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地震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

作者:陈 冲




  本来是一年一度的春季自驾游。5月5日从石家庄出发,载着我的老伴,和一条十岁的老狗,沿京珠高速南下,当晚宿于漯河,次日到达武汉。访老友,游东湖,绕许多冤枉路,见识了武汉的大。原想去黄鹤楼,远远地便被那金碧辉煌晃了眼,感觉就像一个骗子正向我兜售假历史,遂擦肩而过。5月10日到南京。11日游玄武、莫愁湖。12日上午去看望一位太太年少时的老友,午饭后逛就在她家附近的夫子庙。又是那金碧辉煌的“秦淮人家”败了兴,遂回到宾馆。正跟老伴商量明天怎么去中山陵,女儿从石家庄来电话,说地震了。赶紧打开电视。一看,那么大的灾难,当即决定中止旅游立即返回。13日早7点出发,算算总有900公里的路,本没有把握一天开到,可是一路上过来的几个服务区,没有一个能看到电视。一咬牙,将近8点时到了家。到家后的头一件事,就是把电视打开;接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温家宝总理已经在都江堰指挥抗震救灾。我在电视机前站了好一会儿,心里一个劲儿的翻腾。电视里已经播了好几条别的新闻,“模样儿”还是正面报道,可是“好消息”真的不多。道路不通。通讯中断。空降不成。连空投都无功而返。但我心里却总翻腾着温总理的一句话:“第一是救人”。或许,搞文学的总归对“人”更敏感一些吧,我意识到——历史正在翻开新的一页。
  接下来的日子,借用一句有点落套的话,是和大家一起度过的。也和许多人一样焦虑着一个问题:能为灾区做点什么?真想去那里,哪怕只是“看看”。后来,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些真的只是去“看看”的先生女士,放弃了。如果你帮不上忙,至少不要去添乱。这同时,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就在互联网上到处流窜。倒是这一番流窜让我找到了自己。想当一个合格的作家,总该多一点历史感,总该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历史观。我就做点这方面的事吧。下面这些文字,大部分都是从网上“扒”下来的,属于我的“创作”过不去二成。我的工作,只是把它们归在一起,排排顺序。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75年前发生于茂县的大地震“浮出水面”。茂县距汶川的直线距离仅40公里。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到网上输入“1933年大地震”后“百度”一下,得到的条目倒不少,可是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几乎都是汶川大地震后上传的。随机地翻阅之后发现,关于这次大地震的“主要描述”惊人地一致,显然是从同一个资源拷贝而来。这个“主要描述”又仅限于文字的形容,用今天的说法,大概就是几个未必很专业的人到灾区看了看,然后发出的一个“通稿”。说到财产损失,只是说“惨重”,没有具体数字。说到人员伤亡,也是“惨重”,受伤者“不计其数”,死亡人数则是“据不完全统计”。而且,正是在这个数字上,“惊人的一致”变成了不一致。较多见的一种是:直接死于地震的是6800人,死于震后(1933年10月9日)堰塞湖溃坝的是2800人。但是,在一些更侧重介绍堰塞湖溃坝的资料中,出现了另一种说法:溃坝造成的死亡人数,“数倍于”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数。温家宝在一次视察唐家山堰塞湖时,也有类似说法。但6800/2800的数字却与此相悖。
  也就是说,这么大一场地震灾难,连准确可信的死亡人数都没有留下。
  不过,就地质、地震学的专业范畴来讲,记录是明确的。地震发生的时间精确到分。世界各地多处相关机构测到了地震波,并据此确定了地震震级为里氏7.5级。后来的专业人士将这次地震记入了地震史,并给出了精确的定位。有一份资料说:“近四百年来,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发生过九次6.5级以上地震。例如:1657年的6.5级汶川地震,1933年7.5级茂县叠溪大地震,1976年8月16日、22日和23日三天,仅在松潘一地就连续发生三次大地震,分别为7.2、6.7和7.2级。”
  松潘地震?即使在此次汶川地震后,也没有被多少人提起它,而松潘距汶川的直线距离仅为120公里。
  对于历史来讲,75年并不是多么漫长的间隔。75年前经历过茂县大地震的人,肯定仍有健在者。其中80多岁的人,应当还有相当的记忆。但是,历史本身却几乎已经将它遗忘。不然,怎么还会把库容量以百万、千万立方计的水库,直接建在了龙门山断裂带上?
  邢台地震,是建国后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第一次大地震。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法,它的背后掩盖了发生于1950年8月15日的墨脱地震。那里的人口虽不像华北平原那样稠密,但在西藏也是一块丰腴之地。加上震级高达8.6级,破坏极其严重,中国境内死亡3300多人,印度境内死亡1500多人。
  邢台地震是一次群震:在21天里连续发生了五次6级以上地震。不过,通常还是把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发生于隆尧的6.8级地震,作为这次地震的“代表”。因为它是首次强震,人们毫无准备,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都很严重。此后人们已较有准备,3月22日发生在宁晋县的地震虽震级更高(7.2级),也倒了一些房,但人员伤亡较少。
  关于这次地震的灾情,当时的报道就很少,留下来的就更少。即使是关于“抗震救灾”的也不多。三年大饥馑刚刚过去,国家财力紧张,所以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力更生”的要求。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灾区视察、慰问,倒是留下了详细的记载,并广为流传,至今传为佳话。
  事后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为8064人。比照同样得到官方认同的资料中,说到震中有一个村的死亡人数即为501人,再考虑到当时普遍的做法,这个数字并不是很可信。
  直到又过了20年的1986年,才在隆尧县建了抗震纪念碑、纪念馆。因为主题是抗震,纪念碑的两侧有仿“人”字突边,据说是为了突出“人定胜天”。
  3月8日地震发生后69天,“5.16通知”发布,另一场更大得多的灾难正式开始。
  邢台大地震真正留给历史的,是一首“民歌”:“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我不大相信认字不多的“民”,能完成如此规整的排比对仗,然则便是某一位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了,他留下了作品,却未能留下自己的姓名。稍后,有革命音乐工作者为它谱了曲,并且在那四句后面又加了两句与地震并无直接关系的歌词。这首歌后来在“文革”中广为流传,大概仅次于《大海航行》。
  2007年某日上网,无意中进入一个网站,叫“公务员之家”。据它自己说,它是“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是“全国会员最多、文章最多的公务员日常网站”,并“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深受广大会员好评”。网站上有一篇贴于2006年的网文,劈面就写道:“每年三月五日,是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日子。每当想起雷锋同志,我便想起一首他喜爱唱的歌《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一股暖流便不由自主地从心中涌起,她引起了我的共鸣……”
  这位对雷锋如此热爱的公务员,要么忘记了雷锋牺牲的日子是1962年8月15日,要么不知道邢台地震发生于1966年3月8日!
  
  比松潘大地震的被遗忘更不可思议,汶川大地震之后,竟然也没有多少人提起发生于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的通海大地震。按照事隔30年,即2000年才“解密”的官方资料,这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7.7级(一说7.8级),共造成15621人死亡,26783人伤残。就是这样一场称得上“世界级”的大灾难,却被严密地“屏蔽”于历史之外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