系统还有学科研究基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种种名堂,都要评。而且都由教育行政部门来主导。还有没完没了的评估、评比,明知道下面的大学都在造假应付,但却评估依旧,甚至发现了造假的证据,也当作没看见。上面要的只是自上而下的“评”,只有年年“评”。才可以逼迫大学“跑步前进”,确保大学成为大衙门下面的小衙门。
  说大学衙门化生存,不仅是因为它拥有全套的党政部门,从纪检委到宣传部。从统战部到工青妇。也不仅是因为它所特有的业务机关,诸如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等权力特大。无时无日不发文发指令派人员指导监督、或者说折腾着教师。即使是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院系,也已经衙门化了。
  学院分办公室。讲师四人一间,副教授二人一间,教授一人一间,副院长也一人一间,但面积要比教授大得多,至于院长,当然要占一个最大的房间。房分三六九等,其实跟“工作需要”关系并不大,因为在学校里生活的人都知道。其实教授和院长的办公室多数时间都空着,反倒是住房紧张的讲师。在办公室的时间要多些。
  衣分五色,食分九等,从来都只是衙门的表象。每年职称评定。学院都要组成一个职称评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每年都有变化。委员是怎么产生呢?院办公会议决定的。院办公会议的正式成员,就是院长和副院长。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职称评定委员会不由院学术委员会来确定?院长会告诉你说。因为评职称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其实,这样问,在大学的语境里本来就是多余,因为所谓的院学术委员会,也是院办公会钦定的。
  有人说。大学里已经出现了上级皇帝化,下级奴才化的现象。大学里开会。哪怕是学术性的会议,也要按级别说话,小人物如果抢了话头,大家都会对你侧目而视。开会时只要校长或者副校长说了话,下面的教授们发言,都会自觉地引述校长的“指示”,好像不这样引证一下,自己的话就说不出来似的。校长到自己学校的院系来检查工作,按道理,本是分内之义,但是有的学院,却要求所有的系所负责人和办公室人员早早恭候,还挂上了大横幅:“欢迎某某校长前来检查指导!”教师们甘为奴才,也有自身的不得已,现在大学的领导。说是有生杀予夺之权可能有点过分,但普通教师收入高低、职称评定。基本上是领导说了算。体制内的所有资源。全掌握在领导的手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领导可以给你所有的好处,也可以让你什么都没有份。学校和学院的领导,绝大多数都有教授的头衔,有自己的专业,但无论什么专业的领导,对于中国古代的权术,都无师自通。不仅懂得借刀杀人,懂得分而治之,更懂得维护自己的权位。在上级面前,领导永远都是温婉可亲的样子,但对待下级的时候,则会有金刚怒目、厉声呵斥的威风。在这样的衙门里,听话是最重要的美德。教师如果既有学术造诣(主要是成果量和征引率)又听话,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学术,只听话,也行,如果有学术不听话,哪怕你水平再高,也不行。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大学像衙门,学生像什么呢?我曾经在另一篇文章说过,大学里的学生,更像是交粮纳赋的百姓。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当然,他们还要上课。其实上课更像是教师的良心活。本质上,衙门是不管课程质量的,要管的话,也是越程序化、教条化越好(教学评估就是这样的标准),恨不得把学生都变成标准化的桶。让他们把标准化的知识或者另外叫什么东西灌进去。完事大吉。
  【杨松荐自《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