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歌剧《洪湖赤卫队》上演前后

作者:陈远发




  45年前,湖北省歌剧团创作演出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曾引起很大轰动,一时间,各地竞相移植上演,“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响彻全国,至今流行不衰。对这部歌剧的出台,所有亲历亲见演出的人们无不激情满怀、热血沸腾……
  
  《洪湖赤卫队》出台始末
  
  《洪湖赤卫队》的创作者,是湖北省歌剧团以梅少山、杨会君、张敬安、欧阳谦叔、朱本和等人为骨干的集体创作组。他们于1951年随省文联主席郑思来洪湖参加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他们是一批有抱负的青年,在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主动而又广泛地搜集洪湖革命斗争故事和洪湖渔歌、民间小曲。其后,洪湖的常怀祖、夏志芳、廖才昭等一批文学爱好者在《湖北日报》、《湖北文学》、《布谷鸟》等报刊上发表了众多洪湖革命斗争故事和洪湖革命歌谣,为创作《洪湖赤卫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省歌剧团为创作《洪湖赤卫队》再次来洪湖实地采访,分别召开革命老人和文艺积极分子座谈会,征求意见,修改剧本。是年冬歌剧剧本完成。
  1959年夏秋之交,《洪湖赤卫队》由省歌剧团在省委洪山礼堂首场公演。省委书记王任重、省长张体学以及 3000多名观众观看了演出。首场演出非常成功。接着全体演职人员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县演出。在表演中,演员人人精神抖擞,干劲倍增,场场精彩紧张,幕幕逼真动人。王玉珍(饰韩英)、夏奎斌(饰刘闯)、刘淑琪(饰韩母)、傅玲(饰秋菊)、陈金鹏(饰彭霸天)等主要演员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样。演出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1959年11月,省歌剧团赴首都北京,在北京剧场汇报演出《洪湖赤卫队》。董必武、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演出结束时,中央首长走上舞台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主演王玉珍欣喜之余,还从北京给洪湖县委寄来了一组中央领导同志和他们的合影照片。
  自196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剧团掀起了上演《洪湖赤卫队》的热潮。在许多地方,许多剧团和剧种,都上演《洪湖赤卫队》。洪湖县委先后接待总政、空军、海军、铁路、胜利、前线等十多个剧团的同志,还接待有关省、市歌剧团和北京、上海、天津、长沙等十多个京剧团以及豫剧、汉剧、湘剧、黄梅戏剧团等。来访者一是参观访问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熟悉历史;二是了解乡土人情,风俗习惯;三是搜集革命歌曲和民间小曲,从而吸收营养丰富自己,获得生活和艺术的灵感。
  1961年夏,文化部党组决定,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电影《洪湖赤卫队》。北影决定谢添为导演,著名摄影师钱江、著名演员曹增银等30多人参加,加上湖北省歌剧团50多人组成一支近百人的拍摄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洪湖,安营扎寨。洪湖县委非常重视这次电影拍摄工作,召开专门会议,拟定具体方案,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平衡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拍摄外景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县委动员木船30多只,劳力300多人,以及大量枪支、马匹等,还有生活招待费,洪湖人民承担义务做了重大贡献。电影拍成后北影派专人将拷贝赠送洪湖。洪湖人民看后高度赞扬电影拍得好,演员演得好,王玉珍演韩英是她艺术生涯中的一个新起点。她当时只有26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爱洪湖爱得那样深,与当年洪湖革命斗争的领导人贺英长得也有几分相像。她以真挚、深沉、简洁、精湛的演技,精心塑造了韩英的英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老区人民质朴宽厚的品格和英勇善战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艺术给人以启迪,艺术给人以鼓励。从此,《洪湖赤卫队》轰动四海,名扬中外。
  
