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埃米莉·迪金森的闺阁情缘

作者:杨 婷




  一袭素白的衣裙,一张清雅的面庞,一间尘封的闺室,一迭灵动的诗稿,一段弃绝凡尘的幽居生活,一曲久久传唱的古老颂歌——这就是埃米莉•迪金森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一位在世时默默无闻却在死后影响了整个美国诗界的文坛奇女。宛如一缕清风,她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只留下层层涟漪在历史的湖面久久荡漾。这是一位才女,同时也是一位奇女。从二十几岁开始,她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拒见一切访客,甚至她的家人也不得不隔着门缝和她讲话。她一个人静静地呆在房中,终日与诗为伴。三十年来,她只着白衫,只和极少的几个朋友交往,且都是以通信或写诗的方式。她去世后,她的妹妹在她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千七百多首诗,而其中只有七首是她生前发表过的。如此独特的生活方式,如此惊人的艺术生命,使人们不由得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想追寻她成长的足迹,走近她神秘的闺室,解开她生命中难以释怀的闺阁情缘。
  
  邻家有女初长成
  
  1830年12月10日,埃米莉•迪金森来到了这个世界,迎接她的第一抹阳光洒在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小镇(Amherst, Massachusetts)的一幢巨大宅邸的屋脊上。这是一座威严的大建筑,据说是镇上第一幢砖造建筑,系由她祖父萨缪尔•福勒•迪金森(Samuel Fowler Dickinson)在1813年建成。1826年,由于经济原因,他不得不把房子卖掉。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儿子爱德华•迪金森(Edward Dickinson)及其妻子和三个孩子不得不以租客的身份住在房子的东部。直到1840年,他们才得以搬进位于诺兹•普列森街(North Pleasure Street)的一栋木质结构的房子里。那时小埃米莉还不到十岁,和其他同龄的小孩一样,有着多姿多彩的童年。
  埃米莉•迪金森从小喜欢音乐,她的婶婶拉维尼(Lavinia)说她两岁半的时候就弹钢琴并且还谈论音乐。后来她进入伍得曼先生(Mr. George Sullivan Woodman)的声乐学校里学习声乐。1845年,她的父亲给她买了一架钢琴,从此她就在另一个婶婶塞尔比(Selby)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弹钢琴。1847年,她进入芒特•霍里奥克女子学院(Mount Holyoke Seminary)寄读。在学院里,她仍坚持每天下午练习一个小时,并且她还是学校合唱队的成员。年少的埃米莉•迪金森在学院里参加各种文娱活动,要么唱歌,要么弹钢琴,非常活跃。她也喜欢听音乐会,在学院里听过一个叫“哈钦森家庭(Hutchinson Family)”的演唱组合办的一场演唱会。1846年她还曾两赴波士顿去听音乐会。她在音乐会上听到的一些曲子后来成了她最爱弹的曲子之一。如今,这些曲目和她的钢琴一起被保存在哈佛大学的霍夫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里,其中包括各种流行歌曲、华尔兹、进行曲,以及各种快步舞曲等等。这些曲目说明她对音乐的了解和涉猎是广泛的,同时这些曲子的难度也表明她的弹奏技艺即使不是非常高超,也是相当出色的。也许,正是她对音乐的这种独特的领悟力和创造力使她的诗歌充满各种各样奇特的声音,如鸟声、雷声、风声、蜂鸣、蟋蟀声等等。她还常把自己比作一只唱歌的鸟,如鹪鹩、食米鸟、知更鸟等,用歌声“驱走黑暗”、“治疗疼痛”或“体验狂喜”。
