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孙梨的一帧条幅

作者:孙福海




  我收藏不多。有一件藏品,是我特别珍爱的,那是孙犁先生送我的一帧条幅。其书法艺术让人百看不厌;而文字内容又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时常思考体味,对我有很大的教益。
  他晚年力作《书衣文录》,就是用毛笔写在书皮上的作品;工整,典雅,每一张书皮,都是一幅书法艺术晶。
  他有很多书法方面的藏书。在《书衣文录》中,记录着这方面的消息。他在“文革”稍稍平息的1974年,蛰伏多年后购进的第一本书就是《怀素自叙帖真迹》,并在书皮上写道:“不能忘情于此道,亦苦事亦乐事也。”
  在《翁藏宋拓九成宫》书衣上写着:“一九五八年余在青岛,病中习字,邹明同志自津购寄者。十余年人事沧桑,往事亦多不堪回首。而余尚在人间,并于灯下读书作字……”
  在购得四木箱《三希堂法帖》时,天津正值地震的紧张气氛之中,人们都忙于躲避,他却不惧倾覆之危,依旧怡然自得地整理着这部法帖。
  此外他还有许多字帖,皆眷顾有加,并宝而爱之。
  多年“不能忘情此道”,常“于灯下读书作字”,使他在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书法》杂志曾刊发专文,介绍他的艺术成就。他送我的这幅作品,看似信笔写来,却显示出他的功力和才情。字字笔沉墨饱,自然流畅,线条老到,内蕴深厚,字里行间流动着书卷气,绝非浅尝者、浮华者、躁进者所能为。
  这使我常常想到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像某些人一样,以书法家自居?
  时下,有多少人粗通笔翰,便自诩为著名书法家。因为这一行有名有利,在追名逐利风气的挟裹下,时有圈外人削尖脑袋往里扎;圈里人则热衷炒作,一些人不在艺术上下功夫,把精力都用在造声势、跑市场上面……这些都是世风浮躁的表现,是艺术的悲哀,也是做人的悲哀。
  每当遇到这种事,我就想起孙犁先生那件条幅。
  据研究孙犁的专家说,他写字,决不随便写一些俗套子的东西,而是一定要有所思,有所感,触动灵魂,发乎真情。他送我的这件作品,是抄录庄子的一段话:“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我猜想,他书录这一段,一定是针对世风浮躁而发的。是在强调人应有定力,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不与世俗相浮沉。不管周围是洪水滔天,还是热浪卷地,都要坚持真理,岿然不动。
  他是这方面的典范。在极左思潮猖獗的年代,他顶着巨大压力,没写过一篇为极左歌功颂德和神化领袖的文字。而在新时期,尤其在名誉、地位、金钱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对象的时候,他依然不为外物所动,埋头书斋,自甘寂寞,写下大量金玉之作。与他相比,我们有的艺术家就显出了差距,个人欲求膨胀。世上追求金钱的热浪还没有到金石流、土山焦的温度,就已经内心燥热难当,耐不住寂寞。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朝逐利于市井,暮求名于厅堂。我们实在有必要学一学孙犁先生。他一生澹泊名利,善于自处,极有操守,不与世沉浮,显示了人格的高尚和信仰的无比坚定。
  
  “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孙犁永远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孙犁是不朽的。不仅现在,即使很多年之后,我们还会不断地享用他的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