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书潮

作者:杜松子




  
  纽约·伦敦·巴黎:一次时空与城市的旅行
  
  去年是北京建城850周年,北京三联书店出了一本关于1949年之后北京老城被毁的书《城记》。据说作者原先起的书名叫“城祭”,寓意不言自明。中国的城市,有悠久历史的并不少,但在战争、动乱、经济建设的重重挤压中能延续自身风格的——无论是建筑上还是精神上的——却不多,城市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社会的传统,似乎也在一点一点消失。最近英美书界接连出版了几种关于城市的新书,令人深思。
  先来看纽约。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今天的纽约实际上是荷兰人留下的遗产。正是在他们的建设下,这座当时称做新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渐渐形成了自由贸易、多元文化的熔炉式的城市精神。美国记者罗素·肖托(Russell Shorto)的新书《世界中心的岛屿》(The Island at the Centre of the World,[美]Doubleday出版社2004年3月版),引证大量荷兰殖民时期留下的档案,再现了十七世纪上半叶曼哈顿从一个只有狼群、印第安人的荒岛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点的故事。
   十七世纪初,一个名叫亨利·哈德森的英国落魄水手受荷兰西印度公司所雇,寻找新的殖民点。他执意沿着新大陆的大西洋海岸航行,以为可以到达传说中的中国。开到曼哈顿岛的时候,他被这座岛屿上“不满草地、小溪,草莓、松树、橡树、栗子遍地”的情景吸引住了。他赶紧打报告给西印度公司,要求在此设立贸易点。紧接着来的荷兰殖民者们很聪明,有他们非常尊重印第安土著的风俗、语言和尊严,有些人还教印第安人种田、学习他们的风俗和语言。总的来说,双方相处地很好。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全世界的流浪者都来了,有非洲人,波兰人,丹麦人,最后发展到有操十八种语言的人在这里和平共处,这和北美大陆英国殖民地那种清一色的清教徒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意思的是,早期的新阿姆斯特丹完全是一个无政府的、喧闹的自由地。开妓院的老鸨Griet Reyniers会带着她一半黑人血统的丈夫,拿着扫帚柄量嫖客们阳具的长短。有的贵族受不了这种混乱堕落,自可以建造一个殖民地中的殖民地,过他自己的生活。1638年,西印度公司宣布新尼德兰地区为自由贸易区,一下子激活了这里的经济活力。一个西印度公司的派驻代表Willem Kieft头脑发昏要执行消灭印第安人的政策,结果反而激起了殖民者们的愤怒,在他们的抗议下,Willem Kieft灰溜溜地被召回荷兰。
  渐渐地,新阿姆斯特丹形成了一种包容、多元、多种族的传统,成了欧洲移民来北美的门户,这种传统,又随着他们深入北美内陆而洒遍各地。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伦敦的地下,那是另外一种迷人的景象。英国游记作家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在他的新书《地下伦敦:在城市街巷下面旅行》(Underground London: Travels Beneath the City Streets,[英] Little, Brown出版社2004年3月版)中,就带领我们钻进下水道,隧道,地下室,进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今天的伦敦人,比起三百多年前的古人来说要幸福多了。1660年的一天,英国海军大臣萨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打开他那著名的日记本,写道:“去地下室……一脚踩在一大滩屎上,我发现那是特纳先生的办公楼渗出来流到我家地窖的,真麻烦,我会找人帮忙。”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伦敦的地下变成了一个到处是古迹的复杂迷宫。史密斯说:“就像人体一样,伦敦将她的器官藏在体内。动脉流动体液,肺控制呼吸,骨头支撑身体,肌肉给以力量,神经传递信号,肠子排放废料。”他跟着伦敦北部的隧道工人,进入到城市的“肠子”——下水道系统,换上清洁工的装备踩着粪便,经过已经被掩埋的河流。
  据说,在现在国王十字路口(King's Cross)的10号月台下面,据说躺着率众起义反抗罗马的英国女王布迪卡(Queen Boudicca);英国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大盗、18世纪初的迪克·托平据说就是从现在伦敦北部西班牙酒吧地窖的秘密通道逃走了;而在现在已经废弃的威廉国王街地铁月台上,还能看到这样的警告牌“粗心说话让人丧命”(Careless talk costs lives)。这是一个考古之旅,文化之旅,时间之旅。
  约瑟夫·罗特(Joseph Roth)的《来自巴黎天堂的报道》(Report from a Parisian Paradise: Essays From France, 1925-1939,[美] W.W. Norton & Company2003年12月版)则是另一种记录。严格地说,这不是对于城市的纪录,二十关于一个犹太人在天堂一般的巴黎,在特定的年代从明到暗的心路历程。已经去世六十多年的奥地利犹太作家约瑟夫·罗特近几年来在西方文坛的声誉越来越高。他的小说、日记、报道在德语国家再版,又被陆续翻译成英文。《来自巴黎天堂的报道》就是其中最新的一本。从1925年到1939年,罗特在巴黎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十五年,这本书收入的就是他关于巴黎和法国的观察文章。
  当他于1925年作为《法兰克福汇报》驻外记者来到巴黎时,罗特心情舒畅极了,他写巴黎街头巷尾一个个酒吧、夜总会。5月,他在给《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中说:“巴黎是世界之都,你一定得来。”写完信,他就直奔普罗旺斯去看碧蓝的天空,和他梦中“洁白的城市”。在他发回报社的报道、书评、影评中,充满着对巴黎乃至法国的惊讶、热情和爱。一直到1926年,他还热情洋溢地写信给德国读者们:“来,快来吧。”可是,随着欧洲政局的变化,他那支热情而富有穿透力的笔变得越来越凝重。因为他看到了纳粹的铁掌正在向犹太人逼近。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之后,罗特再也不能在德国发表文章、书籍,而只能为流亡的犹太人报纸写稿。他的文风越来越悲观,他本人的立场则日益反德。1933年时,他就警告说,要警惕法国孩子学会扔手榴弹,朝犹太人吐口水,蔑视拉丁民族(就是蔑视他们本民族),崇尚残酷、不公、非法的人和事。1934年他就具有预见性地说:第三帝国只会赢得一场胜利,就是针对犹太人的胜利。
  到1939年,罗特的大多数书籍在德国已被查禁或者被遗忘。罗特贫病交加,饥肠辘辘,对欧洲的现状彻底失望。他不断喝酒,常常把只言片语写成纸片塞进酒瓶,让它流浪。他于1939年在巴黎死于酗酒,总共活了45岁。他曾写道:“我用一千个字所要描述的,是世事变迁的大海中的一滴小水珠,它小得连肉眼也看不见,悬在我的笔尖颤抖。”
  春天是美国新书上市的重要季节。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2004年2月8日—4月4日),首次上榜就窜进《纽约时报》非虚构类前十名的新书明显增多,而冬季上榜的大多数图书已经基本退出竞争。在这些新书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几种出自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之手的作品格外抢手。总体来说,这两个月的排行榜仍然弥漫着浓重的政治味,从布什政府到伊拉克战争,从冬天到春天,美国人谈个没完,不知疲倦。
  
