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书潮

作者:彭 伦




  回忆列侬
  
  “……人们总是问我何时将我与约翰在一起的生活写出来。我总是重复回答说,我还没准备好。我会准备好吗?我觉得不会。我感到无法在我的心仍然颤抖时打开它。”2005年春天,约翰·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这样写道。离列侬遇刺已经整整二十五年,小野洋子依然无法平静地完整讲述她与约翰的故事,于是她选择编辑一本书:《回忆约翰·列侬》(Memories of John Lennon,HarperCollins2005年12月版),请列侬的朋友们共同讲述各自心目中的的列侬,在2005年12月8日列侬二十五周年忌日来临之际推出。
  他们中有歌手,作曲家,作家,摄影师,邻居,亲戚,看看撰稿人名单,就可以知道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的号召力有多大:滚石乐队主唱手Mick Jagger,U2乐队主唱手Bono,朋克老将Iggy Pop,已故爵士巨星Ray Charles,还有Elton John,Chuck Berry,Jello Biafra,John Fogerty,Peter Gabriel,Ronnie Hawkins, Carlos Santana.……真是摇滚音乐史上的巨星云集!
  这本书一个有趣之处是撰稿人怀念列侬的形式各不相同,老作家诺曼·梅勒只说了一句:“我们失去了一位精神的天才。”(We have lost a genius of the spirit.)Bono则拿出了他12岁时用铅笔画的列侬素描。列侬的表弟麦克·卡德沃莱德(Mike Cadwallader)回忆说,约翰从小就喜欢音乐,五十年代当他和表兄弟们一起去爱丁堡姨父家度假时,他就在火车上吹《我喜欢去流浪》之类的口琴曲,赢得众人夸奖。在爱丁堡,孩子们白天帮姨父家干活:修房子,割草,补篱笆,挖土豆,约翰很不乐意干活,唯一的乐趣是晚上到姨父的朋友家玩,因为那里有一台老式留声机,可以让他听音乐,哪怕只有苏格兰民族音乐。
  著名人类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则在回忆中讲述了1964年4月列侬第一本书《用他自己的笔说》(In His Own Write)出版的情景。当时甲壳虫乐队正如日中天,当列侬出现在乔纳森·凯普出版社为其举行的新书首发仪式现场时,伦敦出版界精英们竟也像疯狂的歌迷一样,惊呆了,全场突然一片寂静。列侬第一本书在评论界引起的好评连他本人都觉得意外。一位评论家凑上来说:“祝贺这本书出版。它很有趣,你受爱德华·李尔的影响肯定很深。” 爱德华·李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无厘头诗人。评论家的话颇有点挑刺的味道。没想到列侬转过身困惑地问莫里斯:“爱德华·李尔是谁?”
  71位撰稿人众声喧哗中,将不同时期的列侬各个侧面勾画出来,虽然有些支离破碎,却如如同一幅马赛克拼图,另有一种模糊的美。不过在这本书中缺少列侬的前妻辛西娅·列侬、甲壳虫乐队另一个重要成员保罗·麦卡特尼的回忆,总是缺憾。
  与小野洋子不打算写回忆录相反,约翰·列侬的前妻辛西娅·列侬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回忆录了。在她最新的回忆录《约翰》(John,Crown 2005年9月版)之前,已经于1978年写过一本《扭曲的列侬》(A Twist of Lennon),曾遭到约翰·列侬诽谤的威胁。如今,这个令她又爱又恨的男人去世二十五年了,她说,“是到好好说说我与列侬、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和他去世之后的实情的时候了。有那么多事我从未说过,有那么多变故我从未提及,有那么多感情我从未表达:一方面是深深的爱;另一方面是痛苦、折磨和羞辱。只有我知道我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何相爱,又为何分开,身为约翰的妻子我付出了多少代价。我要说出真正的列侬的故事……”
