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梦系廊桥》是狗尾续貂吗?

作者:冯 茜




  摘要:《梦系廊桥》不是对《廊桥遗梦》的简单续写,而是作者采用了文本与现实的互文、文学文本间的互文,使读者在后现代罗曼司中感受到爱情的不能承受之沉重。
  关键词:《梦系廊桥》 《廊桥遗梦》 互文性 文本
  
  美国作者、大学教授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于1992年在美国出版,一举成为畅销书,读者遍布美国各个阶层。《廊桥遗梦》在中国也一版再版,颇受欢迎。2002年,他又写作续篇《梦系廊桥》,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再次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关注。掩卷静思,读者会体味到《梦系廊桥》并不是对《廊桥遗梦》简单的续写,它没有让读者感到失望。如果说这两部小说联系起来是一个这样的过程: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爱—离别—错过。那么,第一部是爱情的罗曼司,是激情的展示;第二部则是主人公金凯的奥德修斯式的漫游、追寻。 读过《梦系廊桥》后,让读者增加了更多的沉重,而不是浪漫。小说中包含了丰富多元的意义元素,即在后现代语境下《梦系廊桥》呈现出的互文性(或文本间性)的特征,使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感觉到文本和非文本即后现代社会之间、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形成一种互文关系,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罗曼司竟然呈现在后现代社会之中,甚是惊人。小说沉重至令人唏嘘不已、扼腕叹息,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
  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或译为“文本间性”,在20世纪60年代由朱莉娅·克里斯蒂瓦等人提出,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梦系廊桥》采用了文本与现实的互文、文学文本间的互文,为读者演绎了男女主人公凄美的罗曼司。
  
  一、孤寂的落寞个体与碎片化后现代社会的互文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文化文本、可见与不可见的文本、无意识或自动的引文都在互文本中出现。《梦系廊桥》中的男女主人公与后现代社会形成了一种互文和指涉。正是作者“直接从现实中借取与艺术无关的残瓦碎片,把生活粘贴在艺术里,将生活不加改动地体现出来。”(注:蒂费纳·莎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梦系廊桥》描述了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丝卡相爱、分别十六年后1981年的生活状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日常生活的碎片,呈现了他们独自存在的孤寂个体自身与后现代社会价值观、生存状态和审美情趣的对话、碰撞与交会。使读者在阅读进行中,时时被一种凄楚、感伤、沉重所萦绕,一种互文的指涉之网逐渐张开。《梦系廊桥》中充斥了大量后现代工业生活的气息,这与已经过时的牛仔金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强烈的碰撞与对比。
  首先,男主人公金凯的生活方式、状态与后现代信息社会的互文。小说第一章描写到1981年11月,六十八岁的罗伯特·金凯,一个耗尽韶华寻求自由和爱情的人,正放着老旧的幻灯片,回顾着往昔的生活。他看着写给弗朗西丝卡的、但没有寄出的信和十六年前照的照片,金凯想到“她的儿女一定都长大了”(注:论文中所引《梦系廊桥》的译文均出自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本。)。他决定带上已经停产的“最后一卷25速柯达克罗姆II彩色反转片胶卷”,准备进行最后一次远征——向麦迪逊县的廊桥进发。小说在这里,通过描绘金凯留恋的旧物品——胶卷,客观上形成其人与文本叙事语境、现实环境的隔膜与不协调,从而产生一种间离效果。金凯怀旧、古拙的思维情绪、生活方式与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信息化进程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和相互指涉。这种文本间性,使读者对男女主人公十六年来坚守爱情的举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体会到他们是因为真正的爱而流连忘返、古拙、坚持,其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其次,《梦系廊桥》中的金凯与弗朗西丝卡在后现代社会中坚守着貌似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与后现代社会的性解放、一夜情形成一种互文和相互指涉,使读者联想到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婚姻情感的危机。金凯与弗朗西丝卡既在坚守着传统又在撕裂着传统,这是一种矛盾的坚守和背离。他们的坚守如此深情与凝重,使读者的情感不能承受如此之沉重……
  “最后的牛仔”罗伯特·金凯,在1981年11月,为了四天的记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似插在胸口的矛枪”准备着去看廊桥。因为他感觉到,弗朗西丝卡“在过去十六年里他走过的每条道路上,她都在那儿”。为了这一份坚守和诺言,弗朗西丝卡成为此后金凯生活的一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女人,都打动不了他。他知道,如果弗朗西丝卡离开自己的家和丈夫儿女出走,“抛下她拥有的一切,这行为本身也许会是使她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不同于你与之厮守了几个日日夜夜的那个人”。他理解弗朗西丝卡,十六年中他始终没有与之联系。因为如果他们私奔了,就会使弗朗西丝卡身败名裂。
  由于爱情的滋养,“弗朗西丝卡没有暮年已至的感觉,而且看上去也不像六十岁的人。”她保持着姣好的容貌,“她不知道他是否还在四处奔波,或者他是否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她每天散步四英里到罗斯曼桥,“在她眼里,罗伯特·金凯首先是一个高尚的男人,代表了一种礼貌,她亲眼目睹的正在日渐衰退的一种礼貌”。多年来,弗朗西丝卡知道,金凯完全可以用不太光明磊落的手段和她取得联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怕给她带来伤害。他们十六年前四天的爱情,具有着双重意义,首先是他们僭越了传统,撕裂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之链,因为弗朗西丝卡是有夫之妇;但是,最终他们又遵从了传统道德规约,没有再越雷池一步。这种爱的凝重与深沉,与后现代社会里的性解放以及日渐堕落的婚姻爱情观形成了相互指涉与互文。
  相对于传统的婚姻道德价值观来说,他们的爱情是不能见容于社会的,因此,男女主人公在过去的十六年中,时时产生一种罪恶感,弗朗西丝卡想到:“我的十恶不赦之罪,我想,是我从未感到后悔,而且永远不会后悔,仅仅偶尔流露出些许悔意”。她自己也知道是背离传统的,但又为自己的坚守而暗暗自喜。她青春长驻的秘诀就是对爱情的坚守。正如书中所说:“掩盖在称职的农夫之妻和细心体贴的母亲形象下面的另一个女人的表象。”他们介于道德和不道德之间的边缘状态。
  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故事以多重视角展现在读者面前,指涉出他们是生活在一个以各种信息、物质和媒体为中介的后现代现实之中。作者将人物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和指涉,男女主人公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爱情文本与后现代社会的爱情婚姻观形成互文指涉关系,彰显了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与混合性:他们的爱情文本不再是封闭、同质、统一的,相反是开放、异质、破碎、多声部的、犹如马赛克一样的拼贴。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爱情就是一种后现代社会语境下道德的二元悖论,呈现了一种混合建构的效果,即作者的目的重在冲突,而不重于和谐。这种互文性的指涉,表明了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爱情与传统、与时代的背离及联系,无论是背离还是联系,他们都是无法割裂的。作者在小说中以两个落后于时代的老人的恋情与后现代社会进行着对话与互文,其碰撞出的碎片和火花着实令人感伤和动心。同时也使读者坚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演进,人类基本的伦理道德理念和善良的本性是不可磨灭的。
  
  二、后工业社会中的奥德修斯与《尤利西斯》的互文
  
  朱莉娅·克里斯蒂瓦认为,互文性就是“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注:蒂费纳·莎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因此,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通过一些成功的人物和文化意象,表征出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这些文本,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它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各民族的集体意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