  1.《让我们远离邪恶:击败恐怖主义、专制主义和自由主义》
  
  Deliver Us from Evil: Defeating Terrorism, Despotism and Liberalism
  By Sean Hannity
  Regan Books 2004年2月17日版
  老实说,这样的书名让笔者皱眉头,就好像我们曾经非常流行的《中国可以说不》,看似义正辞严中透着一种偏执。作者是福克斯电视台和美国广播公司电台脱口秀主持人西恩·汉尼提(Sean Hannity),是当今美国最引人注目的新保守派人物之一。他喜欢在节目中将事物的细节、背后的深意通通过滤掉,用孩子都能理解的简单词语来解释问题。同样在这本书中,他仿佛是布什的代言人,从希特勒、斯大林一路写来,到萨达姆、本·拉登,历数美国从过去到现在所遭遇的邪恶,竭力鼓吹极权的国家必然孕育邪恶,自由派主张的多边主义会带来危险,所以布什的“先发制人”政策完全正确云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无知自大和仇视的心态。他说;“邪恶真实地存在着。它要来害我们。”该书自3月7日上榜以来,已经连续五周蝉联排行榜冠军,足见美国当下的民意。有意思的是,美国读者对这本书的态度是两种极端:要么非常喜欢,要么极其讨厌。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2.《宇宙的构造:空间、时间与现实的结构》
  
