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诺丁汉大学城

作者:黑 马




  出了伦敦向北,通往诺丁汉的路,一路葱茏。绵绵细雨中的平原 和丘陵上,一片绿茵,一片 蓊郁茂实的灌木,一片片农田,犁耕得细密整齐划一的田垄,耕地上散落着一棵棵孤零零的 树。这景色恰似泰纳画笔下的英国乡村风景:不像美国和澳洲的乡村那么广漠无垠,海阔天 高;不像瑞士的乡村别墅成队,享乐味道十足;又没有德国的乡间那么阳光灿烂,绿得耀眼 。这里的绿,绿得悠闲,静谧,恬淡。
  翻译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和《虹》等一系列以诺丁汉城乡为背景的小说,从书中了解 了90年前的诺丁汉是一个有电车穿行其间的灰色古雅小城市,应该是有一两条繁华的主街道 ,商贾云集;有庄重的旧大学,壁垒森严如同教堂,山坡上有高档的洋房住宅,有火车通往 伦敦,其余的是灰暗的窄街,光洁的石子路,还有世俗嘈杂的集市。城外有运河通往附近城 乡。《虹》里汤姆•布朗温带小安娜逛的牛市也在诺丁汉,那种农民的狂欢场景让劳伦斯写 得活灵活现。这座城像世纪初的任何中小城市一样,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会点。
  一进城,扑面而来的就是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教堂林立,错落山坡上,城市依山(丘陵)而 建,起伏的马路,两旁是开间很小的店铺,让人想起狄更斯笔下的老古玩店。揉揉眼,不信 这座维多利亚式的旧城就是诺丁汉,怎么会这么原汁原味!跟我看过的旧照片别无二致。欧 洲的城市都是保存得这么好,哪怕你像马克•吐温笔下的温克尔那样睡上百十年,醒来照样 能原路回家。
  据说这样的场景已经是经历了1960年代商业开发的劫后残景了。据说诺丁汉的市中心一带在 60年代还是一派中世纪古城风貌,逶迤起伏的石子路,小店铺鳞次栉比,其中就有很多小开 间的旧书店。诺大的教授告诉我那时他们正上大学,手头拮据,老城的旧书店就成了他们经 常光顾的地方,一边淘旧书,一边淘小古玩,一边考古,研究这座英国中原最古老的城市, 消磨一天的时光,十分惬意。可惜啊,他们悲叹,60年代他们经济“起飞”,为了给商业腾 地方,盲目地拆除了市中心的中世纪旧城,盖了大商场和超市。回想起来后悔不迭,痛心疾 首!好在城市发展不够凶猛,加之人们觉醒得早,古城的第二环——维多利亚时期的城区被 及时保留了下来,幸免现代化厄运,所以诺丁汉城现在看上去还古风犹存。但那些传统的旧 书 店是连根儿没了,那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淡薄了许多。只在城外还有两家旧书店算硕果仅存。 谢天谢地19世纪这一段建筑的风貌总算保留住了,诺丁汉没有“日新月异”,更没天翻地覆 地“现代化”。对外来者来说这已经是万幸的事了。对我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我是来劳伦斯 的家乡按图索骥寻找他作品中的诺丁汉的,万幸他作品中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风貌依然如 故。
  诺丁汉地区因为地处英国中原腹地,所以幸免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飞机的轰炸,那些古老 的民居城堡等得以保留下来。而伦敦因为是首都,大战中屡遭空袭,很多老建筑惨遭毁灭。 幸运的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也在大战中被德国飞机夷为平地,贫民们因祸得福,被重新安 排住进了新房子。但要看这种整体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城镇面貌,还是来这些腹地的小城市和 小镇子,绝对原汁原味,就是破败了点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电影厂搭的19世纪老街道的布 景儿呢。在英国拍19世纪的电影,绝对不用千辛万苦地建什么影视城和影视基地,整个英国 就是一个大影视基地,随便拍,说是18世纪也有人信。
