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简·赫斯菲尔德:对生之苦厄的“神入”

作者:舒丹丹


  在当代美国诗坛,受东方文化尤其是佛教禅宗影响至深的诗人,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应属那位曾出家三年、后又娶日本女人为妻的隐居诗人加里·斯奈德,此外,女诗人简·赫斯菲尔德也算是步其后尘的一个,当然她的名声不及前者,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这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二战之后,佛教禅宗经由日本传入美国,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寒山、王维等人的诗作也被陆续译介到美国,东亚文化影响了一批美国青年诗人,禅宗思想超然物外、淡泊自得的精神境界呼应着他们的诗歌追求,一时间禅宗思想纷纷入诗,东西方文化渗透融合,这就是上世纪50—70年代美国诗歌史上有名的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
  出生于1953年的简·赫斯菲尔德在其诗歌的成长上,不可避免地被这股禅宗潮濡湿了裤脚。1973年,赫斯菲尔德出版第一本诗集后,随即决定暂别诗歌世界,她后来的解释是,“如果我不能更多地理解做人的意义的话,我将在诗歌上也不会有太多作为”,她认为“诗歌并不仅仅基于诗歌,它更基于一种彻底的有生命的生活”。这种诗歌观念使得赫斯菲尔德的诗歌一直未曾脱离过平凡生活的轨道,使得她的诗坚守着一种生活的根基。在随后的八年里,赫斯菲尔德在旧金山禅宗中心潜心研究禅宗教义。对于禅宗的研习教会了诗人如何留意,如何质疑,如何进入与钻研,形成了诗人穿透事物表象抵达本质的思维向性,禅宗教义也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归宿与她的诗歌之路隐秘地绑在了一起。
  八十年代初期,赫斯菲尔德重返写作,随即获得诸多奖项。她的诗歌主题多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树木花草、禽鱼鸟兽的大自然,来自人类与万物永恒不断的诗性相遇。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曾这样精准地描述赫斯菲尔德的诗歌品质:“对于一切生灵的苦厄的一种深刻的神入……”,正是这种“神入”(Empathy,心理学词汇,指全神贯注于某事物以达忘我境界)或“移情”(也即Empathy,指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的沉思冥想赋予了赫斯菲尔德的诗歌以不同于一般女性诗歌的深度与睿智,使它们披拂着一种可贵的宗教美德的光辉。大自然的美与苦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几棵李树,一株开花的野豌豆,一条蛇甚或一只老鼠在诗人眼中都是值得“留意”与“研究”的,这与禅宗所看重的“观识”或“顿悟”庶几相类。世间万物无不隐含着生命的真谛和玄机。在她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使者》一诗中,诗人发出的感叹“我们的生命里有许多/全然不知的出口”,已然触及灵魂深处。在诗人眼里,天地之中看似迥异的事物间却结着蛛丝网一般的联系,一个葫芦和一只甲虫的中国式配搭与一场漫长而貌合神离的婚姻的两半之间,谁说没有微妙的吻合呢?神奇的联想使得诗人将这些世界的隐秘以词语的形式得以呈现并引发出来。“词语不是思想的尽头,它们是源头”,在她2006年新出版的诗集《之后》的第一首诗《长久沉默之后》中,她这样结尾。
  在诗歌风格上,赫斯菲尔德的诗属于严肃理智型,但又不乏感性的意象与细节,在她冷静的语言下,浸透着锐利的思索,被评论家们赞为“像斧子一样锐利的思考”、“自控与狂野,美与力量的混合”。她的诗歌语言有一种清晰、典雅、冷峻、直言不讳的质地和硬度,如水击涧石,清脆有声。仍以《长久沉默之后》为例。在这首诗中,诗人独特的入诗方式、精妙的想象、严峻的思考以及清晰的语言均有典型的表现,这一切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令人惊异的广阔和深度。深夜的厨房里孤独而沉思的一瞬,由一尾 鱼起程,引发出对自由与差异的严肃思量,诗人在词语创设的天地里完成思绪的飞翔,最后在词语与思想的交接处着陆,生命中这平常的一瞬也因此而蓦地生出一种庄重的瞬间感,瞬间即是永恒。
  论及诗歌的渊源,赫斯菲尔德自陈她的诗歌深受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双重影响,“希腊与罗马抒情体,英语商籁体,沃尔特·惠特曼与艾米莉·狄金森的美国诗歌传统,以及中国古代诗人,日本古典诗人”都给她的诗歌注入了养分。迄今为止,赫斯菲尔德已出版了六本诗集,其中较有影响的诗集是《十月的宫殿》、《内心生活》以及《赐予的糖,赐予的盐》。诗集《赐予的糖,赐予的盐》因探索认同与衰老、关联与孤独,以及当代社会不断增强的来自时间的压力等诸多问题,被视为诗人到目前为止最广阔、最丰厚、影响最大的一本诗集。2006年的新诗集《之后》为她进一步拓宽了读者和奠定了诗歌地位。对于一个淡泊的佛教徒来说,赢得声名应该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能以独特的精神气质在当代诗歌殿堂上唱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点,对赫斯菲尔德来说,或许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