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死者与活人的“邂逅”

作者:傅光明




  传记文学的写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虚构,始终是困扰传记作者的一个操作难点。但我想至少有一条原则可以遵循,那就是据实虚构。子虚乌有地云山雾罩是不可取的,胡编杜撰更是要杜绝的。
  近日偶翻2003年8月26日《作家文摘》转载华文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的窦应泰著《蒋氏家族第四代》一节题为《蒋友梅邂逅凌叔华》的文字,颇感费解,提出几个疑点就教作者及蒋氏第四代。
  作为读者,读着不无煽情的文字,我也希望作为蒋家第四代的蒋友梅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才女凌叔华在她晚年时在剑桥有邂逅之缘。读起来实在是既富有传奇色彩,又带有异国情调,正是最合适借名人炒作的噱头。多打读者的眼呐!但作为一个学者,读到此处,又实在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对误导读者之举,也不能作壁上观。
  疑点一:文中说,1981年秋,20岁的蒋友梅到剑桥,“接触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凌叔华”。我不知道,时年已81岁高龄而深居浅出的凌叔华会牵着小姑娘的手在剑桥河畔浏览讲解?
  疑点二:文中说,蒋友梅初到英国时,举目无亲,是凌叔华主动到她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宿舍自报家门。这太违反常理,不是一个小丫头到长辈府上拜望,倒是耄耋之年的凌叔华会跑到学校宿舍里来找她?
  疑点三:文中说“凌叔华之所以来到蒋友梅的身边,是接到了宋美龄的委托所致”。“因为她(宋美龄)和陈西滢有较好的私交”。经与陈西滢和凌叔华现在伦敦的独女陈小滢核实,凌叔华倒是见过宋美龄,而陈西滢根本就不认识宋美龄。宋美龄是留美的,而陈西滢是留英的,并无机缘相见。
  疑点四:文中说,“蒋友梅就成了凌叔华家里的常客。那时的陈西滢早已退出了政治舞台。陈西滢和妻子凌叔华就幽居在泰晤士河边上一条幽深的小巷里”。陈、凌当时根本就不住在泰晤士河边,而是住在伦敦郊外的汉姆斯特德,那是个文人聚居的地方。
  疑点五:这该是最荒唐可笑的无稽之谈了。即便以上四处都可以用误植误忆来自我开脱,但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此篇文字完全是无中生有的生编硬造。
  试问:陈西滢早于1970年3月29日去世,如何能在1981年还赋闲在家?并得到宋美龄的委托,见到蒋友梅?难道是宋美龄“委托”给已驾鹤西去冥界的陈西滢,劳他大驾还阳,请太太特别关照一下自己的第四代?可真是见了鬼了!
  文坛和出版界再酷爱炒作名人隐私,总也该讲究个最起码的真伪虚实吧。把死人写活,我这还是第一次读到,真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