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诗人阅读

作者:杨晓芸等


  专栏主持人语:现代诗歌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在每一条道路刚开始显现时,它有可能是微弱的,看上去也毫无方向的,但随着它的发展、延伸,一个全新的世界,很可能就在这条道路的尽头。基于对陌生的道路的强烈好奇,本期我特邀请了五位新锐诗人来展现他们读诗的偏好,供诗友和读者共同参详,推敲。廿李元胜卅
  
  我的暑假
  陈小三
  
  那些白云、那些牛马,牛马般幸福
  刍狗般幸福
  后山上的灌木、藤蔓、青草和小乳头似的绿色果实
  疯狂地纠缠,结实,生涩
  蝉鸣般的暴力,青草般的情欲
  太阳毒辣的红眼,盯着背上结盐粒的人民
  那些有罪的人民
  啊,让我爱上赤道正午天空高远
  白云轻
  让我爱上漆黑的夜晚,瓶中之水和旋转的星光
  
  我还有一个纯洁的暑假要和你一起过完
  
  (选自平行文学网)
  
  杨晓芸荐语:
  旋转的星光属于1889年的圣雷米。那是炎热的6月,凡高将喷薄的内心付之于高度的夸张和变形中,在此画下了举世闻名的巨作《星月夜》:旋转的星光掀起巨大的旋涡,万物在迂回中涤荡,撼摇不止,一切生命无不在挣扎中,在奋斗不止中。
  这就像《我的暑假》一诗中蓄势而发、暴涨开来的力量与美。“那些白云、那些牛马,牛马般幸福/刍狗般幸福……”在描绘中层层推进,在推进中层层加码,剥露,“后山上的灌木、藤蔓、青草和小乳头似的绿色果实/疯狂地纠缠,结实,生涩……”,诗歌的节奏在朴素的修饰语中得以减速,直至几近令人窒息的停滞:“太阳毒辣的红眼,盯着背上结盐粒的人民……”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假期”风景?覠这里的“暑假”在场景中已经获得扩大的抽象的意义。怎样的力量才能拯救我们的“暑假”?覠是敢于直面“漆黑的夜晚”的勇气,和对追求的不言放弃。
  我还有一个纯洁的暑假要和你一起过完。
  
  了无痕迹
  余怒
  
  绳子如果悬于千钧一发之际,它必是
  绷直的。两个人之间,困惑与
  清醒之间。容易抵消,只是不能用言语表示。
  通过一幅画,失忆者
  瞪着你的目光。
  
  那目光也是绷直的,它会带来整个
  面部的变化,仇恨或脉脉含情。
  这幢楼建成了,打乱了
  这个城市,波浪、秩序或者高度,数万人的
  无声挪动。
  
  仿佛大理石,在另一块
  大理石上挪动。这是悲哀。
  发生过,又了无痕迹;发生过
  无数次,但每次只是作为
  对发生过的安慰。
  
  一个四肢健全
  却拙于言辞的人的藏身之地。
  等你登上楼顶,你会发现
  绷直的,仅仅是此时此刻。由此我找到
  一种理由,先于别人消失。
  
  廿选自《或者诗刊》第驳期)
  
  谷雨荐语:
  余怒的诗歌总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快感,他的迥异不同的风格既为许多人所临摹,亦给很多人构成了一种新的压力。比如这首《了无痕迹》,我看到了某种对立和锋利。在相互隐蔽和相互抵消的过程中,某些事情“发生过,又了无痕迹”,比较遗憾,有些事情我们已经看见。所以,我同样有理由相信余怒在结尾的总结:“由此我找到/一种理由,先于别人消失。”
  