  洪湖人自己演《洪湖赤卫队》
  
  湖北省歌剧团于1959年在洪湖县公演《洪湖赤卫队》时场场爆满,群情激昂,感动了洪湖幸存的革命先辈和他们的后代,也激发了当时的县委领导。县委书记李金玉立即指示县委宣传部,要成立不到一年的洪湖文工团,借此难得机会,赶紧学习排演,让洪湖人自己演《洪湖赤卫队》。
  美好的事情总会伴随意想不到的困难。省歌剧团领导以没有最后定稿定型为由,婉言拒绝给脚本和乐谱,帮助排演也就更不可能了。没有剧本和乐谱,《洪湖赤卫队》是排演不出来的,怎么办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团里一位搞器乐的同志提供信息说,省歌剧团晚上演出,中、下午都休息,谱架上放有乐谱。这个信息,让人茅塞顿开。文工团负责人魏启华立即召开全团大会,宣布主要角色的扮演者,安排人借用蜡纸刻写钢板,将刻写乐谱的任务交给乐队,演员各自抄自己的台词。晚上看演出专注各自的角色,并请示县里借调几个业余演员和演奏人员参加演出。第二天中午和下午,文工团用人海战术,将放在乐池中的乐谱和脚本,快速偷抄刻写下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洪湖人演的《洪湖赤卫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排演出来了。
  1959年至1960年,会议多,参观学习多,而凡来洪湖参观学习开会的,必然会品赏洪湖三大名牌,即洪湖野鸭、洪湖蛋糕和《洪湖赤卫队》,其中《洪湖赤卫队》是不可少的精神佳肴。洪湖人演的《洪湖赤卫队》水平自然不能与省级剧团比,但洪湖人用“洪湖赤卫队”精神演出了这部民族歌剧,也引以自豪,值得回味。
  洪湖文工团是一个由业余文艺爱好者组合起来共不足30人的文艺团体。可想而知要演出,一部大型歌剧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演出任务,业余演奏人员都到县文工团来上班,没有任何报酬,演完了,各自回单位干自己的本行。演出前,不管领导群众,人人动手搬运道具布景;演出时,都有责任换布景搬道具;灯光、效果都由演员兼管;从领导到炊事员都得上台扮演群众角色,有的演员演完匪兵,又换装去演群众。乐队人手不够,有人要兼其他乐器。
  洪湖人演的《洪湖赤卫队》走遍了全县各公社所在地,这些地方多数没有演出剧场,他们用牛车连接搭露天舞台,也曾在泥巴土台上演出,没有电灯用汽灯,没有布围用晒篱。在雪花飘飘的严冬,演员身着单衣脚穿草鞋。韩英在牢房,赤卫队低沉地坐在牢房幕后,互唱思念之情,演员含泪欲滴,全然忘记逼人的寒气。在炎热的夏秋之交演出,演员汗流不止,一下场就得擦汗补妆,舞台上蚊虫围着灯光转,叮着人咬,身上起了一层疙瘩。是洪湖革命英灵的感应,支撑他们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演绎出形象生动、情节感人、音乐动听的革命历史故事。他们不仅演给洪湖人和来洪湖开会参观的人看,还演给苏联水产专家和越南客人看。近一年的时间内,洪湖文工团演出103场。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演出场次。在洪湖观看《洪湖赤卫队》演出10场、20场、30场的大有人在。有一位特别痴迷的观众,名叫梅正开,有《洪湖赤卫队》演出他是每场必看,共看了70多场。一人观看同一剧目70多场,这也是创纪录的。虽然这与当时的时代氛围有关,但一个剧目在一个地方的演出场次和观众观看同一剧目的场次如此之多,说不上无与伦比,却可以载入史册。
  
  老一辈革命家的《洪湖赤卫队》情结
  
  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洪湖赤卫队》,一经唱起,就赢得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共鸣。北京演出后,李先念对湖北省委宣传部长曾悼说:“你的眼力不错,这个戏编得好,音乐好,演员好。”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观看演出后感慨:“我现在可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有了自己的歌剧!”年高德劭的董必武副主席以诗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仿佛当年作斗争,韩英刘闯造型真。一篇史诗流传出,音乐悠扬更动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