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程式

 



   F1:端午

   端上一串促进午睡的大作
   有龙舟自诗人咽喉夹泥沙滑落
   我被大会的高潮深度催眠
   隐约回到屈原注册的江边:

   地点是汨罗没错
   时间约在BC二七八年
   离屈原投江才两天,
   过半的楚民蒸发成厚厚的雨云
   麻质的空气把眼白狠狠刮伤
   泪腺是支流将悲情灌满……
   “但我不认识他。”
   “难道你不会假假哀恸
   假假身置其中?”
   “像那些所谓的诗人一样?”
   “嗯,创作你逼真的化妆。”

   空洞且巨大的吟诵把我咬醒
   抖落梦屑,我左看右看
   观众的掌是船桨在推波在助澜
   诗人陶醉于自己的鼓声节奏
   往年的大作与来年的大作互相拷贝
   同样的基因同样的体位在此交配
   “屈原只是皮影戏里的皮影?”
   “不然你以为。”
   我不得不离去,像一只异形;

   背后又一首大作像火箭隆隆升起。

    F2:端午

   外婆端来一颗棱形的午餐
   味蕾忍不住跳起来鼓掌
   大脑把屈原随手冷藏,

   香气是明矾沉殿掉人文思想
   我热血沸腾一百度感动:
   那五小时裹粽的手
   那五小时灶旁的高温忍受
   我感同当年汨罗里的鱼群……
   (单凭这点就该把屈原吃干净)

   跟每位端午的食客一样专心
   我穿透糯米的弹性
   用筷子分析历史与传统的内涵
   果有伟大心脏和感人的咸蛋黄
   以及虔诚的贡品如大豆如虾米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还保存从竹筒原型演进的痕迹;

   将抽象的端午吃成具体的端午
   我们都用永恒的味觉来记忆佳节
   粽子已提升到象征的境界
   在潜意识里取代屈原。

    F3:爱国

   下午两点,太阳七十度倾斜
   汨罗在同学的朗读里涸竭
   课本有空白地方,我试着演算:
   【怀才不遇×爱国÷投江】
   屈原从标准答案里走出来
   似铜像,站在课本中央
   顶着崇高的天花板;

   其实思考与情操已被殉国浓缩
   宛如天龙自腾云里隐没
   课文简介了四段,才提了一行
   死亡的衍义张开巨大蟒嘴
   吞尽屈原的壮志和忧患像吞蛋
   我们的胃液静静旁观
   却再三反刍蟒嘴的评断!

   “爱国”是一言以蔽之的说法
   很官方,但简单又难忘
   经读本注射到忠实的大脑
   这一支支爱国的思想预苗
   培养出屈原单一的伟大面貌。

    F4:离骚

   它本身就是个独醒的世界
   楚的神话藉此发源
   但神幻的翅膀是困惑与忧伤
   沉重的意象在九歌里飞翔,

   灵魄全转换成小篆
   楚辞里的屈原才是屈原
   但文本里导读的磁场非常强大
   自秦以来也只有一种读法,
   强势的生平固定了我的眼睛
   简直像拓碑一样
   我是那紧贴的宣纸无从挣扎;

   但我终于读懂临江的心脏
   听到和渔夫的深邃对谈
   屈原独独醒在自己的叙述里
   香草与恶草交织成蓑衣
   我穿上这件离骚走近,
   总算清楚看见那皱纹很深的脸
   凤爪般修长、有力的指节……

   我直接听懂了楚的音乐
   在二十岁的九月,秋天。

   (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