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文坛隐士的“觉醒”

作者:刘雪岚




  摘要:《抵抗白昼》以美国科罗拉多矿山的工头、无政府主义者韦布·特拉弗斯被杀为线索,围绕他的两个儿子为其复仇展开。这部新作构思奇谲、主题庞杂、用语晦涩,但亦有或明或暗的主题可循。
  关键词:托马斯·品钦 《抵抗白昼》 追寻 阴谋和对抗力
  
  当代美国文坛有两大知名隐士,一位是杰·戴·塞林格(1919— ),另一位是托马斯·品钦(1937— )。塞林格笔耕十年,终以1951年发表的《麦田守望者》而一夜成名,但他却从此隐居新罕布什尔州的柯尼什小镇,托马斯·品钦虽然也是在成名作《V.》于1963年出版后便离群索居,但不断有新作问世,已成为后现代经典的《万有引力之虹》便是他隐居十年后的成果。去年底,年近古稀的品钦又在沉默近十年之后,推出了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抵抗白昼》。或许隐居生活尤其刺激凡人的好奇心,品钦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引人注目,以至于他每出一本书,都成为一个事件。关于这部新著的各种说法早已在坊间流传,即便无法和霍格沃茨的小巫师相比,也吊足了媒体和粉丝们的胃口,哪怕在中国,都有不少读者在翘首期待。如今搜索谷歌,便会发现相关评论铺天盖地百余篇,英美几乎所有重要报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伦敦书评》、《旁观者》、《经济学家》,美国的《纽约书评》、《纽约客》、《出版家周刊》、《纽约时报书评》等都发表了长篇专论。短短数月,网上不仅已经有维基百科建立的专项条目,还出现了专门讨论此书的博客网站。
  早有评家将品钦与乔伊斯相比附,称《万有引力之虹》为品钦的《尤利西斯》,《抵抗白昼》自然成了他的《芬尼根的觉醒》。且让我们看看这位文坛奇隐在十年之后是如何“觉醒”的吧。
  品钦这部最长的小说沿袭了他一贯的风格:奇谲、纷乱、华丽,几乎所有的品钦式要素都囊括其中:历史、科学、宗教、惊悚、探险、妄想、恶搞等。似乎所有的文学样式也都成了品钦戏仿的素材:如少年探险故事、科幻小说、西部拓荒故事、连环漫画、惊悚犯罪小说、侦探间谍小说、流浪汉小说、隐晦的色情读物等不一而足。品钦在书中展现的就是在历史的某个阶段,人类对于某种可能性的恣意纵横的想象和探寻。(注:参见Louis Menand: “Do the Math: Thomas Pynchons Latest Novel”, in The New Yorker, Nov., 27, 2006。)
  故事发生在从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这正是西方世界里发明和想象携手、冒险和贪婪并进的骚乱时代。1890年代的美国,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时代潮流,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科学家成为大众英雄和成功的符号,消费文化和资本巨头出现,都市社会开始形成,这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进步景象到1920年代的爵士时代达到顶峰。而彼时的欧洲,战争的阴影已出现,人类面临巨大灾难似乎仍浑然不觉,正如企鹅出版公司为此书发行撰写的介绍中所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正在逼近,这是一个贪欲横流、集体沉沦的时代,虚假的信仰、颓丧的低能,还有邪恶的企图大行其道……当这个确凿稳定的时代在耳边分崩离析,无法预知的未来接踵而至,书中的大多数人物仍在努力追寻自己的生活。有时他们试图把握命运,有时却造化弄人、身不由己……若说此书呈现的不是世界本相,也只是略有改动而已。据说这正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注:引自企鹅出版公司对此书所做的推介,http://against—the—day.pynchonwiki.com/wiki/index.php?title=Against_the_Day。)
  小说以科罗拉多矿山的工头、无政府主义者韦布·特拉弗斯被杀为线索,围绕他的两个儿子为其复仇展开。书中人物还包括“热气球飞行员、赌徒、企业巨头、吸毒成瘾者、天真的和颓废的人、科学狂人、萨满巫师、通灵者、魔术师、间谍、侦探、女冒险家和职业杀手。连尼古拉·特斯拉(注:塞尔维亚裔美国科学家,电气工程师和发明家。)、贝拉·鲁格斯(注:匈牙利裔演员。)和“格鲁柯”·马克斯(注:美国著名喜剧和电影演员,以机智诙谐著称。)都在书中出现特写”。他们的各种探险奇遇遍布北半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从“世纪之交的纽约,到伦敦和哥廷根,威尼斯和维也纳,巴尔干半岛,中亚,神秘的通古斯事件发生时的西伯利亚,革命期间的墨西哥,战后的法国,默片时代的好莱坞,以及一两个连地图上也没有明确标出的地方”。(注:引自企鹅出版公司对此书所做的推介,http://against—the—day.pynchonwiki.com/wiki/index.php?title=Against_the_Day。)
