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鲜为人知的我军历史上的苏军军衔

作者:徐 平




  人民解放军在战争年代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未能实行军衔制度。但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部分人员以及解放战争初期参加军调工作的人员,因工作关系曾有过和国民党军一样的军衔,有些高级干部还佩戴过缀有金星的中将、少将领章。战争年代我军还曾两次酝酿在全军范围内实行军衔制度,并且都与当时国民党军队军衔等级相同,只是因为受当时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愿望未能实现。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我军曾有两支部队实行过苏联军衔。
  
  东北抗日联军
  
  第一支是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1940年初,东北的抗日斗争到了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发动了残酷的“讨伐”,东北抗联伤亡惨重,从建军时期的10万余人锐减到3000余人。为保存我党在东北唯一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战略转移,除留下少数部队在东北坚持战斗外,大部分部队陆续撤退到苏联远东境内。至1942年前后,在海参崴以北26公里处与伯力东北方向70公里处,分别建立了东北抗联的南、北野营两个训练基地。
  1942年7月16日,苏联方面代表通知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苏方同意将在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南北野营以及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抗联部队统一编为一个旅。7月22日,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巴纳申科大将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接见抗联领导人周保中(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李兆麟(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金日成(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一支队司令、第一路军代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将留在苏联远东境内的东北抗联部队加以扩充整理,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其目的在于“培养东北的抗日救国的游击运动的军事政治干部,锻炼优秀游击战士,使之能在东北解放战争之际,能积极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同时也起到苏联远东红军与中国东北红军之连锁”,并委任周保中为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委员(后改任政治副旅长)。教导旅另授番号为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亦称中国旅),对外代号为8461步兵特别旅。全旅1500人。
  因为该旅由中国、朝鲜和远东苏联籍华人组成,所以又称为国际旅。其编制按旅、营、连3级,共编4个步兵教导营,两个直属连(一个无线连、一个迫击炮连)。每个营下辖两个连:每连下辖3个排。1944年后,增加一个自动枪营和一个八二迫击炮连。旅、营设司令部。旅、营、连军官正职由抗联干部担任,副职由苏军军官担任。教导旅名义上归苏联红军远东部队代管,装备由苏联方面供应,服装按苏军陆军服装配发,干部战士分别授予苏军军官、士兵军衔,凡正排长以上者按苏军军官标准发薪金,但在内部保持抗联的独立性和中共的单独组织系统,执行抗联独立的战斗任务。
  8月1日,由东北抗联部队改编的中国教导旅正式组建完成。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副旅长兼参谋长萨马尔钦科(后为什林斯基)少校、巴达林少校,副旅长兼后勤部部长德勒少校,政治部主任西辽金少校,副参谋长崔庸健。第一营营长金日成、政治副营长安吉;第二营营长王效明、政治副营长姜健;第三营营长许亨植(因牺牲未到职,由王明贵继任)、政治副营长金策;第四营营长柴世荣、政委季青。
  既然抗联教导旅纳入了苏军编制,也就很自然地按照苏军的规定给各级官兵授予军衔了。于是,抗联的干部们的肩上便有了被东北人称为“大军杠“的军衔标志。当然,他们戴的是苏军肩章。虽然周保中、李兆麟等人当初都是当过军长、总指挥的人,特别是周保中,早在1926年就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任少将副师长,但苏联人可不管这些,他们看的是你现在手上掌握着多少人马。苏军对中国旅的军衔确实压得够狠的,尽管这个旅按实力有些名不副实,但1500人怎么说也将近一个团了,旅长不给个上校起码也是中校。但身为旅长的周保中和旅政委李兆麟只得到个少校军衔(一年后周保中晋升为中校),副参谋长崔庸健和金日成等各营营长、政治副营长被授予大尉军衔,各连连长等被授予中尉军衔。不过,周保中等人对此并不计较,重要的是保存下来了。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远东红军迅即出兵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配合苏联红军,参加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抗战胜利后,教导旅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各级官兵的军衔也随之取消。
  顺带介绍一下抗联教导旅主要干部后来的军衔情况:
  旅长周保中,曾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东北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转到地方工作,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未授军衔;
  政治副旅长李兆麟,抗战胜利后任滨江省副省长,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副参谋长崔庸健,曾任朝鲜人民军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最高副司令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3年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次帅军衔,当时仅次于金日成;
  第一营营长金日成,曾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1953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1992年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第二营营长王效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二营政治副营长姜健,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吉东军分区司令员、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大将;
  第三营营长王明贵,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三营政治副营长金策,曾任朝鲜民主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副首相兼产业相、朝鲜人民军前线司令部总司令官,大将。
  
  新疆民族军
  
  第二支实行过苏军军衔的部队,是新疆民族军。
  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地区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政治民主和民族平等,举行武装暴动。不久,这场暴动发展到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亦称“三区革命”。1945年4月8日,在伊宁以暴动队伍组成的游击队指挥部为基础,成立新疆民族军。帕里诺夫任总指挥,祖农·太也夫任副总指挥,玛加诺夫任参谋长,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8个团又4个营共1.5万余人。
  7月,民族军主力在苏联红军援助下,向塔城、阿尔泰地区进军,尔后挺进准噶尔腹地。9月下旬,进抵玛纳斯河西岸,与国民党军隔河对峙,威胁迪化(今乌鲁木齐)。
  此时,民族军发展到13个团共约3万人。根据民族军司令部干部处处长玉素甫汗·昆拜的记录,“全军共有29650人,战士中60%为哈萨克人”。霍斋·松哈什在他的回忆文章《三区革命武装力量简述》中说道:“作战期间,由苏联而来的俄罗斯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军官是三区革命军军事技术的传播者。三区民族军共17个团,其中13个团是骑兵团,2个独立骑兵师,5个步兵旅。”民族军从组织上到装备上都得到苏联的帮助,并实行苏联军衔制,上自司令,下至列兵,均佩戴军衔标志”。
  民族军的军衔分为士兵、尉官、校官和将官4级,肩章和军服都仿照苏军式样。肩章为蓝、红、白三色,以区分骑兵、步兵和炮兵;帽徽为铁制,中间一内圈为天蓝色,中心是一个橘红色月牙和五角星。
  民族军的军衔等级: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