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无题

作者:萧 沉




  早在2001年有人就很烦地划个句号说“别再提诺贝尔文学奖了”……理由很简单:因为自这个炸药奖诞生百余年间,至今也没中国人的份儿!与其抱着热火罐儿像傻老婆等夜汉,真不如随便找个朋友去扯淡。您想呀,连非洲的尼日利亚人都能分得一杯羹,还有冰岛——匈牙利——特里尼达——危地马拉之类巴掌大的小破国也都摊上了,惟独我们这个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庞大中国却一奖不奖,能不搓火吗!
  俺略微总结归纳了一下,自1901年到2006年为止,共有103人拿走过这个文学炸药包,其分别为:法国13人;美国9人;英国——德国各8人;瑞典7人;意大利、西班牙各6人;俄国5人;爱尔兰4人;丹麦、挪威、波兰各3人;南非、瑞士、智利、希腊、日本各2人;澳大利亚、比利时、印度、哥伦比亚、芬兰、危地马拉、冰岛、以色列、南斯拉夫、捷克、尼日利亚、埃及、墨西哥、特里尼达、葡萄牙、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各1人。以上分配在各国的数字统计,可看出这个炸药奖基本被欧洲与美国拿走,其他各洲诸国虽偶有斩获,但给人的感觉终究是“欧美吃肉/其余喝汤”。
  中国人领不到这个炸药包的原因,国人也分析了一遛够,所牵涉的方面归纳起来,无非是“新浪网”所开列的那四项:1=水平不够;2评奖委员会有偏见;3宣传不够;4翻译不力。其实这四方面原因,你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拿第一条“水平”问题来说,什么才叫“够”呢?倘若以当年诺贝尔先生所留下的遗嘱“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为尺度的话,“理想倾向”这把尺可就太宽了,因为所有文学家的写作成果几乎都具有“理想倾向”,都有资格与希望获奖。至于够不够“最佳作品”,更是很难确定,只要从评委会所总结并公布的百余位得主的“获奖理由”便可看出,全都是冠冕堂皇的“宏观性”评价语言,与文学风格一样五花八门,根本找不出规律。
  而第二条所谓的“评奖委员会有偏见”,同样充满了猜测与怀疑的不确定性。而且,历届评奖之后,世界各国的媒体也都或多或少地刮出风言风语。以2000年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的那一届为例,德国文化部长瑙曼就怀疑并公开指责诺奖评委中唯一一位懂华文马悦然(亦称马尔姆奎斯特)有舞弊动作,并说“马尔姆奎斯特给瑞典文学院的名誉带来了沉重打击”……今年对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穆克亦如此,瑞典一份报纸的前主编亚恩•鲁斯就立刻反应说:“你可以开始注意到这种潮流——他们(文学奖评委)开始将奖项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宣告来颁布“云云,他认为帕穆克是欧洲与土耳其关系的一个象征,”诺奖评委会在做决定时没法忽视这点”……对诺奖评委会乃至具体成员的猜测与怀疑,其实已是历届评选后都要端上来的最后一道“果盘”,让大家解解腻、漱漱口而已,一切不咸不淡的议论皆类似于“捉奸”而没捉到双,均不了了之,没什么结果。
  第三个所谓的“宣传不够”,依旧是个无法考虑的说词。难道尼日利亚、冰岛、匈牙利、特里尼达、危地马拉等国的宣传力度与广度就比中国大吗?难道中国非要拿出“申奥”一样的气力,兴师动众地“组团”出去忽悠才成吗?笑话!但有一条却是各国共同的,那就是:历届诺奖的得主起码在其本国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是足够大的。不过,某个国家的作家即使在本国再著名,诺奖评委也不会个个“门清”。而每届诺奖评选之前,之所以要求各国有关机构推荐送审,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国作家的综合情况,然后才能进行判断与筛选。所以,推荐送审这一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展开“宣传”,而宣传的对象也就是那十几个评委。
  第四条“翻译不力”的说法其实也不存在,因为凡属吾国著名诗人或作家,国内各类媒体就曾多次报导过“某某人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之类的消息,诸如王蒙、苏童、北岛、贾平凹、莫言等等。再说了,如果专为去参加评奖而特意翻译的话,难免也让人说三道四。对2000年得主高行健,欧洲的媒体与评论界便怀疑与指责恐是评委马悦然(马尔姆奎斯特)一手操办的,因为高行健的小说便是由马评委亲自在那两年翻译的。呵呵,评委兼翻译,这倒是个不错的快捷方式!
  中国文学家对瑞典炸药奖的真正企盼,我以为是在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获奖之后才更加信心倍增的。因那高行健虽已是法国人,可其作品毕竟用中文写成,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写作手法以及思想观点等等,那高行健一张嘴,中国本土文学家便能直接看到他的粪门。所以,如今在中国本土文坛够得上叱咤风云的大佬们,近年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上都或多或少地流露过对那“高作家”的平视、俯视乃至不屑。呵呵,还是古人说得好——“文无第一”嘛,文学这东西写到一定份儿上,很难比出高下,即使从读者那一边看,也还是“吃馒头蘸尿——各好一口儿”的感觉。
  对诺奖具有了十足信心,当然不是件坏事,至少可表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不过我也听说有位至今还居住在海外的诗人,在诺奖颁奖时几乎年年都必去瑞典文学院听信儿,捎带脚也“混个脸儿熟”,这真是继承了中国古人那“锲而不舍”的精神,以期感动诺奖评委或提醒人家千万别忘了自己(或许也是一贴老膏药般的“示威”)……这种常年拿一张热脸去贴人家冷屁股蛋子的做法,丢人啊!当然也还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而嫌酸的人,索性开骂,各种理由如水银泻地般流得一塌糊涂,在此无须重复。
  不过,全世界的文学家之所以独对这个炸药奖垂涎三尺,除了它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外,我看也还有“130万美金”的强大诱惑以及获奖后的身价陡增。常年混在海外的华人恐怕都很了解,老外其实很实际,无论文化还是体育等国际大奖,银子若少,绝无人来。所以,我倒有个建议(只当是个屁),倘若中国作协一类机构能募得或慷慨拿出大把银子设个超过“130万美金”的“鲁迅文学奖”或“曹雪芹文学奖”,没准儿还真能撼动百年诺奖的“权威性”。那时,以中国为大本营的评委会,既可逼迫全世界用鸟语写作的老外们蜂拥地将作品都翻译成汉语,也可左右局面(妈妈的,想让谁得谁就能得),省得中国人年年在瑞典文学院的大门坎上摔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