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一座名城的“别称”之辨

作者:何 申




  
  自我当年来承德插队算起,至今已近40年。其中有3年虽在河北大学(保定)念书,但亦是“承德来的学员”。承德先称热河,是雍正年间改的,这已众所周知。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始,又有一个别称叫得很火,即“紫塞”。从市里到县里,从官员到平民,从商人到文人,从网站到酒瓶,从舞台到影视,总之一提起承德,就常有言有文道:热河名城乃“紫塞明珠”。可谓说得朗朗上口,写得清清楚楚。
  只可惜叫错了,写错了。这是一次很大的集体误读。
  承德是名城、明珠不假,国务院在上世纪80年代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就榜上有名。后来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又成为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据说有了这个名分,日后若有战争,敌对方不允许往这投炸弹。但这事很难考量,往哪投炸弹都不是好事,最好还是别打仗,世界和平。
  现在就是非常珍贵的和平年代,和平年代搞经济建设,也搞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在近年很具体的事是各地纷纷建设“文化大市”。为此当局广开言路,让大家出招献策。我在献计之初就提了一个问题:凡事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而事不成。一个地方的称谓甚为重要,眼下称承德为“紫塞”是不对的。
  结果又产生了—场争辩。包括笔墨之争与当面之辨。
   这里的“又”可不是信笔写来,绝对是有出处的。出处在于数年前我为承德避暑山庄晨练太“火爆”,写过一篇文章《离宫清晨有点躁》,发表后不光是引发了争论,还有一些晨练者在大街拦我要“过招”。我年少时倒是喜爱摔跤,但日后都就饭吃了,如今哪里敢应战,结果吓得我小半年没敢进山庄。后来情况大变,上下舆论都认为我说得有道理了,为此市里还修了不少公园以减轻山庄的负担。我自己想想也就释然,真理虽然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得允许多数人有个理解转变的过程。比较庆幸的是这段时间比较短,不然在一个小城里,认识你的人太多,日子不大好过。
  于是这一次说“紫塞”,我就格外加小心。尽管下了大力多方查资料反复修改文章,并请人提意见,自我感觉立论点论据都很清晰翔实,但毕竟上下称“紫塞”已历20来余载,大有根深蒂固之势,忽然道声你说得不对,人家肯定反感。恰好我在本地报纸上有专栏,每星期一篇,都是短文。我就先试探地发了一篇《溯源求证话“紫塞”》。发后即有反响,说文章不错,就是短点,于是乘兴前趱我就往大里详里写,尽展有关史料与个人思考。
  而做文又需有由头,由头就是春节前在网上看《红山论坛》如下一些文字:“《咬文嚼字》公布今年(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随后有人贴上一条,原文是:“有人喜欢用‘紫塞’对‘红山’,把‘紫塞’当成‘塞外’,这也是个错误。其实,‘紫塞’是专指‘长城’的。据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1117页载:紫塞,指长城……”
  我就由此讲开来:
  人家的这一说法,是既有出处,也有道理的。贴帖子的先生,大概是赤峰一带的人吧,他是由关注“红山”而引发对“紫塞”含义的再阐述。但却给承德提了个醒,因为当下使用“紫塞”一词频率最高的,莫过于我们这里了。一种普遍的理解,认为承德的别称就是“紫塞”,而“紫塞”一词,叫着又挺好听的。但若问承德何以称紫塞,估计就不那么容易答出来。或者说大家都这么称嘛,称多了不就约定俗成了吗!没必要较那个真。
  硬要这么说也没办法,但这就不是对历史对学术所应有的严谨态度了。对一个地方的称呼,不论是正式还是别称,都不该草率,尤其对建立在误解上的“约定俗成”,更应做及时的更正。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如果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而不改,定会留下笑柄。
  
