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情怀渐觉成衰晚

作者:黄少婷




  “在我九十岁那年,我要与一个未成年的处女度过疯狂的一夜,作为给自己的礼物……”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将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然而马尔克斯却用了这样一种漫不经心的笔调,仿佛一切世俗成见,一切道德观念,甚至一切自然规律,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却。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早已对各种铺天盖地的奇闻怪谈免疫,光怪陆离已经难以轻易吸引我们的眼球,然而,马尔克斯寥寥数笔就俘获了我们日渐麻木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可见姜还是老的辣。
  在错愕和惊惶之余,不得不佩服马尔克斯的老奸巨滑,他就像一只胸有成竹的老蜘蛛,不紧不慢地编织着文字的陷阱,只等着猎物自投罗网,我们甚至能从字里行间窥伺他慧黠的笑容。当然我们是乐于成为马尔克斯的猎物的,因为等待我们的注定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这个狡猾的小老头,是最可以让人放心的。
  
  无关道德
  马尔克斯这本书,从书名到内容,可以说是“政治不正确”的典范。西班牙原文的书名叫做“Memorias de mis putas tristes”,“puta”是西班牙语中恶毒的骂人话,相当于中文的“婊子”,英译本译作“whore”,也是贴切的。
  下笔之前曾在译名的问题上犯难,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厚颜无耻地求助谷歌,虽然由于当年国内盗版猖獗,马尔克斯一怒之下禁绝了所有作品在中国的版权,但网上五花八门的译名还是不少。大约是受了《艺妓回忆录》的影响,“回忆录”系列的为数最众,有“苦妓回忆录”、“嫖妓回忆录”、“群妓回忆录”等等,也有经过美化文饰貌似港台古装片名的,如“难忘青楼怨女”,经过一番思量,还是用了自己的译名,虽拙劣不堪,且毫无意蕴可言,但勉强还算符合原意。“妓女”一词比不得“puta”的铿锵,也比不得“whore”的生动,接近中性,缺乏力度,然而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去甚远了。
  我们无名的主人公虽无大才,好歹也算是文化名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理想应当德高望重,一言一行皆为典范,不想竟以九十高龄眷恋烟花巷温柔乡,竟还非妙龄处女不嫖,竟还谓之“原则”,真真令人发指。不过读者们大可不必气恼,马尔克斯的作品向来无法以道德的尺度衡量,与其说是不道德,不如说是非道德,要享受马尔克斯的艺术和才情,政治正确的尺子暂且收收好吧。更何况年高未必有德,老年人作恶多端的固然少之又少,但是谁能说清楚究竟是主观上清心寡欲还是客观上能力不济呢。
  我们的主人公对熟知的老鸨罗莎·卡巴卡斯开诚布公没有半点羞耻感,但是在公众面前难免要道貌岸然一番的,只是用心良苦却收效甚微。为了掩饰自己真正的目的地,老头对出租车司机谎称要去公墓,这样“他就不会知道我真正要去的是什么地方”,老人家的小算盘打得不错,无奈却被出租车司机一语道破天机,只能感叹一声“阳光下没有Paseo Colon的司机不知道的秘密”。这一段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但是老头并非由于嫖妓感到羞耻,而只是因为谎言被揭穿而感到些许窘迫。
  西方评论者喜欢将《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与《洛丽塔》作比较,但是依我的愚见,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之家》与本书的亲缘关系反而更近一些,不仅因为马尔克斯引用《睡美人之家》的开头:“请不要恶作剧,客栈的女人对江口说,请不要把手指塞进睡着的女孩嘴里,也不要做其它类似的事情”作为题记,更因为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但又各异其趣,我们有理由推测马氏在创作《追忆》时受到了《睡美人之家》的启发。
  相比《睡美人之家》的沉重和萧索,《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色调要明快许多。在道德这一问题上,《追忆》处理得也要轻巧很多。在《睡美人之家》中,主人公江口反复忏悔自己的“背德”,不断在“睡美人之家”非人间的乐趣与人间的道德准则之间徘徊挣扎,而《追忆》中的老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却有着令人讶异的坦然。在这里,拉美的奔放与东方的拘谨相映成趣,也体现出两位作家迥异的风格。
  
