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当代诗人点评(一)

作者:燎 原


  牛 汉
  
  牛汉是中国现代诗歌原野上一棵汗血沤渍的大树。他六十多年的诗歌,是民族多难历史和生命迎血而啸的证词。在他的诗歌世界,那种来自蒙古族基因中北方草原式的彻骨的荒凉,与鹰隼、猛虎、汗血马的悲愤和迅猛,呈示了灵魂在砍伐与伤残中火花进溅的真相。深刻广大的悲悯情怀、对于民族痛苦的承担、对于生命尊严的捍卫,使他的胆汁质诗人形象,成为中国新诗史上人格和良知的坐标。
  
  北 岛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历史新的转折期,北岛的诗歌艺术行程,直接呼应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他以非凡的艺术诚勇,犀利的思想精神启蒙,开创了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亘贯在他诗歌中尖锐的现代质疑精神,点化精微的冷峻诗艺,形成了与既有主流诗歌传统的峻厉质对,由此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方向。从北岛秉持的艺术立场上溯,是先行者鲁迅清晰的背影。
  
  蔡其矫
  
  1918年出生的蔡其矫是当今诗坛的一个奇迹。这位延安出身的艺术家在其漫长的人生中,始终以一个独立诗人的身份而存在。他一直身居国家主流诗人的位置,又始终以世界文学的背景,以对艺术之美、自然之美、以及独立思考精神的坚守,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诸多时期,都有在时间的淘汰中始终发亮的诗篇。他是老一代中国诗人中一个迷人的另类;他始终的生命青春,印证了诗歌的伟大力量。
  
  洛 夫
  
  洛夫是由广阔的人生阅历和宏富的学养涵容混成的诗人——中国新诗诗歌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海外华人诗歌世界的先行者和标志性诗人,他的写作承续了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传统,并以欧美现代主义诗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新的解读——这双重混成元素的注入,推动了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进程;更因此而在大陆现代主义诗歌传统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断裂区间,形成了中国新诗整体概念上坚实的板块衔接。以《石室之死亡》《漂木》等为代表的他的长诗,在复杂材料构成中对生命和灵魂奥秘的追问与揭示,显示了一位大诗人对于人类问题的终端性思考。
  
  杨 炼
  
  杨炼的诗歌写作体现着雄心、激情、强盛的建造力,以及朝向终极奔赴的凌厉。他建构在东方原生哲学宗教文化基座上的《礼魂》《西藏》等荒原神殿式的诗歌群落,显示了与西方现代经典抗衡的气质。他自我放逐于精神文化血脉之谜的追溯,由自身而至人类,由东方而至西方,不断以聚气化虹的执迷建造,达成人类个体与世界的对称。他站在消费时代的轻佻中,恢复着诗歌古老的神谕品质;他使中国诗歌以神奇的东方文化内质,置身于世界主流诗歌体系。
  
  西 川
  
  西川的写作,日渐显示着他作为一个集大成诗人的品质。他建立在浩瀚阅读量上对东西方文化艺术源流谱系的深刻把握,对古老诗艺奥秘的洞悉,使他的写作一直在高端技术的前沿,呈现着持久而稳定的创生力。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转向当下现实材料的诗歌中,他以超常的察识和睿智,揿亮了现实凡俗表象之下一个个隐匿的机关密码,呈现了普通事象深处的时代本相。在当今以低级笑料为幽默的诗歌风潮中,他诗作中触目的幽默元素,犹如智慧的放电,重现了艺术本在的快乐法则。
  
  周 瓒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至今的当代诗坛,以女性诗人和青年学者双重身份出现的周瓒,正在成为一批极具发展潜质的新学院型诗人的代表。她将作为当代诗歌标志性手段的、在形而上或形而下之间做非此即彼站位的两极性言说,回撤到常规性的生存中,以知识女性的经验重临和精敏察识,开启了一个流行性写作之外的丰富世界。她通俗叙事中伏藏的智力机锋和精微的细节力量,她摈弃了激烈或阴冷的中性言说姿态,在抵制了空泛的玄学抒情的同时,正如同“游向天堂的溪流没有激浪”,从常规中通向高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写作,是当下最值得注意的诗歌成果。
  