  The Fabric of the Cosmos : Space, Time, and the Texture of Reality
  By Brian Greene
  Knopf 2004年2月10日版
  布莱恩·格林小时候读阿尔伯特·加缪的《西绪弗斯的神话》,深感震惊,照他的理解,加缪认为西绪弗斯是依靠“放弃所有直接经验”而取得胜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布莱恩·格林终于明白,他心目中真正的偶像是物理学家,是那些竭力“在人类所能感知的范围之外,在所有可能的层面评估生命和体验宇宙的人”。现在,他就成了这样的人。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数学教授的布莱恩·格林是目前最具国际知名度的物理学家之一。从他的这本科普读物居然能够连续七周进入排行榜前十名的不俗成绩,就可以看出他的号召力和这本新书的成功。
  空间与时间构成了我们的宇宙。但是它们对人类来说仍然迷雾重重。现实是什么?空间是一个实体吗?为什么时间有方向?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宇宙还存在吗?我们能穿越时光,回到过去吗?布莱恩·格林追溯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从经典物理一直讲到十维的M理论。他用极为生动的语言,结合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讲授许多完全抽象的物理学理论。他在解释人们无法看到弦论中固有的更高的维度时,写道:“我们无法看到他们,是因为我们看的方式……就像一只在睡莲叶子上爬行的蚂蚁……我们可能正漂浮在一个巨大、膨胀、更高维度的空间。”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3.《僵硬:超脱疾病的生活》
  
  Blindsided: Lifting a Life Above Illness: A Reluctant Memoir
  By Richard Cohen
  HarperCollins 2004年1月30日版
  1973年,25岁的理查德·科恩踌躇满志来到公共电视台(PBS)工作。那是水门事件发生的年代,新闻记者是普遍受到公众尊敬的职业。一天,他突然莫名其妙打翻了咖啡杯,还在国会图书馆摔了一交。他心觉不妙,打电话问父亲。父亲说,他遗传了一种无法治愈的可怕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充满希望的事业正在前方,他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他要在多大程度上把他的病况告诉同事和老板?科恩选择了向生命挑战。尽管身体不断恶化,他仍忍着病痛,到黎巴嫩、波兰去执行危险的报道任务。疾病逐渐剥夺了他的视力和行动平衡,却铸就了他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难能可贵的是,科恩并没有落入美化自己、过分煽情的俗套,他拒绝在这本自传中将自己粉饰成一个英雄,他如实描画了自己的疾病给婚姻和孩子带来的种种不便。也许正因为此,他的这本自传能博得读者的喜爱。该书上榜五次,排名居于中游。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4.《让我休息一下》
  
  Give Me a Break: How I Exposed Hucksters, Cheats, and Scam Artists and Became the Scourge of the Liberal Media...
  by John Stossel
  HarperCollins 2004年1月20日版
  从书名就不难判断,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作者约翰·斯托瑟尔是美国广播公司招牌新闻杂志节目《20/20》的主持人。不过他的另一个身份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维权记者。从三十年前入行以来,约翰·斯托瑟尔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为消费者维权。别以为美国市场样样规范,它同样有江湖郎中、诈骗高手、伪劣画家。斯托瑟尔就像拿着照妖镜一样把摄像机对准这些骗子,也对准政府相关部门,督促他们的工作,他也因此而博得了“流氓”的雅号。他颇得意于这个雅号,这本书记录的就是他在帮助消费者维权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轶事。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