  我忽然想起了那一天
  清水有生
  
  我忽然想起了那一天
  我走在国王的街道。冬天
  一个人走了,一个人,从雪夜归来
  那时候你在北京,孤独而寒冷
  你的臂腕上有花
  而我的头疼:那些被重复的不可能
  那些虚空、那些等待。春色暗生
  但我不会想到现在。那时
  我枕她们而入梦。黄昏中有翅膀
  踏海,从暗的光中长出来。时间流转
  有金色石桥一座还在营造
  在南山身后,菊花灿烂成一葱甜酒
  耕田者烧起泉上的篝火
  吾爱。哪几句风中诗词被你覆进了杯子
  哪些秘密:写着你我的死生、往世情分
  暗巷子里的对话。不能为我们所听闻
  
  选自《野外论坛》
  
  肖水荐语:
  80后的诗人里,清水是一个始终坚持自我,不轻易被外物所俘获的人。在80诗歌一代趁着夜色集体逃向小说的时候,我们看到作为记者的清水仍守着诗歌的灵魂和疆域。他的诗歌延续了新古典主义的风骨,将现代人的情感和精神用充满古意的材料和场景盛装起来,并带着强烈的宗教气氛。所不同的是,他的诗歌不是让人入定的,而是让人轻飘飘地飞在人世的上空中,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比如眼前这首就是,诗中充满了孤独和感伤,却未有绝望。
  
  挂剑悬情记
  弥赛亚
  
  从一座庙里出来
  还想再进去
  树木高大,钟声悠远
  小沙弥做完早课
  迎面碰见了我
  两粒弹珠撞在一起,惊起宿鸟无数
  一只鹳,从江心
  飞入庙里
  是不是一种色情的暗示
  菩萨端坐千年
  如今微微起身,动摇了自己的基石
  
  选自《界限网刊》2005年第5期
  
  紫沫荐语:
  现世的逃遁暂憩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内遁,谨遵信仰;二为外遁,却易在出入之境有些许摇动。这首短诗选自诗人弥赛亚的《武林外史》,沿承诗歌总题名的衣钵,诗的词语出入虽是寥寥,却格外奉禅,同时又于暗下里英气积聚,在不经意的一转之间,如“弹珠互撞”,“鹳入庙心”,将一种外力之侵如火花爆燃。佛学上讲看只是看,听只是听,而起念只是觉察,如此才可破除“自我”,但诗点人在武林,自然这样的持戒、修定、修慧也如时空之沙漏,有滞有流,不可获得一个完全,于是“菩萨起身”,如如不动总归无法解决现世疑问。同时,诗内蕴藏饱满而富有张力的速度,从一种寺内常有的漫步性迅速过渡到一种突现的加速度,倏而腾起意象,将念重又悬起,语词间不无突破式的尖锐,直动人心。
  
  对视
  叶想
  
  你看见一个陌生人
  他用下午的阳光削弱自己
  使身体模糊,如同影子
  然后你开始回忆他
  某个瞬间,或者另一度空间
  他走近,把你逼回内心
  
  在我肩头趴着沉重的黄昏
  影子越来越长
  接通黑夜
  我熟悉这地方,对你已陌生
  如今重临此地
  仿佛误入迷城
  
  选自《短歌行诗歌网》
  
  陈错荐语:
  当代生活的强度和速度让人对缓慢的修辞从根本上发生怀疑——任何一个具备正常生活方式的人都具备的致命怀疑。即便如此,少数诗人仍然可以将复杂的精神空间通过某种隐秘的方式有效地展现在人类面前、并使之呈现出让人乐于接受的本质所在。我猜想这种方式并非通过智慧,而是通过某种神秘的通感——正如兰波的“通灵”一说:由于“异质同构”的存在,打破常规、实现有效的复杂修辞成为可能。而如何抓住事物中的“异质同构”,成为衡量一个诗人天赋的标准。《对视》中,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的走近对主人公发生了什么影响?覠他可能是过去的一个朋友,也可能出于自己的错觉,一句“他走近,把你逼回内心”,非常逼真的把某种缓慢、青涩、略有尴尬的情绪完善的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