  辛西娅与约翰相识于1958年的利物浦艺术学院。她18岁,他17岁。一开始,辛西娅并不喜欢这个闷闷不乐、衣着邋遢的男孩。他上课总是不带铅笔,向她借这借那的。当时,在附近高中念书的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常常在午休时间赶过来和列侬练习音乐。可是在期末舞会上,列侬请辛西娅跳舞,爱情的火花点燃了。1962年,甲壳虫乐队从汉堡演出回来时,辛西娅告诉列侬她怀孕了。于是两人决定结婚。但当时甲壳虫乐队正在走向成功之路,乐队的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不想让列侬结婚的消息走漏出去影响乐队的形象。因此,辛西娅在秘密的状态下生下了儿子朱里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列侬一直鼓吹世界和平,但在辛西娅的笔下,他对自己的家庭却缺乏责任。辛西娅将他们婚姻的破裂怪罪于迷幻药和小野洋子。离婚后,列侬与她和儿子距离越来越远——可怜的朱里安在父亲1971年搬至纽约后仅与父亲见过三次面。对于小野洋子,辛西娅当然满腹怨言,她恨小野控制了列侬的灵魂。列侬被枪杀后,她打算陪年龄尚小的儿子朱里安到纽约奔丧,但遭到了小野洋子的拒绝。最后,朱里安只好一个人去了纽约。
  这不是一本令人读来心情愉快的书。当被问及是否后悔爱上列侬,她说:“如果我在少女时代知道爱上约翰·列侬将导致什么结果,我当时就会转身走开。”
  无论小野洋子是辛西娅,她们或编或写,由于与列侬贴得太近,感情的因素太多,总是难免存在偏见。著名音乐传记作家鲍勃·斯皮泽(Bob Spitz)厚达992页的《甲壳虫乐队传》(The Beatles,Little, Brown 2005年11月版)显然雄心勃勃。据此公自己透露,他交给出版社的原稿是目前的三倍,被出版社砍掉了三分之二!
  为了超越几十种甲壳虫乐队与列侬的传记,鲍勃·斯皮泽确实是下了真工夫的。他花了八年时间,做了几百次采访,向其他写过列侬传的作家购买未用过的采访笔记,查阅从未公开的甲壳虫乐队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日记,试图呈现这支二十世纪最伟大摇滚乐队的全貌,其中的核心人物当然还是列侬。
  斯皮泽对列侬与麦卡特尼的分析是一大突破。列侬五岁时,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将她寄养在妹妹家,她自己只是在某些周末才带他回家。但是在列侬17岁时,母亲在来接他的路上遇车祸身亡。坎坷的身世令约翰从小就缺乏安全感,他一辈子都在寻找精神榜样,从他最好的朋友、早逝的甲壳虫乐队早期成员斯图亚特·苏克利夫,到保罗·麦卡特尼,到后来的小野洋子。当他见到保罗·麦卡特尼萨时,他觉得找到了可以看到自己镜像的人。麦卡特尼14岁也失去了母亲,两人志趣相投走到了一起,逐渐发展成一种复杂的伙伴关系。他们各自写歌,共同讨论,但又相互竞争。但是,两人早期就流露出对乐队发展方向的分歧,最终也是导致乐队解散的原因之一。麦卡特尼主张走轻松的流行路线,而列侬想做像滚石乐队那样更深沉、边缘的音乐。当麦卡特尼加入列侬14岁就组建的乐队,并很快影响到乐队整体的风格和形象时,列侬并不太乐意。
  斯皮泽认为,列侬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崇尚和平,也容易冲动发火。麦卡特尼的初恋女友告诉斯皮泽,列侬曾向她承认自己从没有过一天安稳的日子,他很早就开始喝酒、吸毒,从迷幻药,大麻,可卡因最后到海洛因,他很多令人费解的行为其实都与毒品有关。当他遇到小野洋子时,他觉得遇到了拯救者。
  关于小野洋子在1970年甲壳虫乐队解散中扮演的角色,传记作家和乐迷们一直争论不休。斯皮泽认为,这个问题很复杂,“小野的出现帮助约翰离开乐队,因为他已经到了再也无法忍受保罗·麦卡特尼的地步。而他的妻子辛西娅,又无法提供这种支持。当他遇到小野,他发现了一个强大得不必受保罗胁迫、不在乎甲壳虫乐队的人。”
  很快,小野洋子坐在录音棚,对乐队的录音大胆评议,提出质疑,这令乐队其他成员有些手足无措。而这一切,都是列侬预谋好的,他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久,甲壳虫乐队宣告解散。风流散尽,约翰·列侬完成了一个流行歌手的蜕变,在小野洋子的指引下,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心目的艺术去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