  品钦的小说虽然一向以构思奇谲、用语晦涩、主题庞杂著称,但总是有或明或暗的主题和风格可循。品钦目前已出版的六部小说均程度不同地涉及到“追寻”、“选民/弃民”、“阴谋/对抗力”或“熵”等主题;滑稽反讽、碎片拼贴、互文戏仿、颠覆解构等后现代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也都是他擅长的技法。
  品钦对“追寻”(Quest)模式情有独钟,在其所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运用了这一古老的文学母题和叙事范式,这或可成为解读他的“万能钥匙”。就像著名作家W. H. 奥登所说:“寻找一颗丢失的纽扣不是真正的追寻。追寻意味着找寻人经验之外的东西。”而追寻之所以成为“最古老、最深奥、最受青睐”的文学母题和叙事范式,正在于它“把人的主观个体经验转化成具有历史意义的象征性表述。”(注:W. H. Auden: “The Quest Hero”, in Perspective i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Sheldon Norman Grebstein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68,p.371.)品钦的第一部长篇《V.》以两个主人公赫伯特·斯坦西尔和本尼·普罗芬组成两条平行又偶尔交错的发展线索,尤以斯坦西尔对“V”字代码所代表的秘密和意义的追寻最具象征意义。1966年发表的《拍卖第49批》篇幅最短,讲述了加州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俄狄帕·马斯在调查皮尔斯的遗产过程中,追寻“地下邮政系统”WASTE的故事。她的追寻之旅虽只限于南北加州,但最终品钦却不无深意地指出她所调查的遗产“竟然就是美国”。1973年发表的鸿篇巨著《万有引力之虹》已被公认为《尤利西斯》式的隐喻迷宫作品。其中美军军官泰洛尼·斯洛思罗普对德军V2火箭基地的侦查及其着陆计划的破解,再次承袭了品钦的追寻叙事模式。十七年后推出的《葡萄园》虽然笔调轻松、诙谐幽默,但依然以品钦熟悉的60年代加州文化为背景,仍是两条并行线索的追寻模式:一方面是喜剧演员佐德躲避FBI的追踪,另一方面是他的女儿普蕾丽寻找多年无踪的妈妈弗瑞尼茜。1997年再度轰动文坛的《梅森和狄克逊》仍欲罢不能地沿用了传奇探险的追寻叙事策略,并使用18世纪英语再现了英国皇家天文学家查尔斯·梅森和土地测量员杰里迈亚·狄克逊的勘测探险故事,小说中新大陆被看作是各种梦想的神秘宝库,那些“土地的形态走向,河水的流淌,奇迹的展现,所有这一切都是文本——需要被了解、掌握、阅读和记忆”,梅森和狄克逊在大地上作这番探索和勘测时,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对天空有同样的了解和掌握。于是在《抵抗白昼》中,品钦将视线转向了天空。
  小说一开篇不是火箭落地的“一声尖啸刺破天幕”,而是一伙叫The Chums of Chance的年轻人乘坐氢气飞船从天而降,来到了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现场。这伙青春少年的掌故来自汤姆·斯威夫特的科幻小说,他们像梦幻岛的彼得·潘一样,没有年龄,永生不老。他们的出现与当时阴云密布的欧洲局势恰成对照,他们热情洋溢,充满幻想,身心纯洁得像童子军一般。在小说中,他们周游世界,执行着各种神秘任务,最后还尝试了时间旅行。在去未来世界的旅行中,他们遇到了来自未来时空的俄国“入侵者”团伙,一位埃斯先生对他们说:“我们和你们一样,也是在寻找庇护——从我们的现在,也就是你们的未来——我们这个时代,遍地饥馑,能源耗尽,是永远的贫困——这就是资本主义实验的结局。我们明白了这个简单的热力学定律,也就是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实际上是很快就要耗尽,整个资本主义的幻境即将崩溃破碎。我们大声讲出真相,却被斥为异端,成为当下流行的经济信仰的敌人。就像早年的持宗教异见者,我们被迫流离失所,没有选择,只能游荡在那黑暗的第四度空间:也就是时间。”(注:转引自 “Inside the Time Machine”, by Luc Sante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an., 11, 2007。)“入侵者”团伙所展现的毁灭和死亡的前景使The Chums of Chance团伙对其追寻之旅产生怀疑,开始退缩,他们“只要还能重返年轻时光,重获少年童真,便不惜背叛任何人和事,不惜面对地狱和死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