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在援老抗美的日子里

作者:苏自林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和战友们受命奔赴越南、老挝,支持他们的抗美救国斗争。几十年过去了,援老抗美艰苦岁月的生活在我脑海里难以磨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
  
  老挝是一个长期遭受外强侵略的国家,老挝人民为争取国家的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为了帮助老挝人民长期坚持抗美救国斗争,根据老挝人民党和老挝政府的请求,我军遵照中央和国务院指示,向老挝提供军事援助,先后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帮助培训军事和技术人员,派出大批工程部队为老挝无偿修筑公路。十多年中,我国先后派出18个工程大队、3个民工总队,直接施工力量 7万余人,修建公路822.416公里,桥梁131座,涵洞2677个,铺设沥青路面458万多平方米,派出大批防空、警卫、后勤保障部队,担负援老筑路中的防空作战、地面警卫和后勤保障等任务。
  援老抗美,源于1968年2月8日我国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和老挝人民党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通占,在北京签订的会谈纪要,是从我国政府帮助老挝修建孟赛到波亭(老西线)的公路开始的。2月1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援老筑路工作由总参谋部和交通部共同领导,施工任务由我筑路部队承担,从越南回国的援越筑路后勤部队第五支队奉命完成这个任务。
  当年3月,我所在的援越抗美部队五支队经过 3年的艰苦奋战,胜利凯旋,奉命进驻云南玉溪进行短期休整。这期间,中央慰问团在工程兵总部首长王耀南将军的率领下,到驻地迎接、慰问胜利凯旋的援越抗美指战员。一时间,党和政府及各界群众团体的慰问大会、英模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频繁举行,住院的伤病员更是受到亲切的慰问和优厚的安抚。
  8月16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由援越抗美部队五支队组成援寮(老挝又称寮国,为“老挝”的同名异译)抗美筑路指挥部,率4个工程大队、云南省第一民工总队以及防空、警卫和后勤部队共2万余人,进入老挝。
  支队指挥部机关及所属部队开始撤离驻地奔赴援老抗美前线。这天清晨,天刚亮,数十万热情的人民群众迎候在驻地两旁,欢送解放军援老抗美部队指战员奔赴前线。作为指挥部新闻资料摄影员,我为了拍摄好这组宏大而又热情的欢送场面,早早起床,身背120、135两部老式相机和笨重的101闪光灯,在军用三轮摩托车的护送下,往返部队与群众之间。欢送的场面极其热烈,军乐声、锣鼓声、鞭炮声和口号声连成一片。到处张贴着“热烈欢送援寮抗美部队指战员奔赴前线!”“热情支持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等巨幅标语,气氛热烈。从云南玉溪到中老边界数百里的行军途中,部队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政府、沿途人民群众载歌载舞的热烈迎送和隆重接待。
  
  二
  
  中国援寮抗美筑路指挥部机关驻扎在云南勐腊县和老挝交界的磨憨村寨,那里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景色美丽,气候宜人,不愧为著名的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我们在磨憨进行了短期培训,主要是了解老挝的基本情况,各派之间的关系和战争态势以及简单的日常用语。对于中央军委规定的纪律和注意事项,我们经过越南的3年实践,已是自觉遵守了。为了完成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中国援寮抗美指挥部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党委会,就出国批次、工程任务、防空保卫、后勤保障以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9月8日援老抗美部队分批分期从磨憨出国进入老挝。
  老挝是个内陆国家,地处中南半岛北部,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百分之八十的地区是山地和高原,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老挝还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老龙族、老听族、老松族三大族系共68个民族,老族(老龙族)是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战争期间,这个国家更加贫穷,没有铁路和出海港口,公路和骡马路是交通的主要干道。
  我第一次从磨憨边境跨进老挝国土,是搭乘后勤部队的运输便车,为了预防美国飞机的空袭,战友们将车辆进行了伪装,防空网把军车罩得严严实实,车上还插着一些树枝、芭蕉叶子。贫穷的老挝到处都是一片荒芜,低矮简陋的草棚和阁楼式的木屋居住着部落乡民,山间小路和丘陵便道都是人们常年自然走成,一到雨季路面泥泞,简直无法行走。中国军人就要在这杂草丛生、荒山原野里开山修路、挖建涵洞、架设桥梁,任务何等艰难!后勤保障部队为了确保物资供应,有长年运输的汽车2600多辆,900多匹骡马,将大批筑路所需钢材、水泥和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地。为了能及时把援老物资运到目的地,国内组织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一切费用都由我国负担。这是在当时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体人民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
  进入老挝以后,我到各大队(大队是部队代号,番号是某团,其实都是加强团的建制)采访过程中,处处都能看到或听到我们的战友为了中老友谊、为了完成光荣任务,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我采访了一个英雄的连队,在艰难路段施工中昼夜轮番劳作。白天为了减少敌机空袭目标,他们派出少数人员做好施工的一切准备,一到晚上全连指战员都紧张地投入施工,他们的口号是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挑灯夜战有诸多不便,有的战士抬石块扭伤了脚,有的被石料砸破了手指,有的磨破了肩头,还有的因为日夜奋战劳累过度昏睡在工地上。这些可敬可爱的战友,真正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战火中修路架桥是特别艰难的,尤其是被敌机炸毁的路段,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和过往车辆,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烈日炎炎,都要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突击抢修;如遇山体滑坡、路段塌方就更加艰巨,既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又要完成大批量的土方清除和重修工作。一次我采访一个正在突击抢修塌方的连队,正是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脚踏泥泞的山土,埋头苦干,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大的工作量。他们顽强的意志、超常的耐力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教育和感动着老挝人民。
  刚到老挝时,看到这个国家的战争创伤要比越南小得多,走了很长的路也没有看到硝烟和弹坑,只听到远处敌机的嗡嗡声。这好像验证了部队首长在介绍老挝慨况所说的:越南空中比老挝紧张,老挝地面比越南复杂。但是,没过几天就听到敌机俯冲的怪叫声、炸弹的爆炸声和我军高炮部队打击侵略者的炮声。以后,美国和万象当局不断派出飞机对我筑路部队进行监视性侦察,并伺机进行攻击,平均每月达100多批400~500架次。我高炮部队严格遵循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规定的原则,对进入我筑路工地上空进行轰炸、扫射的敌机,坚决予以打击。我高炮部队是第705大队,部署在施工沿线芒赛、孟卡地区,从1969年3月7日人老到年底共作战8次,击落美机3架,击伤5架(据有关资料记载:在4年多的时间里,我军先后派出援老高炮部队2.1万人,对空作战95次,击落飞机35架,击伤24架,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筑路部队和民工的安全)。
  
  三
  
  战时的老挝人民对我们非常友好,热情欢迎我军指战员的到来。我军将士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老挝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处处为老挝人民着想。为了帮助老挝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援老部队指战员在施工道路两旁修建了很多造形各异的“友谊亭”,亭内摆放各种图书、画报和茶水,部队抽调医务人员和理发员为过往群众无偿服务。
  有一天,我采访拍摄高炮部队某分队设立的友谊亭,里面坐满了老挝男女群众,有的青年在翻看画报,有的少年在接受我部文化教员传授的文化知识,旁边还有我部理发员为一中年男子理发。我通过翻译征求一位喝水的老年群众,对我们设立的服务项目有什么意见,他翘着大姆指连连夸奖我军驻地指战员,说你们不仅为我们修路、打击空中强盗,还为我们生活小事着想,你们无私地服务大大地方便了我们,尤其是老人、小孩,我们从内心里感谢你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