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穷人读书法

作者:徐 强




  张新颖教授写有一本小书,名为《读书这么好的事》。喜欢啃书的书虫当然都知道,读书的确是件很惬意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对于爱看书而又阮囊羞涩,整天必须为了一日三餐奔波劳碌的人来说,读书却是痛苦的梦想。照现在的行情,一名下岗工人一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费,或者一个农民在地里鼓捣大半年地瓜所得的收入,还不够买一套精装书。“读书这么好的事”,显然变成“读书这么奢侈的事”了。怎么办?李渔《闲情偶记》有“贫贱行乐之法”,大意是说,只要你摆正心态,穷人总会有穷人的法子。根据李渔先生的“指示”,我琢磨了好一阵子,为穷人想了几条读书的“偏方”,开列如下:
  囊萤映雪法。如果你很穷,白天忙着找饭吃,没时间读书,晚上又用不起电,甚至连煤油灯都耗不起,那么这就是一条利用“自然能源”读书的绝妙方法,没准还会获得一块“节能模范”之类的奖章。本来还有一招,叫做“凿壁偷光”,不过现在是提倡法治的社会,保护私有财产又写入了宪法,再也不能这样干了。凿坏自家墙壁不打紧,问题是这墙壁别人也有份,弄不好他到法院告你一状,岂非雪上加霜?当然,这个“囊萤映雪”也不能教条地理解,难道捉不到萤火虫,或者老天爷不下雪,就不读书了吗?千万别泄气,还有月亮嘛。《拾遗记》说,东汉任末,“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结果成了大教育家。
  过目不忘法。读过金庸《射雕英雄传》的朋友,一定对黄药师老婆的记忆力佩服不已。她把《九阴真经》从头到尾看了一两遍,马上就能倒背如流。如果你很穷,买不起书,这一招无疑很管用。其实并非小说里的人物才有这种本事,历史上不少穷苦孩子都这么干过。比如写下哲学巨著《论衡》的王充,小时候就经常在洛阳的大街小巷逛书店,凡是他翻过的书,“一见辄能诵忆”,比黄老邪的夫人厉害多了。
  借鸡生蛋法。老实说,“过目不忘”是需要一点天分的,像我这样的智商,计算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都得捧着计算器折腾老半天才行,要是让我背一整本孔圣人的语录,那还不如投河自尽算了。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谓“借鸡生蛋”,就是借别人的书来看,看了记不住,就把它抄下来。北周时候的韦敬远,“手自抄录数十万言”,我想一定就是因为穷疯了才逼出来的。西汉有一个书生叫董谒,做得更绝,他看见喜欢的书,就抄在手掌心上,回到家,再把手掌心的字往竹笋皮上抄。
  隔墙有耳法。这一招的“发明权”,大概要归南朝齐人顾欢所有。顾欢小时候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就跑到村里学校教室外边靠着墙壁听老师讲课,晚上再点松枝或者稻糠照明,复习白天听来的功课。教室是有窗户的,所以犯不着像“凿壁偷光”那么麻烦了。即使没有窗户,根据我的经验,想必也不成问题。我住的房子,隔音效果糟糕得很,隔壁小两口的悄悄话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何况是老师高诵之乎者也?
  卖身为奴法。听起来有些吓人,其实不是真的做牛做马,而是免费帮人干点家务什么的。《汉书》上说,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供资用”。《西京杂记》则说得更为清楚一些:当时乡里有一个大阔佬,家中藏书很多,匡衡就上门去做佣工,不要工钱,“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结果,他成了一代鸿儒。这个法子罗尔纲也用过,他在胡适家住了几年,帮胡适干了不少文字活,却不要报酬,后来胡适为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作序,对这件事情还念念不忘,大为赞赏。
  呼天抢地法。这一招不大好用,有些丢脸,但是对于穷人来说,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算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了。三国时候的邴原,从小父母双亡,有一天他跑到学堂外边,嚎啕大哭起来。老师问他为什么哭,邴原回答说:“我是孤儿,没钱上学,看见小朋友们都有书念,就哭了。”老师一听,很同情他的遭遇,告诉他以后可以免费来念书。穷人的境况,常常就是这么无奈。当你被生活的困顿压得直不起腰,当你被昂贵的学费挡住了求学的去路,你只能寄希望于人世间的良知尚未完全泯灭,还有一点点令人温暖的气息,给你继续前行的勇气。不知什么时候,在这个世界来去匆匆的很多人,才可以撕掉“穷人”的标签。
  [眼王翔宇荐自《凯迪网络》200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