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细节的艺术

作者:痖 弦




  工笔细描,才能塑造出生动的人物群象,赋予他们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特征,使散文式的叙述一样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
  
  读西方文艺理论会发现,他们的评论家跟青年作者谈文学时,总不忘这样的提醒:写作的奥秘,在于细节的掌握;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
  同样的的观点,也可以代入中国古典或现代文学。以《红楼梦》为例,全书并不侧重戏剧性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一般小说张力因素(冲突、高潮等)的设计,而将大部分的笔墨放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上;不是黛玉葬花,宝钗捕蝶,晴雯撕扇子,宝玉吃胭脂,就是惜春描园,探春结社,贾母吃螃蟹,刘姥姥照镜子,几乎全是一些寻常日子的琐琐细细,可说没有一件是大事儿。而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工笔细描,才能塑造出生动的人物群像,赋予他们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特征,使散文式的叙述酿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如果删去了这些细节,《红楼梦》的魅力便失去了。
  现代作家中,鲁迅也是处理细节的高手。他的小说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都是经过高度的提炼和概括所创造的典型。往往只需淡淡几笔,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形神,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完全打破了中国章回小说程式化的陈套。中国传统绘画有所谓“白描”,鲁迅也常常借白描技法来“画眼睛”,他认为如果以最快速、精省的办法捕捉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眼睛上着笔。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来的角色”。这,应属一种综合性细节叠现了。
  散文方面,五四以来写人物特别传神的作家很多,但我愿举出温源宁的作品,这些年文坛差不多把他忘了,他是徐志摩的同窗,钱钟书的老师,出身于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曾任北大西方语文学系英文组主任,其英文作品,深得英国传统散文的神髓,典雅,隽永,风趣而略带一点辛辣,而善于细节的描摹,更是他行文的特色。其代表作《一知半解》,以速写剪影的方式,记录了十七位文坛人物,篇篇精彩。其中一篇《吴宓先生》特别富有韵味与谐趣。文章一开头这么写着:“世上只有一个吴雨生,叫你一见不能忘。常有人得介绍一百次,而在第一百次,你还得介绍才认识,这种人面貌太平凡,没有怪样没有个性,就是平平无奇的一个面庞。但是雨生的脸倒是天生禀赋,恢奇得像一幅讽刺画。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有爆发性,面是瘦黄,胡须几有随时蔓延全局之势,但每晨刮得整整齐齐,面容险峻,颧骨高起,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像两粒炙光的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副像枝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林语堂译)如此生动的刻绘,真可谓出神入化,难怪钱钟书赞美作者“那枝生龙活虎之笔”了。
  诗,虽然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类型,但同样也应该讲求细节的艺术。荷马在他的史诗中,花去很多诗行去描绘阿喀琉斯的盾牌就是一例。德国诗人席勒对此有所解说,他认为尽管一块盾牌的制造平庸无奇,但题材如能与伟大行为相互映衬,便能产生意义。荷马的机智与卓越,无形中使物质层面东西神圣化了。总归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入诗的题材,也没有不可用诗串连起来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