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欢乐

作者: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等,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及其续编等等。
  
  【沈泽宜荐语】(湖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欢乐是人的一种感觉、情绪和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抽象物,无声,无形,无色,无味,不可触摸。如何使这一抽象物变得具体可感,对古往今来的诗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和诱惑。在《欢乐》中,作者凭借他的艺术才华,借助“通感”(即五官打通)的艺术手法,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将“欢乐”具体化,物质化,并以“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二句赋予欢乐以沉甸甸的心灵质感。这二句同时与卒章“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二句相呼应,以表述诗人自己长期处在渴望欢乐的忧郁状态之中,从而彰显欢乐的弥足珍贵。
  
  【唐晓渡荐语】(作家出版社编审)
  这是一首甚为严格的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其押韵方式是ABAB、CDCD、EFEF、GG。闻一多先生曾把写格律诗(当然也包括像十四行这样引进的外国格律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以喻其互为表里的难度和魅力。应该说,这首诗作为戴着镣铐的语言之舞,跳得足够轻盈,足够曼妙多姿。
  全诗十四行,却使用了十二个问句。中国新诗史上,至少是在我的视野中,这种写法极为罕
  见。然而我们却无法将其视为一首微型的《天问》,因为诗中所有的追问与其说是出于困惑的究诘,不如说是另一种情志的导引,近于明知故问,或以问为答。颜色、声音、质地、来处,追问中异彩纷呈的意象相对于被追问的“欢乐”具有不确定的、漂移的、擦身而过的性质(试比较冯至诗句:“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欢乐”本身被一再悬置,倒是发问者的形象越来越变得鲜明:一个惟美的、温情的、悲伤的、忧郁的,并且无可避免自恋的青春形象。最终我们会发现,那在连续的追问中闪闪烁烁,始终没有正面现身的“欢乐”,其实不在别处,而就是写作本身。
  
  【罗振亚荐语】(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欢乐抽象而不具形,诗人像对待有生命的实体一样去品味、体验它,因情唤景,因意取象,使主体心灵“客体”化。通过联想将欢乐化作一系列色调纷呈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欢乐的总体情境,使难以名状的情思获得了色彩、声音和形状兼俱的感性寄托,以不说出来的方式达到了说不出来的含蓄效果。
  写欢乐却不以肯定的描述,而运用连续的疑问语气,使欢乐带上了猜度与探询的或然态品质。尤其是第四节经历苦痛后的经验性传达所构成的情绪逆转,更显现出该诗欢乐背后忧郁苦闷的深层题旨。这种写法避免了泥实,增加了抒情的灵活性。词语色彩与情调的配合,也增添了诗的绚烂与朦胧。
  教学侧重点:1. 主体心灵“客体”化的感知方式。2. 比喻性意象的运用。
  适用年级:高二
  
  【张清华荐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首《欢乐》首先吸引人的倒不在于它的意义,而在于它的语感——读来非常的美,有连绵与缠绕的旋律感。这是很有意思的,何其芳作为现代中国的诗人,其最显著的特点和贡献之一,似乎也是在这个方面。这是一首“拟十四行诗”,不是很欧化的,但大体是遵照了它的押韵要求。它在语言上形成了音乐般的绵延和铺排之势,一唱三叹,欲说还休。先不用去追问它的意义,默默地把它记诵下来,然后再慢慢琢磨其内容——其实内容倒简单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很多人初尝写作时的共同起点和感受,何其芳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内容在我看来难免是有点“小小的酸气”的,甚至它所使用的一系列的“欢乐是……”的比喻还是很空洞和不那么高明的,但这也无妨,只要整体上“酸”得好,在修辞方面掌握恰当,它还是会很有些滋味的。它的妙处在于:诗人表面上不是在“体验哀愁”或者“忧郁”,而是一直在强化着自己对“欢乐”的追寻,但最后“点题”的两句又最终把意义定格在对“无缘欢乐”的叹息上。用欢乐反衬悲伤和忧郁,达到了直接从正面咏叹忧郁主题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肖伟胜荐语】(文学博士,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你可曾看见过欢乐的颜色?聆听了她的声音?触摸到她的面容和气息?诗人如同一个稚嫩的孩童发出这样好奇的诘问。可欢乐就如同隐隐绰绰飞在朦胧树阴间的萤火虫或时淡时浓散自蔷薇花瓣上的香气,来去是那样诡秘,叫人如何把捉?于是,诗人只有通过奇妙的遐想,在触、味、视、听等感官所营造的氤氲气氛里,似乎瞥见欢乐如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的鲜亮色泽,聆听到她如簌簌松声、潺潺流水的曼妙旋律,触摸到她散发着温情的气息……可那飘渺的欢乐如盲人的眼目,不禁勾起我忧郁的情肠。
  
  【连敏荐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博士生)
  欢乐是什么?诗人用各种具象把抽象的欢乐表现得可见,可听,可触,可感。因为没有“死义”来束缚、框架它,“欢乐”便直接以其动作、状态和读者交通。诗人惟美细腻的文字如水银灯,把读者的眼引向一个事物、一种心境,使我们在一瞬间瞥见实境,或一步步被带入经验生成的情状。当读者沉醉在外部世界带来的欢乐时,突然,诗人似乎厌弃了自己对欢乐精致的描摹,笔锋一转,定格在了忧郁的内部空间。全篇以欢乐为题,围绕欢乐展开,却终于忧郁。那么,忧郁又是怎样的?正因为诗人向读者提供了不即不离的审美心理距离,所以诗人的原创性意境易于转化升华为读者的继发性意境,从而引发更丰富的感受。
  适合年级:高一
  
  解析何其芳《欢乐》
  王艳芳(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欢乐》作于1932年6月27日,为诗集《预言》卷一第五首。年仅20岁的诗人何其芳刚刚经历了清华的退学、夔州会馆的搁浅和再入北大的个人生活波折,同时也经历了人生初恋情感的萌生、幻想和消逝。生活的波折对年轻诗人的影响是其次的,爱情体验却成为他回忆、歌咏与沉醉的主题,并使他长驻诗歌的神殿,日夜进行着无望之爱的追怀与冥想:甜蜜而痛苦、温柔而热烈……著名诗篇《预言》、《罗衫》、《爱情》、《赠人》等皆为这时期情感生活的写照。除了充满诗意的爱的挽歌外,《预言·卷一》中还有一些往事的怀恋、情绪的咏叹以及与感悟大自然的独语之作,《欢乐》即属后者。
  因为诗面无涉爱情,《预言》的研究者一般不把《欢乐》作为解读的重点;因为缺乏现实关注和情调的忧郁,诗人自己对《欢乐》亦未特别重视。《欢乐》在何其芳的早期诗作中是为研究者和诗人自己有意无意地忽略的一首。尽管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比较早,却没有收入使诗人名声大噪的《燕泥集》,只是收入两年后的《刻意集》中,而在该书1940年再版时被删去,直到1945年结集为《预言》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大略说明:编选《燕泥集》时《欢乐》因与主体风格的不一致而无缘,《刻意集》再版时《欢乐》则因情调低沉不合时代潮流被删除,也意味着何其芳前后诗观的矛盾已经现出端倪。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