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论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精神诉求

作者:张 军




  摘要:本文把美国华裔(亚裔中的代表)文学、美国黑人文学以及美国犹太文学置于美国主要裔族文学整体框架下,结合各自裔族文学中不同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等元素,分析各裔族文学主要发展阶段中的精神诉求,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主要裔族文学的内涵。
  关键词:美国黑人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 精神诉求
  
  引 言
  
  以美国华裔(亚裔中的代表)文学、美国黑人文学以及美国犹太文学等为代表的美国主要裔族文学成为美国文坛上极其重要的力量。美国黑人文学“在美国所有少数裔文学中成绩最突出,实力也最雄厚”。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0页。起步稍晚的美国华裔文学成果虽然比不上美国黑人文学,但在一大批华裔作家共同努力下,也在美国文学中拥有一席之地。美国犹太文学成果丰硕,更有数位犹太作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目前对这三种裔族文学的研究集中在通过作品探讨各裔族所遭受的苦难以及所面临的种种冲突等,而且多是单独论述,这势必造成对美国主要裔族文学整体性把握不足。为略补前面的缺憾,并期望在更高层面上拓宽对美国裔族文学的研究思路,本文另辟蹊径,把三种主要裔族文学置于美国主要裔族文学整体框架下,结合各自裔族文学中不同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等元素,来分析各裔族文学主要发展阶段中的精神诉求。
  
  美国华裔文学的精神诉求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黄三于1875年编写的“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反华法案、种族歧视和美国社会习俗”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页。的《英汉手册》。后历经以容闳和水仙花为代表的起步阶段(19世纪末至1943年)、以刘裔昌和黄玉雪等为代表的发展阶段(1943年至1970年)以及以汤亭亭和赵健秀等为代表的成熟阶段(1970年以后),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这些成就是以多代华裔作家长期不懈的诉求为基础,以中国悠久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和文化以及在客体的生存困境为纽带构建而成。
  中国的宗族家法意识、落叶归根意识、民族大义意识、阖家团圆意识,以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并突出三纲五常的家庭伦理意识、重男轻女意识、血缘意识等是传统中国民族信仰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名著、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辞赋无所不包。这些信仰和文化不可避免地对美国华裔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华裔在美国的历史不堪回首,他们不但遭受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打压,而且深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考虑到与中国的同盟国关系,1943年美国废除了此法案。1943年后,由于实行严格的配额制,美国华裔人口增加缓慢,直到1965年《新的移民法》的颁布,华裔数量才真正增多,有影响的华裔作家也才相应增多。因此,作为美国华裔生存状况的记录者和精神追求的构造者,美国华裔作家有责任用文学作品传递他们的精神诉求。
  起步阶段的容闳和水仙花采用自传的形式分别发表了《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春香太太》,前者主要描写了东方的异国风情,后者揭示了底层裔族女性在人权和女权上受到的双重压迫。他们当时的精神诉求主要是:以自传的方式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示东方(主要指中国)异域风情,或正面宣传自我并纠正主流文学对华裔的错误印象以期望赢得主流社会的好感,减少双重文化压力和生存困境。
  发展阶段的刘裔昌以自传形式在《龙父龙子》中描写了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作者本人与固守中国之根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小说突出了华裔的压力及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心情,刘的诉求很清晰:突破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过上主流人士的生活。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以自传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冲破传统中国文化中重男轻女的束缚,黄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大学学业,最终成为模范美国公民。黄的精神诉求显然是:黄皮肤的华人不比包括白人在内的任何民族差,他们一样可以成为美国社会里的成功人士,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信仰所推崇的光宗耀祖之目的。黎锦扬的《花鼓歌》突出了唐人街社会里王奇洋这个固守中国文化已达到迂腐境地、甚至一年四季只穿长袍的人物。王坚决反对儿子娶洋媳妇以保证家族血统纯正,反对儿子干临时工以免丢了自己的面子,常强迫他们背诵四书五经,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血缘意识、伦理意识、面子意识等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借此,作者想表达的诉求是:华裔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雷庭招的《喝碗茶》中的王宾来在新婚之夜发现由于结婚前的荒唐生活(排华政策造成华人妇女无法入美,华人男性常染上嫖赌等不良习气)而致性无能,后靠吃中医开的茶药恢复了性功能,家庭的各种危机才逐渐消失。小说还多次提到唐人街会馆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可见,雷的精神诉求是:通过揭示唐人街社会里华裔家庭、家族面临的困境来控诉排华政策所造成的唐人街“单身汉社会”对华裔的伤害,从而达到引起美国主流社会关注的目的。
  成熟阶段的汤亭亭、赵健秀等华裔作家已经引起美国主流文学的广泛关注。汤亭亭的《女勇士》被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列入与欧美经典作品同等地位,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里程碑,因为“有了这本书,华(亚)裔作品进入了主流,既吸引了普通读者又吸引了学术界”。E.D. Huntley,  Maxine Hong Kingston: A Critical Companio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1,p.75.该书以自传方式把家族历史与大量的中国神话故事相结合,结合作者本人的理解与创新,描写了家族女性成员的故事。此书集中体现了汤亭亭的精神诉求:希望广大华裔(主要指女性)淡化裔族属性,放弃二元对立,要像花木兰那样敢于冲破传统中国文化中重男轻女等观念,并能像蔡琰那样在受文化压迫的旧传统和受种族歧视的新世界中唱出属于自己的歌,从而融入美国社会。《中国佬》不但揭示了在内华达山脉的筑路大军中华人占了百分之九十这一事实,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民族大义意识,而且影射出了美国华裔普遍的精神诉求:落叶归根。赵健秀被称为美国亚裔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哎咦:亚裔美国作家选集》的导言被誉为华裔/亚裔美国文学的宣言。他对美国主流社会一直深恶痛绝,尤其是对主流文学中强加给华裔的以陈查理和福满洲为代表的刻板形象进行了猛烈批评。《唐老亚》描写了华裔小男孩唐老亚借助梦境弄清了华裔修建美国铁路的历史,重建了美国华裔历史,文中大量引用中国神话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甘加丁之路》则借助刻画关家父子龙曼和尤利西斯对饰演陈查理的不同态度来颠覆美国主流文学对华裔的刻板描写。赵健秀认为写作即是战斗,坚持二元对立,坚守裔族属性。他的精神诉求可以概括为:美国华裔作家应重视民族文化信仰,应通过作品号召华裔同胞用战斗来赢得平等自由,溶解美国强加给华裔的刻板形象。谭恩美的《喜福会》在表现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寻根和阖家团圆的期望。黄哲伦的《蝴蝶君》颠覆了东西方权力关系,体现了作者对西方的不屑和对东方的自豪。任碧莲的《典型美国人》则通过淡化裔族特征表达作者对中西融合的诉求。
  
  美国黑人文学的精神诉求
  
  美国黑人文学开始于18世纪,后来在一代代非裔作家的努力下历经以休斯为领袖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第一次高潮,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末)、以赖特为领袖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及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为领袖的第三次高潮(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黑人文学取得的巨大成绩离不开非裔作家的精神诉求,而这种诉求是与黑人民族悠久的民族历史、坚定的民族信仰和灿烂的祖先文化以及黑人在美国的生存压力紧密相关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