  王家新
  
  王家新的诗歌,体现着写作之于心灵和灵魂的必须性。在他诗歌略去了国家疆界的国际场景空间,秋风和大雪成为主要词素。在这种苍茫的心象中,他比任何同代诗人都深刻地感受着精神生存的凛冽与严峻。并坚定地揭示出这一真相。由此而反现出这样一种潜在的艺术理念:任何与灵魂无关的诗歌写作,都是一种奢侈。而诗歌之于他,就是用来在生存蒙昧的欢乐内部,谛听“黑暗的深度”。他在这样的极端中清洗和压榨自己,他的诗歌因此从整体数量和单个体积上显示着“薄”的特征,如同他诗歌中的另一个词根——刀刃,经由在“黑暗中的闪光”,而逼近“一种夺目的纯粹”。
  
  于 坚
  
  于坚的诗歌,代表了与技术性的文本写作相反的一极。他是当代诗人中,最早以清醒的自觉,将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手段,用于同中国当代日常现实——城市平民社区场景对接的诗人。与这一场景相对应,他的诗歌语言在精微的指涉体现中,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公众化的呼应。以《0档案》为代表的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以富有文体侵略性的杏杂、宏阔和笨重,形成了对庞杂材料综合处理中,集装箱式的容量。也体现了他在当代诗坛的艺术革新中,一个标志性诗人的重量。
  
  沈 苇
  
  在新疆诗人沈苇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迥异于当代主流诗歌的“西域文学地理版图”,他不但从题材场景中给出了这方多彩地域的神奇,更从诗歌艺术的内在构成上,深入西域诸多边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产——以《福乐智慧》、柔巴依、乃至突厥文化遗存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精髓。进而以中西文化综合视野中现代观念的统摄,使之在当代诗歌的类型构成上,成为一个活跃的变更元素。由此而体现了身处边缘地带的诗人,对当代汉语诗歌表现空间卓有成效的拓展。
  
  宇 向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宇向,是当代时尚生活的享有者和叛逆者。当时尚刷新着这个时代的生存内容,而在诗歌的道德尺度中显得含混暧昧时,它却成为宇向诗歌的主体场景。宇向置身在阳光中,却以心灵恶作剧的节制性放纵,坚守人类天性中“坏”的快乐。正所谓“有人说,绘画使人堕落/我就继续堕落”。这种顽劣的心理立场,从本质上关涉着一个社会的人性生活指数。而她在一些微小物事,诸如时间空虚的落叶等等之中,如同一个老人般突然体悟到的虚无感和颓废感,则使这种“坏”的快乐,反现为哲学性的人生命题。
  
  古 马
  
  古马在对中外诗歌艺术成果的多重审视和领悟中,体证到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力量,由此而直入西北民间歌谣俚曲,在通过这一路径深入到原生态的地域文化之根时,他的诗歌从中国当代诗坛互仿性的公共面貌中游离而出,成为一个陌生而独立的标本。古马的这种写作,体现了一个外省诗人在综合艺术判断基础上,独特的眼光和卓越的创生能力。
  
  孙 磊
  
  孙磊的诗作中隐含着一种有关“困境”的主题。这种困境非关现代诗歌传统中的思想操控或社会物质压力,而是人性本质中的脆弱、渺小等共性因素。他以艺术家的敏感,把庸常生活遮蔽中人的无奈与屈辱,以自身的介入揭示出来,进而转入质对:“在乡下/要咳嗽着读书,直到把雪/读进另一个人的安眠”——在这种陷于困境的隐忍对峙中,他往往借助于粗涩宏伟的自然之力和雄辩的哲学艺术的力量,形成与困境的精神抗衡。他承续着诗歌古老的人文传统,又以对现代艺术新的理解,呈现着当下的活力。
  
编后:
  评论家燎原发来一篇当代诗人的点评,说看看,若不适合发就看着玩玩。看下来觉得好看,就想和大家分享。
  这篇点评缘起于燎原先生参加2004年×××国际诗歌奖评选的评委活动时,所提供的推荐名单和“推荐评语”。这些评语实际上成了燎原对当代汉语诗歌世界中,前沿性写作图景的一种“点评”式的描绘,当时由于名额和奖项所限,诸多出色的诗人,未能出现在其中,而我们以为这种扫描似的点评读起来轻松、省时、好看。于是决定把这个名单逐渐拉长,做成个栏目。全年做4期,一个季度一期。
  当然这只是一个评论家阅读视野中的名单。作者只是把自己阅读的惊奇和快乐梳理成文字给你看,若你觉得好看,有趣、有益,便是我们的初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