  “紫塞”一词之本意,初指秦以及随后朝代(汉、隋、唐)的长城,再往后又泛指长城。这一定义应该说是历史出处明在,典籍词义早有。它与时代发展后创出了一些新词不同,新词的特点是新意新创,而“紫塞”是老词,古往今来世人通晓,不能再硬添横枝杂叶乱了本源。
  去岁春上,我曾写了一篇《避暑山庄赋》,开篇描述承德地域上诸多风貌时,写了滦水(滦河)后,就写“巍巍紫塞,秦汉唐一龙腾翔”,并特别加注说明紫塞指长城。当时虽未有多作解释,但已经有意将“紫塞”的确切含义加以点明,以备日后详述。
  “长城”一词的最早使用,始于汉代司马迁所撰之《史记》。但在先秦时期,以及秦汉以后,因朝代不同,修筑长城的形式存有差异等因素,对长城的称谓也各不相同,诸如列城、方城、亭障、塞、堑洛、界壕、边墙等等,实质上都是指长城。秦朝所建乃至汉长城,多称为“塞”。即使《史记》面世后,当时人们还是习惯称长城为塞,以至于为“紫塞”。
  那么,“紫塞”是怎样而来又是指哪一段长城呢?原来秦朝建长城,在西北一带主要是土筑的,有点干打垒的性质。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绵亘千里。”紫河即今浑河,水含紫土呈紫色,蒙语为乌兰木伦,上游称苍头河,源在山西朔县,经右玉县杀虎口附近,流入内蒙古和林格尔、清水河,西入黄河。用紫红色的浑水和土所筑的长城,应是地道“紫塞”之所在。具体说来,这道“紫塞”就是指循紫河之南而筑的又称“通溪长城”这一段,长200多里。北齐及隋再筑长城即是沿秦、汉长城走向而筑的。
  引这段筑城的史料是说,隋朝再筑长城是循了原秦、汉长城的方位,使用的紫河水及筑出城墙的颜色与秦、汉一般,从而证实晋人崔豹之言不假。崔豹在其著《古今注·都邑》中写道:“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辞海》第1171页里有关紫塞的词条内容。
  既然“紫塞”一词既体现了秦长城的特点,称之又朗朗上口,往下诸朝各代,对此也就无异议,皆称长城为紫塞了,到后来且也不只限于通溪长城那一段。在隋、唐时因争战原因,对“紫塞”方位多指西北、晋北一带的长城,说得最多的无疑是雁门关,因那是与胡人打仗最激烈的地方。
  吟读唐诗,“紫塞”二字,多在诗中出现。李白就有诗句:“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旁。”以及“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等等。这里的一个“旁”字,表明了这个“紫塞”不是指哪一片地方,而是一个建筑或山、水、林等,它得让人马或什么在其旁边呆住或停下。若指一片地方,就是“开营紫塞上”了。再从诗的全意看,这紫塞无疑就是指长城。 山西有个偏头关,关上有对联形容这段长城的重要及险峻 :“地控黄河北,山连紫塞长”; 后明人崔镛再有《偏头关》诗句:“黄河曲曲涛西下,紫塞隆隆障北环”。南朝有个叫鲍照的,写《芜城赋》,内中有名句“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而清朝曹鉴微写得就更明了:“黄云万里雁横秋,紫塞千山拥戌楼。碛里月明人尽望,笛声吹澈古涼州。 ”一看就是指烽火楼林立的长城。站在城上,看得见水中的沙石和月亮的影子,笛声吹澈古凉州。连这段紫塞的方位都点明了。总而言之,古来对紫塞之所指,含义是很清晰的。在明长城未修之前,人们使用着紫塞一词很多。即使后来明重修长城,在北方多用砖石建筑,人们特别是文人墨客还是偏爱紫塞二字,以壮长城之色。
  
  再说塞。塞即要塞、关隘。在我国疆土上,横亘着一系列走向不同的山脉,这一系列山脉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壑口,在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状况下,这些壑口成为人们穿越崇山峻岭的必经之路。由于这些天然壑口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历代当政者便在这里建军事工事,控制壑口的通行。因有堵塞之意,于是称为塞。万里长城,建于北方崇山峻岭之上,关口多位于南北(大体方向)通道之上,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作用,纯属要塞无疑;反过来说,倘若地无险要且无城无关无壑口,也就难称为塞或要塞。京城以北,险在长城沿线关岭隘口。而承德宝地(以避暑山庄为主)距此数百里,此处周边山川形势缓和风光秀丽,清帝在此建避暑山庄,亦是缘由之一。依此论来,承德远非是实际意义上的“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