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从大耍流氓到回报流氓

作者:苏中杰




  
  小记如今的传媒,能让流氓语言畅行无阻,而接到批评流氓语言的文字,则似蛇虫咬手,吓得面如土色。这一世情,导演着笔者此类文字的生存悲剧。
  
  中国经济学界有个“精英”,名叫张维迎。张氏当初是如何成名的,我不知道,只记得此人能进入我的视野,是因为他那套名扬天下的“吐唾沫理论”(有人称为“吐痰理论”)。
  中国的经济体制一定要改,产权问题一定要解决,不然,社会就没有出路。这大概早是共识,近些年分歧不大,而关键是通过什么手段来改:要不要社会公正?要不要弱势群体利益?是搞改革,还是搞抢夺?张氏主张抢夺,他出主意说:“通过腐败搞垮公有制来促进私有化。公有制是一个大饭碗,需要有人往里面吐唾沫;有人吐唾沫后,其他人认为这碗饭不能吃就走开了,一碗饭就属吐唾沫的人私有了。”(《精神档案》,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这就是有名的“吐唾沫理论”,其“理论智慧”自然来自于流氓乞丐。小说和电影中有这样的镜头:乞丐路过店铺时抢几个馒头就跑,怕店主人追上来被夺走,就边跑边啃,或是不停地往馒头上吐痰,主人追赶上来见馒头脏成那样儿,就不要了。就其生存境遇来说,其情可怜,然就其手段而论则不能不能称之为流氓乞丐了,是典型的流氓无产阶级。而今张氏总结此种流氓智慧,将其上升为“吐唾沫理论”,献给公产主管者,当然不是为了乞丐的生存,而是为了培植流氓资本家了。实际上,不少公产主管者也正在实践着“谁吐唾沫谁先占”的流氓手段:把一个个公有制企业搞成无法收拾的烂摊子,最后自己“买”下来,成为私人所有。
  这后半个过程,被称为“产权改革”。即然是买,那这卖方是谁?谁是所有者?如何作价?这些关键问题要是不明不白的话,不是人为地制造天文数字般的经济黑洞吗?但是,包括张氏在内的一批“精英经济学家”,如张曙光,张五常常之流,极力为经济黑洞辩护,秦晖、何清涟、卢周来等等有良知的学者不得不同他们在上世纪末进行了一场大论战。但是,现实中的危局并未改变,而且公产流失、贫富对立更加严重。2004年8月28日,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北京召开“资产流失与国有资产发展研讨会”,并公布“请而未到”的经济学家名单。此时,以扶植流氓资本家为己任的张维迎坐不住了,针对国产流失问题,他回应郎咸平说:这是对有贡献的人的回报。 他说:我非常佩服这些搞得好的国有企业的经理人。一个健康的社会要有一个导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以后就不会有人愿意为社会贡献,这对整个社会是一个损害。这正是我们要改革的原因。至于说该给多少股份,谁拿股份,这是第二个问题。
  我们知道,凡是拿出来拍卖的企业,大多都是实践了张氏“吞唾沫理论”的企业,是实在搞不下去的企业,是“搞得好的国有企业”吗?那些经理人是有贡献的人吗?哪一个这样的企业后面没有吐唾沫的流氓?所谓的回报,不正是回报那些流氓吗?其次,作为文人,把“国产流失”说成是“回报有贡献者”,如此转换概念,黑白颠倒,足见其无赖性和流氓气!
  从主张大耍流氓到主张回报流氓,张氏逻辑就是流氓逻辑,此人嘴里所谓的改革概念,不过是扶植流氓资本家的遮丑布而已!
  我们相信,作为文人,从势而不从道,践踏社会公正,以弱势群体作对,必然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前几年大喊教育产业化的无耻学者,如今在国人的声讨中再不出头了,但他们他们的言论还在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中保存着,要人们记住他们的,只有臭名。张维迎现在是一边红得发紫,一边臭名昭著,历史耻辱柱已为他设定了。顺便说一句,同他一起上耻辱柱的,还有两位姓张的:张五常、张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