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偶感五则

作者:张雨生




  
  1
  
  有个故事说,新来了一位街坊,自称是东坡迷。有人问他:“你迷东坡字,还是迷东坡词?”他说:“都不是。我迷东坡肉。”这惹得旁人哈哈大笑。这讥笑毫无道理。那位街坊是厨师,不是酸溜溜的文人,更不是某些说惯了假话的官员。迷东坡字,迷东坡词,谈起来很高雅,但这高雅若是硬充的,远不如学厨师说一句实在话:“我迷东坡肉。”
  
  2
  
  如今有个新名词,叫零距离接触。用上这个词,意味很亲近,很密切,很熟悉,很知心。其实,未必尽然。人与人的距离,称得上零接触的,莫过于挤公共汽车。十多平方米的面积,得挤进几十上百人,人与人之间,不仅没有距离,连插足之地也没有。上班族挤了几十年的公共汽车,对那些挤过他的人,有多了解,有多熟悉呢?零距离接触之后,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那是短暂接触,长期接触,就不一样。”有人这么说。长期接触的,莫过于城里人同居一个楼道。高层建筑几十户,低层建筑十来户,虽然不是零距离接触,但楼上楼下,只隔一层楼板,左邻右舍,只隔一层水泥墙,距离也不过几十厘米。一住好多年,别说相互密切、知心,恐怕连姓名都叫不出。挤公共汽车的,相邻而居的,平日里情淡如水。只有接触之时,闹出了矛盾,吵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才能记住对方。那叫不打不相识,并非是零距离接触才相识。人与人的距离,不是用尺来度量的,更不是用数字来计算的。
  
  3
  
  宿舍里放着几架子书,近日盘点了一回。从头到尾读过一遍的,不到十分之一。读过之后,值得重读的,我把它们单独放到一处,有了空闲,以便重读。重读的书在读过的书中又不到十分之一。重读的进一步是精读。精读是欣赏,像听喜爱的经典乐曲,没法用遍数来算。这样的书,我一般堆在桌子上,放在床头边,伸手便得,随时入目。精读书在重读书中又不到十分之一。精读书无论放下多久,随时能想起的,一些段落能背诵下来的,又不到精读书内容的十分之一。写作时,能运用自如的书本知识,就是这最后一部分。这么一算,这部分书本知识,不足我书架上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我的藏书没超过一万册,能运用自如的书本知识也就不足一册了。呜呼,书如仓粟,我食一粒。
  
  4
  
  最先运用新手法、最先走进新领域、最先创造新风格的艺术家,必然要引起怀疑,引起争议,乃至引起激烈的批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那个“最先”。惯于运用传统手法、惯于徜徉传统领域、惯于展示传统风格的艺术家,必然不会引起怀疑,不会引起争议,更不会引起激烈的批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那个“惯于”。那么,你喜欢哪种艺术家呢?
  
  5
  
  有些事情上一个台阶,付出与收获,并非按比例上升。我的交通工具是两个轮子,付出了两三百元。我想升级,换成四个轮子,那是付出两个三四百元就能办得到的吗?从两个轮子到四个轮子,不仅仅是数字的升级。“挣第二个十万元,比挣第一个一万元还容易。”这话说得好漂亮。穷人挣一万元很辛苦,富人挣一万元很轻松,因为穷人挣的是第一个一万元,富人挣的不知是第几个一万元。以为付出同等劳动,就能得到同等收获,或者说,得到了同等收获,只愿付出同等劳动,如果不是糊涂,就是无知。穷人付出巨大艰辛,挣得了第一个一万元,如果他继续付出同样的艰辛,挣得的将不再是一万元,可能是好几个一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