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莫以新闻论英雄

作者:杨学武




  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和著名科学家袁家骝相继去世了。本来按毛泽东的说法,“人总是要死的”,“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两位人物的死是不足为奇的。但由于他们生前是“泰斗”,死后是“泰山”,当然要受到媒体的关注。
  媒体关注马和袁的去世,本来也是一种“惯例”,也是不足为奇的。可有一个经常写杂文的陈鲁民先生,却对“媒体的关注程度”惊奇不已,撰文声称“两人都是德高望重泰斗级的名人,年龄也都差不多,一个90岁,另一个91岁。可是两人身后的哀荣却大不同,媒体的关注程度大有差异,一个铺天盖地,一个寥寥数语。”对于媒体为何如此“厚此薄彼,重此轻彼”,陈先生感到“很是耐人寻味”。虽然他也认为“古来圣贤多寂寞”,科学家永远比不上艺术家的知名度,而且也能“允许和理解普通老百姓对袁家骝、杨振宁们的无知和漠视”,但他不能原谅的是“负有教化和引导责任的媒体,则不应这样无知和漠视”。
  陈先生特别喜欢就媒体上的人和事发表一些感想,但他这次拿媒体对马和袁的“关注程度”来说事,我却不能苟同。马和袁固然都是著名的精英人物,但他们并不一定都能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而且即使按陈先生的说法,马只是“国内著名”人物,对中国的贡献和影响只是“给老百姓带来笑声”,袁却是“世界著名”人物,对中国的贡献和影响却是“给科学注入活力”,但媒体对他们怎样关注,应由媒体根据新闻自身的需要来选择,而不应由他们的名头、贡献和影响来决定。媒体对一个人的关注,是看他有没有新闻价值,能不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媒体之所以对马的关注那么“热”,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名头、贡献和影响大,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是与大众密切相关的,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而媒体之所以对袁的关注那么“冷”,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虽然事关国家的科学进步和国防强盛,但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似乎没有多大联系。如果有人问老百姓“是喜欢相声还是喜欢同步辐射器和正负电子对撞机?”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相声。因此可以说,媒体在对马和袁的关注上表现出一“热”一“冷”,既符合新闻的客观规律,又适应大众的实际需要。所以,这与媒体“无知和漠视”,是没有关系的。
  在经济待遇上,“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确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但在媒体的报道上,也要让“卖茶叶蛋的”不如“造导弹的”,似乎也没有必要。不仅媒体没有必要,就连“造导弹的”也自认为没有必要。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都不愿意充当新闻人物,对媒体的过分关注,反而很反感。在文学界堪称“泰斗”的钱钟书,生前拒绝媒体的采访已达到近乎“无情”的地步。真正搞科研、做学问的人,哪有心思和时间与媒体套近乎?如今文坛上某些著名作家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不是已经引起许多读者和观众的反感和批评么?我相信如果袁家骝地下有知,决不会因为自己“人走茶凉”而“死不瞑目”,相反会感谢媒体“善哉善哉”。
  喜欢以新闻论英雄,当然不止陈先生一人。曾几何时,许多人把媒体当作“英雄用武之地”,凡是受到媒体极力追捧的新闻人物,似乎都可以成为红得发紫的英雄人物。于是,有些人不专心致志地做事,而是千方百计地在媒体上展示自己的“造诣”与“学问”。然而,如此以新闻而成就的名角,总是“各领风骚没几年”,有的甚至成了“捧得越高,跌得越重”的悲剧人物。有道是“成也新闻,败也新闻”。真正的有识之士,千万莫以新闻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