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孔子故里行

作者:黄东城




  祭孔盛会之时,有幸到曲阜访问孔子故里,拜谒孔庙、孔府、孔林,并作为孔府的客人被接待,尤感殊荣。
  曲阜素有“东方圣城”之称。走进县城,立即感受到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饭馆,门口也张贴着孔子“语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暖游人情怀。
  在当地一位文化界人士陪同下,我们首先参谒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宫殿式建筑,规模宏大。主建为三殿一阁,即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和奎文阁。大成殿是孔庙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大成殿东西两庑及圣迹殿、十三碑亭,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这里游人最多。特别是此处的汉碑,是全国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也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大成殿前甬道正中的杏坛,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算是最直接与孔圣人有关的古迹了。
  孔庙最早由鲁哀公于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兴建,将其故宅改建为庙,陈放着他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人们按时进行祭祀,由皇帝亲临主祭,典仪之崇隆,虽历经唐、宋、元、明、清,朝代迭替而未稍减。自汉刘邦至清乾隆,其间一千七百余年,先后有二十位皇帝亲谒曲阜祭孔,单乾隆一人就来过八次。同时皇帝还经常派遣官员作为代表到曲阜致祭,历史有记录的遣官致祭就达196次之多。而孔子被追谥的头衔,从“尼父”到“褒尊侯”,从“邹国公”到“先圣太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正是靠着皇家庇荫,孔氏一族才由三代单传繁衍成当今世界上第一大家族。我们在大成殿前集体合了一个影,也算是沾上一点“孔”气。
  孔府紧邻孔庙,走几步就到了。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封号“衍圣公”,子子孙孙世袭,故又称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它坐北朝南,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两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传说为清代纪昀手书,它形象地表明孔府在封建社会的显赫地位。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上少了一点,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与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孔府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始建于宋宝元年(1038年)。孔子去世后,子孙一直依庙居住,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年),孔府得以再次拓广,清代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经多次扩建重修,成为前堂后寝、衙宅合一的庞大建筑群。使我震惊的是主体建筑孔府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官衙。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一张斑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从唐代起,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由衍圣公兼任。再仔细看,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着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伞、扇等标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十分显赫。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话确证不虚。
  我们随后前往孔林。孔林在曲阜城北泗水之上,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车行孔林神道,两行如龙似虬的苍松翠柏夹道而立,两面对峙蹲踞着十二个神态各异的石狮子,神道的尽头是孔林大门。门前有一座两重飞檐、多层斗拱的木制牌坊,正中有“至圣林”三个金字。进入大门有一条长长的环林路向左右两侧延伸。我们的汽车在林中漫驶。只见周围垣墙高高,圈着占地三千亩的孔林,简直比一个曲阜城还大。迎面杂树繁花,林深荫浓,满目坟冢毗连,碑碣如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曾对孔林增修过13次,始成现在规模。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孔林作为一处巨大的家族墓地,两千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如今扩大到凡孔姓族人均可葬此,近年来更成了海内外孔姓后人落叶归根之地,每年清明来此祭祀的人不绝。连环林路边上都立满高高低低的碑石,垒着大小不一的坟墓。如果葬在孔林的孔氏族人能站起来,孔圣人足足可统率一个集团军。
  明人李东阳的《谒孔林》诗云:“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恩沾周雨露,仪识汉衣冠。驻跸亭犹峙,巢枝鸟未安。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 基本写出了万木掩映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的孔林之景。
  我们在挡墓门前下车。门后即为供奉孔子的享殿。甬道旁有四对巨型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系墓前石柱,文豹、角端系想象中似豹非豹的怪兽,以及两个一文一武石翁仲,均皆用来守墓。享殿殿广五间,黄脊绿瓦,飞檐斗拱,朱栏红柱。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醇酒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享殿后面就是孔子墓。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墓式。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里是整个孔林的中心所在。一个导游听说我们是外地作家,很高兴地把我们带到孔子墓前,告诉我们如何鞠躬,三拜九叩。我们这一群平时嬉笑不羁的文人,在青松翠柏掩映的孔子墓前,竟都肃穆恭敬地行礼,并一一摄影留念。当地人确实希望游客来得越多越好,但他们更希望人们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朝圣,而不仅仅是游玩。
  孔子墓东是其子孔鲤墓。墓南为其孙孔伋墓。导游介绍说,这种墓葬布局也有说法,叫作“携子抱孙”。最显眼的是墓旁三间西屋。孔子死后,众弟子以对父亲之礼仪为其服丧三年,后相诀而去。独子贡继续在此又守三年,克尽孝道,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广为后世传颂。
  至此我颇惑然,孔子到底有什么异乎常人的非凡之处,能有如此的向心力,赢得弟子们衷心的尊敬,以对待父亲之礼仪为他守墓?他又到底从何处得来那么渊博的学识,能教导出如此众多有成就的名士,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宰我、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我查了一下史料,孔子并非出生诗礼之家,没有家学渊源,也并没有得到过什么名师传授。他父亲叔梁纥只是鲁国一名武士,因无子嗣,66岁上才娶了不满二十岁的他的生母作妾,因其父母曾为生子祷于尼丘山,故他出生后取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17岁时,母亲也去世。真不知道他的学问是从那儿获取的。不过,像其他被神化的名人一样,街头巷尾也流传着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有个当地老人颇为自豪的向我讲述:孔子生下来时,长相很难看,头顶凹凹的,母亲将他扔在尼山上,一只老虎把他叼进洞里,给他喂奶;夏天天热,一只老鹰在他的头上盘旋,给他挡风遮凉。因此说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几个月后,母亲来看他,发现他活得有滋有味,哭着又把他抱回了家。传说未免有点荒诞,但也表明了孔子非同凡人。他仅只是创办私学的一个私塾教师,除鲁国的学生外,竟然还有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学生来向他求学。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难道真是因为他有着非比常人的人格魅力?抑或封建统治者发现孔子有特别利用的价值,才大张旗鼓地宣扬他?
  在离孔子墓不远处,我发现许多游人围着一个蓬头垢面须发长长的老人。老人文静地袖手端坐在一张竹凳上,脸上皱纹纵横,看上去至少已有八十高龄。身前一方小小麻石压着一张灰纸,纸上抄录着孔子六十代孙以后排辈的名字。他自称是“令”字辈,七十三代孙,名叫孔令华。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孔氏后人。是在此看林的?抑或守墓的?问老人.老人静静看我一眼,未作答。旁边一观者却指着纸页旁的几张彩色照片说:“你看看这个就明白了。”
  原来,纸片旁的几张照片,都是老人与各方来人合影的,甚至还有与几个外国人照的。我疑惑,这些都是孔氏后人吗?那位观者扑哧笑了:“老人是专门在此陪人照相的,照一次,10元钱。”
  呵,原来是活道具,这里变成了孔林别一种风景。游人借老人合影,借以沾一点“孔”气;老人却是以孔子的名义在此招揽游人,藉以济贫。孔老夫子在天有灵,对此大不恭的子孙,不知作何感想。
  离开孔林的返程车上,大家都不作声。我想,各人一定都在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