  居民住宅区里大多是两层的红砖小楼和小花园,和伦敦郊外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朴素的红砖 楼多了一些,是19世纪工业化时代遗留下的老屋:外飘窗户,悬着窗纱,窗纱离窗台有几寸 高,露出窗台上的泥陶和小摆设儿,几乎家家如此。那些简朴的房子配上这种窗纱,透着强 装优雅或说穷讲究的情致,英文称之为genteel。原来对genteel这个词很敏感,觉得是对19 世纪狄更斯和萨克雷小说中穷酸臭美的中低阶层人士的讽刺;后来译劳伦斯的著作,发现他 笔下的 伊斯特伍德小镇上遍地皆是那种genteel之人,包括劳伦斯的母亲。《牧师的女儿们》里的 牧师一家最为典型:孩子们穿着接长了的裤子,脸色苍白但自命不凡地穿行在肮脏粗鄙的矿 工孩子中间,格格不入,那样子真叫穷酸。但真到了英国,开始同情甚至敬佩起这种gentee l精神:它透着一种朴素的美,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姿态,甚至是人穷志不短的精神。Gente el招人讨厌,是因为它不上不下,招阔人嘲弄,招穷人嫉恨。但回头想想,我们这些半半拉 拉的知识分子,岂不是总深陷gentility情境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地活着?因此也可以 把这个表示穷酸臭美的词说成是洁身自好呢。一个社会多是genteel之人,靠这种不上不下 的顽强精神支撑着,否则就成了印度和南美,富人花天酒地,穷人彻底污浊堕落。
  诺丁汉像许多西方城市一样,只有一个繁华的小市中心,有火车站、汽车站和大商场等,然 后 就是绵延不断的居民区和小镇子,靠几条大街串联起来,这样算起来,诺丁汉市就不算小城 市了。许多城市城区很小,但周围方圆几十公里的延伸地带(被称作conglomerate)都算市 ,如西澳大利亚的佩斯市,但公共交通绝对没有诺丁汉这么方便快捷,因此那些小镇子本质 上说算不得是城市的一部分的。而诺丁汉刚好处于伦敦、伯明翰这些大都市和小镇子之间, 是松散 的城市,不时会有花园园林甚至田野穿插其间,但大部分是成片的居民区和热闹的小镇子, 居民区中间甚至有成片的各家分配的园子(allotment),可以种蔬菜、经济作物和鲜花, 绿色植物疯长着,各家有各家风格的小破棚子,混乱一片,芜杂相间,看似城市里的乡村。 这些由方便的公交系统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很适于居住的花园。在这里居住有一种与世无 争的逍遥感,没有大都市的喧闹,但出了门又有公交车把你和城市和人群连在一起。这种城 市是典型的中下阶级的城市。我向往这种都市和田园若即若离的地方,周围再有一所美丽的 大学,有古色古香的小市镇供日常生活之用。诺丁汉真是文人的理想居住地,朴素的美和小 布尔乔亚情调加上半分小农趣味的舒适让人觉得可以接近,因此让人敢于喜欢。
  劳伦斯曾激烈地谴责过英国人身上这种泥土气质,在《诺丁汉矿乡杂记》中指责诺丁汉“只 是乱糟糟一团”,进而说“英国人的性格中从未表现出人的城市性的一面”。
  我相信这类半乡半城的城镇在20世纪初叶肯定是惨不忍睹的样子,因为还在形成过程中,加 之那个时候正是工业化中期,环境一定是像劳伦斯说的那样“无可救药的卑贱”。
  现在的诺丁汉,依然能看出当年成形时的雏形,格局没有变,世纪初建的房子都还依然,那 时肯定如劳伦斯说的那样是“恶魔般的工业促进者们在英国大地上胡乱建起绵延数英里的红 砖‘住家’,像一块块可怕的疥癣”。可贵的是这些红砖小楼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基本没有垮 掉,保留了当初的原貌,街道经过了修整,家家有了漂亮的小花园(劳伦斯时代的园中的厕 所都消失了),整体环境改善后,这些红砖楼倒透着质朴的美了。
  劳伦斯不幸生长在工业化最为残酷的阶段,看到了人类对自然最为无情的掠夺和摧残,并记 录下了这一切。我们今天的人读了劳伦斯的作品并来到后工业化的英国,看到劳伦斯描述过 的那些摧残后的破败风景又大多被恢复了(如他的家乡伊斯特伍德),看到工业化年代的简 朴建筑经过修饰(装了塑钢窗,修了整洁的花园等)展示在工业化前的风景线上,真是别有 一番滋味:时光纵横交错、支离破碎,一切都在劳伦斯的家乡交织、定格、叠印,像电视的 抽帧效果那样扑朔迷离,说百感交集真不过分。我是带着对工业化时代英国的印象来到后工 业化的英国的,结果看到的是前工业化时代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叠画,中间毁坏的过程则要读 劳伦斯的作品,而重新整合的过程记录却是空白,没有作家去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