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唱龙眼”与“净身”

作者:王 晖




  清初文化名人周亮工根据在福建为官八载的见闻,写了一部有意思的社会文化史著作《闽小纪》,着重记录闽地风土、物产、风俗、人物。
  其中有一则《唱龙眼》,甚为有趣,现录文于后:
  龙眼枝甚柔脆,熟时赁惯手登采。恐其恣啖,与约曰:歌勿辍,辍则弗给值。树叶扶疏,人坐绿荫中,高低断续,喁喁弗已。远听之,颇足娱耳。土人谓之“唱龙眼”。
  龙眼是我国南方一味特产美果,福建虽为国内龙眼主要产区,但过去可能种植少,产量有限,也显得颇珍贵。而龙眼树的枝条又特别柔脆,非攀枝能手不易上树采撷果实。于是,雇工摘果又惧其偷食的龙眼树主遂想出一绝招,要求雇工在树上采果时,需不停地歌唱,如果息声停唱,则不偿付工钱。至于原因,也极易明晓,若摘果者在偷嘴时歌唱,那圆圆的龙眼极有可能连肉带核滚过喉头,掉入气管,后果是很不妙的。正是有了这样一重契约,逢龙眼成熟季节,闽地龙眼产区就出现了如此景象——从一株株绿荫婆娑的龙眼树中,总不断飘出一串串时高时低、欲停还续的歌声,彼唱此应,“喁喁弗已”。当地人都明白这是树上的摘果者在遵约行事,并把这种现象称作“唱龙眼”。估计这摘果能手哼唱的一定是地方小调吧,遥想在那旷野山冈,凡有龙眼树的地方,都流播着这蛮声蛮韵的村腔野调,那是多么奇特的场面呀!所以,极擅从平凡生活小事中发现人生情趣的周亮工,给这种现象下了一个评语:“远听之,颇足娱耳。”
  许是胸间缺乏风雅底蕴,于“唱龙眼”这样的习俗里,我感觉不到丝毫可爱、有趣的内容,却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中国历史上那极残忍的宦官制度来。如众所知,宦官系被阉割去势,即所谓“净身”后,专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人;亦称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或内监。因明代最高一级宦官为太监,故明清泛称宦官为太监,今日俗称多沿袭之。据说,男人一朝去势,再没有性欲。于是,后宫中这些可怜的特殊佣人们虽然时时面对着皇家成群扎堆的如花美眷,却心如止水,只能孜孜执役,于水流花谢中消度年华,而无法做出点滴有损皇家尊严的不尴不尬事来。
  “唱龙眼”的意图,是让人身处美果丛中而难动食念;“净身”之目的,则是要人置身脂粉堆里而不生情心。稍加留意,由人类挖空心思设计的诸如此类的治人方式,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