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非典期间答记者问

作者:陈 村




  记者:现在一些作家已经开始着手创作以非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您认为这里是否会有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问世?
  陈村:我想不会。写作题材与作品好坏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中国过去发生了那么多有意味的事情,也没见有多少好作品被写出来。文学创作需要沉淀,要和生活和功利有一段距离,哪会那么快地就出作品,即使有,质量也很可疑。迅速直接地反映生活中的具体事件,那是新闻报道要做的事情,不是文学的任务。
  记者:最近有不少人到书店购买以瘟疫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阿尔贝·加缪的《鼠疫》等进行阅读,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陈村:人们往往希望借助文学作品,在别人的经验中找到共通的经验。由于切身体会到疫情重压下的紧张、恐惧以及荒谬感,看到书中的类似描述会使人觉得心有共鸣,分担了紧张的情绪。这和明知道效果不一定很好,仍要喝板蓝根、戴口罩一样,不过是人们面对危机时的一种自然的反应。不管怎么说,找个理由看书总是好的。
  
  记者:记得毕淑敏在近期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人们恐惧非典,其本质是恐惧死亡。那么作为一名长期与疾病搏斗,对生命有很多感悟的作家,您个人以何种心态面对非典?
  陈村:我的心态十分平静,就是看着它,静观它的发展。愿大家都能尽可能地平和对待这件事,要知道喜怒哀乐也好,生老病死也好,这些事情都是自然发生的,对自己没办法的事情不如平静对待。天地不仁,人只能自爱了。人很脆弱,很难战胜自然,那就顺其自然吧。但愿非典早日过去,人们的心态能恢复正常。
  记者:从文化的角度讲,这次非典病毒的流行将对中国有何深远影响?
  陈村: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未来的事情只能让未来去证明,而未来无法假设,难以预测,何况我们很健忘。我这个人不太相信那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所谓的因果关系,许多事情是会转化的,好事情会得出坏结果,坏事情有时反而会催生好结果。目前非典所带来的各种文化上的利弊是难以判断的。
  2003.5.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