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怎样建“文化大省”?

作者:牧 惠




  不少省份先后提出把本省建成文化大省的目标,部署若干措施。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文化确实有必要跟上,配合。该过一些有关的报道和文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于是也想跟着谈一点浅见。
  首先,“建”文化大省,千万别把“建”字仅仅理解为建筑的建。拿出大笔钱来盖大学城,盖大剧院,盖图书馆……固然也是建设文化大省所必需;但是,窃以为,软件的建设,应当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气候。
  建大学城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缺乏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气魄,不曾为一流的学者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条件,忽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不可或缺,名教授从何而来?名大学不仅仅“大”就能出名的,小学院也可以成为名大学。与此同时,如果小学、中学的基础差,学生一直靠背标准答案过关,他们进了大学之后又沿着这条老路走下去,未来的名专家又从何而来?如果义务教育都办不起来,办不好,大学城岂不是建在沙滩上?
  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也是如此。名作家、名记者、名编辑……的产生,除了物质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轻松的创作环境、舆论环境。有的人以印数论英雄,说咱们某某书发行上千万,这就够条件称文化大省。其实,靠行政手段或炒作制造出来的这类数字,远远不如一本在文化界、思想界和读者中产生深远影响的、印数远不及畅销书的著作更富文化价值。贵州出了一本《顾准文集》,初版只不过3000册,但它对思想界震撼力大大胜于那些印数300万的什么辅导材料;韦君宜的《思痛录》初版只不过8000册,出版后4个月就再印了4次,人们争先恐后地阅读并寄赠亲友。这才叫文化!但是,一些自称要创造“艺术家及文化人士所向往的”文化环境的经济大省,看去似乎比贵州更“文化”的省市,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却未必有气魄出这类书。苟如此,货真价实的文化大省从何而来?有人说自己那里有着许多名牌著作,只是“自树名牌的意识不够”,“文艺评论要加强”。其实,“酒好不怕巷子深”,只要是好酒,谁炒过顾准了?谁炒过“思痛录”了?
  建文化大省,绝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应当看到,所有部门都负有责任。卫生部门封锁、隐瞒“非典”、爱滋病情,首先害人,同时也给“文化大省”丢分;公检法执法不公,执法犯法,例如硬逼处女承认卖淫,强暴打工妹,打死外来青年孙志刚,……这不是反文化,难道竟是为文化大省添砖加瓦?有报纸揭露,某省城的市民响应号召,为“十大教育工程”捐款7000多万元。七年后检查,这些钱用于“十大工程”的仅仅1500万元,其余5000万元都被基金会挪用其他经营,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将无法收回。诚如报道说,“如此被挪用,以后还有谁会捐钱”?该省领导说,“全省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做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促进派,做文化体制改革的促进派,做文化大省建设的促进派”。这话说得很对,问题是如何落到实处?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话很在理。为达此目的,必须首先检查和改进一切不利于人的建设的措施,而不是吹牛式的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