  埃米莉的家庭可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父亲爱德华•迪金森是成功的律师和阿默斯特学院财务主管;长兄威廉•奥斯汀•迪金森(William Austin Dickinson)曾在哈佛大学法律学院进修,也是一位成功的律师,接替父亲当阿默斯特学院财务主管,在阿默斯特社交界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妹妹拉维尼娅•迪金森(Lavinia Dickinson)生性活泼,言辞泼辣,也终身未嫁,一直与埃米莉生活在一起。出生名门的埃米莉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她先后在阿默斯特学校和芒特•霍里奥克女子学院学习。读书期间,她已表现出很强的写作天赋。她常常和同学聚在一起谈论诗歌,在学校诗歌比赛中也得过奖,她的诗歌还在校报上发表过。她父亲的学徒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Benjamin Franklin Newton)可以说是促使埃米莉走上诗歌之路的重要人物。他教她如何欣赏文学,怎样观察世界,他还把爱默生的诗集和勃朗蒂姐妹的作品介绍给她。可以说,正是牛顿唤醒了少女迪金森对精神独立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无怪乎迪金森后来称他为“教我不朽的朋友”。
  少女时代的迪金森不仅有着优越的读书条件,而且有着接触时政和社会名流的优越环境。她的父亲曾任过国会议员,不难想象他在当地的政治影响。然而,迪金森对这些似乎并不感兴趣,倒是家庭生活给了她莫大的乐趣和精神寄托。她在三兄妹中排行居中,平时最受父亲宠爱。她的母亲埃米莉•诺克萝斯•迪金森(Emily Norcross Dickinson)是一位温和顺从、郁郁寡欢的女人,她的父亲主宰着家庭生活。在她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主宰着她的伊甸园的遥远而陌生的上帝。在家庭里,她只崇拜父亲,父亲1874年死后,给了她很大打击。相反,她对母亲却感情淡薄。她曾说过她没有母亲,虽然她和妹妹在母亲晚年一直照顾她直到死。埃米莉同哥哥奥斯汀及妹妹维尼的关系也很好。他们三人从小在一起玩,长大后也时常在一个房间里谈话至深夜,以致有人怀疑埃米莉对哥哥的感情超过了兄妹的感情。不过,奥斯汀后来和一位名叫苏珊(Susan)的女子结了婚,并搬到埃米莉家隔壁去住。奥斯汀和苏珊的婚姻并不美满,他很快便跟邻居托德夫人(Mrs. Todd)发生了婚外情。后来,正是这位托德夫人帮助埃米莉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部分诗集和书信集。
  尽管埃米莉自幼受到各方面的良好教育和家庭熏陶,不过,对她来说,真正一生下来便耳濡目染,深受影响的还是宗教。1830年迪金森出生的时候,阿默斯特尚是一个闭塞的小镇,宗教气氛十分浓厚,几种宗教派别同时并存,而正统的卡尔文教(Calvinism)则凭借其悠久的传统在小镇上占据着统治地位。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宗教的气息,死亡和救赎的话题在人们灵魂中根深蒂固。一件平常的事情都能成为灵魂状态的象征,而世界仅是一本教科书,等待着人们去解读其中所隐含的上帝的旨意。作为一名豆蔻初开的年轻女性,迪金森即渴望又抵制着某种让人痛心的召唤——来自上帝的召唤。“耶稣基督在召唤这儿的每一个人,” 1850年1月,她在给朋友简的信中说道,“我所有的同伴都响应了,甚至我最亲爱的维尼也相信她爱戴信任耶稣。我独自站在这儿反抗着,越来越不在乎。”
  她所就读的阿默斯特学校和芒特•霍里奥克学院同样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他们虽然并不强迫学生皈依宗教,却通过种种手段给他们施加无形的压力。芒特•霍里奥克学院的创始人兼校长莱昂女士就根据学生们不同的信仰状态,把他们分成“基督徒”、“有希望”和“无希望”三组,并定期举行祈祷集会。这些集会虽说不是强制参加,却把气氛弄得很紧张,“无希望”成员不得不承受难以忍受的负罪感。最初,三组人数还勉强相当,经过一系列的祈祷集会后,“无希望”的成员开始变得越来越少,而迪金森则是坚守这一阵地的“顽固分子”。她在给朋友阿比亚的信中坦言:“我对这一无比重要的题目丝毫不感兴趣……让我放弃世界,我做不到。”1850年12月,她在给阿比亚的信中又写道:“岸边是安全的,但我更爱同大海搏击。我可以在舒适的海水中清点痛苦的残骸,倾听海风的低唱,只是啊,我爱危险!”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