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一切向钱看”的另类诠释

作者:朱蓬蓬




  刚刚拨乱反正的时候,人们相互用“一切向前看”的话勉励着。但到真正进入了市场经济的门槛,“一切向钱看”的狂飙来势凶猛,人们为“向前”和“向钱”不同内涵调侃着,争辩着。
  2001年,凤凰卫视杨澜问季羡林:“你当年在国外条件优越,是什么驱使你回国的呢?”季羡林回答:“是钱。当时一个副教授50元,正教授80元。而一石谷只两元钱。”杨澜又问:“北京大学怎样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大学呢?”季羡林回答:“……主要是钱。没有钱就请不到好教授,就不能把学校办好。”杨澜再问:“您认为怎样才能当好北大的校长?”季羡林回答:“校长要会弄钱,要能提高教育经费。”(见《老年博览》4期用功的文章)
  关于北大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了。原来,如果让季羡林来说,一切向钱看就解决问题了。这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古训还是有道理的。当然,这并不奇怪,就拿回清华定居的杨振宁来说,他曾对媒体表示,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所作出的任何决定,都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似乎要求得更宽泛一点,虽然没有直接说到钱,但实质上还是继承了美国实用主义的老祖宗杜威的衣钵。和从德国深造后回来的季羡林没有根本的差别。这就是说,选择最好时机,最好地点,最好条件,作出安顿自己的最优决定。
  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笔者在上海曾和茅盾(沈雁冰)的舅子孔令境先生有过交往,承他告知,茅盾先生是善于运用“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策略的,会轧苗头。就是因为如此的为人,才使人们对他少有好歹的评说,他死后甚至被追认为共产党员,党龄从1921年算起。想当年,八一南昌起义,革命分子出生入死,茅盾却带着夫人在庐山避暑(观望)呢!这是又一种处置人生的高明策略之所在。
  其实,不仅大知识分子讲究实际,哪一个俗人又不讲究实际呢?钱,无论如何是少不得的。因为在街上去厕所Make water也是要钱的。
  不过,钱这个东西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网上流传着一首未见作者的新时代的《陋室铭》说:“官不在高,有权则名;钱不在多,勤送就行。斯是豪宅,看吾德行:美味食不尽,一天喝一瓶。麻将桌上坐,豪赌到天明。温柔乡里醉,二奶笑盈盈。谈笑有奸商,往来无民情。人生几十载,快乐及时行。夜夜笙歌里,沉湎难自醒。当面讲为民,背后徇私情。实事不会干,假话讲得精。百姓心中苦,塞耳不愿听。可以搞特权,纵私情。无民声之乱耳,无上级之批评。广西成克杰,江西胡长清,北京陈希同,福建赖昌星。野火烧不尽,前赴后继行。吾辈多如云,贪官乐忘形。百姓曰:不杀不行!”
  你看,钱这玩意儿害了多少人。不仅在官场在商场,甚至在神圣的教育场所,也被孔方兄腐蚀得不能容忍了。石飞先生有一篇《研究生当廉价劳力凸显师德低劣》的文章说:“有个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读研两年,导师总共只给上过5次课,除了春节歇半个月,几乎每天都要按照导师的安排,去导师当老板的公司打工,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连星期天都没有。而报酬呢,全凭导师恩赐,给多少算多少,平均每月260元,还不足当地最低工资的一半。而导师呢,则是大款富翁,又是别墅,又是轿车,又是二奶,资产数百万。这个研究生无奈地说‘导师非师,贼也!是研究生的廉价血汗养肥了导师……’”
  这样的导师但愿(也许)是个别的,但不能不如石飞所说:“原先我心目中的名高校、大教授、大导师的光辉神圣的形象渐渐坍塌了。想不到,我们所仰慕崇拜的高等学府、高级灵魂工程师竟如此师德沦丧了。”
  钱钱钱,命相连。所谓和命相连,也就是和权、和政治相连。这个东西,引发伦理道德品质等许多是非方面的问题。当年胡适先生的言行,曾受到国人一致的谴责,但现如今这种谴责慢慢地为赞赏所替代;当年郭沫若先生的言行,曾受到国人一致的颂扬,但现如今这种颂扬悄悄地为鄙视所掩盖,这种潜在的变幻无常说明了什么,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今天,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十分规范,市场的诚信守则被孔方兄所左右,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南京市民戴小姐到银行存2700元钱,但储蓄员半天不理她,到最后办好手续,储蓄员一时糊涂竟把存折和2700元钱一起给了她。戴小姐一声不响拿了就走。反正银行规定“现金离柜,概不负责”。后来银行和戴小姐打官司,事情不了了之,据说银行是吃亏了。(4月18日中央电视台“社会纪录”)
  总之,一切向钱看,已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对人对事,我们还可以做许多另类的诠释。
   [翟明荐自《围城杂文》200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