  关乎爱情,关乎性
  爱与性的密不可分,早已是老生常谈了。有爱无性,有性无爱,有爱有性,不管是哪种形式,爱似乎总是需要借助性来证明自己的完满或是排斥性来证明自己的纯洁。文学中的爱情,性焦虑的程度比现实中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问题上《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也不能例外。虽然按照上述分类方法这个故事要算在有爱无性一类,但是书中的爱与性并非誓不两立,非要拼个你死我活才罢休,相反,性与爱的相互钳制和纠葛成就了这个故事很大一部分魅力。
  现代人在性的问题上日益开放,在爱的问题上却愈发保守,性的泛滥以一种神秘的方式佐证了爱的金贵。即使是将性作为卖点的《欲望都市》和凭性一举成名的《上海宝贝》,仍在性与爱之间困惑不定。前者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爱情童话,后者则以真爱的破灭(表现为爱人的死亡)惩罚肉体的放纵。
  撇开“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大背景不说,《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可谓浪漫爱情故事的模范。主人公的爱情具备了爱情的所有要素,突如其来,难以名状,盲目,狂热,偏执,嫉妒,自我。在排山倒海的热恋来临之时,爱恋的对象反而无足轻重。我们不知道她真实的名字,我们不知道她的性情,她的喜好,她的感受,从头至尾,她每次出场都在熟睡。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只是主人公脑海中的影像,她的一举一动,我们只能透过主人公的眼睛观望。
  她无疑是美丽的,是生机盎然的,是纯洁的。她皮肤黝黑,一头拳发,指甲富有天然的光泽,浑身无一细小之处不美丽而洁净,她的胸部还未发育,但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她的脚趾像手指一样细长敏感,她有着傲慢的鼻子,热切的嘴唇……这一节看似客观的描写,其实字字关情,读罢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姑娘的嘴唇是厚是薄,眼睛是大是小。这一段的笔法与曹雪芹描摹黛玉相类,写的是一段“态度”,换句话说,是神韵而非形貌。
  姑娘无疑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真正引发老人爱情的,却是她象征的纯洁,美,与生命。
  九十岁生日那天,老人突然感到一种迫切的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他打电话给罗沙·卡巴卡斯,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清心寡欲地度过了二十年,对他来说这股突如其来的欲望仿佛是“来自上帝的讯息”。这一节又给老人与姑娘的邂逅笼上了一层宿命论的色彩,这也是爱情的特征之一吧,至少恋爱中的人更愿意相信姻缘天定。
  主人公终身未娶,几十年来流连花街柳巷,与之发生过关系的女性多达514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娼妓,即使不是从业人员也在他的威逼利诱下收了钱。造成这种奇异行径的原因难以查考,或许源于自卑感,或许出于对爱情的恐惧。他其貌不扬,资质平平,生活赋予他的才华和资源都很有限,他也没有奢望更多。在他波澜不惊的生活中,风月场中度过的一个个夜晚成为了仅有的传奇,他也满足于这一次次小小的冒险。然而九十岁生日这一天,从来不识爱情滋味的他却遭遇了一场风暴般的初恋。
  将之看作天意也未尝不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生命的感召吧,这看似了无缺憾的一生终究是遗憾的,因为他没有爱过,或者从没意识到自己爱过。他和生活银货两讫,互不相欠,但却无法建立起任何实在的联系,就如同他和他的女人们。这遗憾促使他拿起电话,而在作此决定的那一刻,爱情已经注定发生了。
  惟有爱情能够将他的一生从荒芜和废墟中拯救出来,惟有爱情能够证明他活着,并且生活过,因了这段迟来的爱情,他过去的九十年有了全新的意义。在这里,爱情并不是生命尽头的慰藉,而成为了生命本身。
  
  衰老的哲学
  《回忆我那些忧伤的妓女》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衰老的历史。
  或许只有老年人才能将衰老刻画得如此入木三分。马尔克斯写作这部书的时候七十七岁,已经身患淋巴癌,可以想见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一定融入了许多自己的感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