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薄一波与叶剑英的肝胆之情

作者:刘明钢




  薄一波是如今惟一健在的中共七届中央委员,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深受党内外景仰。在革命战争的岁月,他就与叶剑英有过许多交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里,更是长期一起工作。他们思想一致、工作协调、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见如故有基硼
  
  薄一波与叶剑英相识于延安。
  1943年11月,薄一波从敌后太岳根据地到延安,准备出席党的七大。这是他人党以来第一次来到中央。由于七大推迟召开,他要求到中央党校学习,不久,就和罗瑞卿一起进了中央党校,在一部学习,同时担任第一支部干事。
  一天,薄一波和罗瑞卿去王家坪军委总部,见到了时任军委参谋长和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对于叶剑英,薄一波心仪已久,知道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先后参加过筹办黄埔军校和东征北伐,当过国民革命军的师长。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通电反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参加策应南昌起义和领导广州起义。十年内战时期,驰骋疆场,备尝艰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周恩来奔走于国统区,从事党的统战工作。
  在军委总部的窑洞里,两个人紧紧地握手。薄一波端详着面前这位久负盛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身材魁梧,风度潇洒,一对眼睛充满蓬勃的朝气。
  初次见面,没有深谈,但叶剑英给薄一波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谈吐文雅,精明谦逊,和蔼可亲。
  不久,薄一波又去王家坪看望朱德总司令,叶剑英也在场。此后,他们不时见面、交谈,彼此渐渐熟悉,友谊也日益加深了。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叶剑英曾说:
  “我们虽然相识较晚,但见面一谈,却无陌生之感。古话说‘志同道合,易为良友’。我们今日之‘志,,是革命之志,今日之‘道’是马列之道,有这种‘志’与‘道’做基础,同志之间的相知与交情,就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薄一波也说过:“我们这些人,不管相识早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因而总是一见如故的。”
  那一年,薄一波35岁,叶剑英44岁,长薄9岁,都是风华正茂之时。
  此后,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延安岁月;一起参加了整风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互通情报很重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薄一波与叶剑英分赴不同的岗位。
  1945年8月25日,薄一波与刘伯承、邓小平等搭乘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飞机返回太行解放区。一到目的地,就组织了著名的上党战役;随即又组织了平汉战役(即邯郸战役),其中争取高树勋起义是一个杰作。薄一波参与了筹划。
  叶剑英则于1945年12月飞抵重庆,参加我党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团,并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就停止军事冲突等问题进行会谈。1946年1月,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后,叶剑英作为我党代表去北平,同国民党代表郑介民、美国代表饶伯森进行三方谈判,并领导我党在军调部机构的工作。这是一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力争实现国内和平的严重政治斗争。
  1946年4月8日,薄一波从晋冀鲁豫区出发,途经北平,乘军调部飞机去延安。在北平,又见到叶剑英。久别重逢,自然十分亲切。在互相问候之后,两人交流了各自工作的情况。薄一波讲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叶剑英则讲军调部三人小组谈判情况。
  6月3日,薄一波从延安回来又飞经北平。叶剑英约他谈谈在延安开会的情况,薄一波就把“五四指示”产生过程和毛泽东对时局的看法讲给对方。
  叶剑英则谈了自己对时局的判断:经过几个月来的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更加大白于天下,美国人的所谓“中立”面貌,也已彻底拆穿。看来,全国内战已迫在眉睫,我们在军调部的使命很快就将结束,多则半年,少则两三月,我们就得撤退。
  薄一波说:你刚才讲的与毛主席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在我离开延安时,毛主席也向我说过:国民党反动派要打内战,我们就针锋相对,奉陪到底。同时,他写了一封信让我带回。信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练兵、生产、教育”,也就是说,要做好一切准备,一俟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我们就进行自卫反击。
  同叶剑英交谈,薄一波感到收获甚大。他认为,彼此互通情报非常重要,有助于对形势有更清醒的认识,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全局。叶剑英深有同感。
  
  尊师重教一创举
  
  果然,全面内战爆发。经过一年的努力,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这年7月17日,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正式开幕,薄一波与叶剑英出席了会议。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从此,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般掀起,把中国大地盘根错节的封建秩序打了个稀巴烂。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的触动之深、影响之大,可谓不可估量。
  在会上,叶剑英作了军事问题的报告。他重点讲了到外线作战的新的战略部署,针对一些同志中存在的“不想打出去”的思想,阐明了为什么必须到蒋管区去作战的道理。他说:我们进行战略反攻,不是偶然的动机,而是根据战争发展的规律和斗争形势决定的。事实证明,刘邓大军一打出去,就搞得蒋介石寝食不安。如果不打出去,那正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人家就要“感谢”我们了。我们能犯这样的历史性错误么?
  薄一波表示赞同,他说:叶剑英讲得好,大家听了很受教育。
  随着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1948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华北局、华北军区和华北人民政府。薄一波任华北局第一书记(开始由刘少奇兼任),主持华北局工作。聂荣臻任华北军区司令员,薄一波兼任政治委员。战争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军事干部,中央决定开办华北军政大学,由叶剑英任校长兼政治委员。这样,薄一波与叶剑英一起共事的时间就更多了。
  叶剑英主持华北军大工作以后,学校有什么重要事情总是要提请华北局、华北军区讨论,接受中央和华北局的双重领导,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薄一波实事求是地说:其实,华北局一次也没有讨论过学校的事,只不过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后勤工作。在创办华北军大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如校舍问题、生活问题等等,凡是华北局和华北军区能解决的,都尽量帮助解决。
  创办学校,教员是个大难题。办学之初,学员几千人,而能够上讲台的军事教员只有30多名;叶剑英说:“不教而战是为弃之,不学而教是为害之。”一个军事学校没有好的教师队伍,那就要误人子弟。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发“招贤榜”的办法,很快就招聘到了二三百名教员。其中不少是来自旧军队,有的曾就读于武备学堂、保定军校、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等,有的是美国、日本、德国军事院校的留学生,还有的在国民党军队里担任过教官。如何看待这些人,要不要大胆使用这些人?当时,认识并不一致。有些同志认为,这些人情况复杂,不可轻易使用。叶剑英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就曾利用沙俄的旧军官创办陆军大学,善于使用这些旧军队留给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是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叶剑英采取的这种措施,薄一波表示赞成和支持。
  叶剑英不仅果断地使用这些人,而且强调对待他们一要政治上平等,二要思想上尊重,三要态度上诚恳,四要生活上关心。他要求全校干部、职工,都要“尊师重教”。他还经常找这些教员促膝谈心,和他们交朋友。事实匪明,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后来这批教员在我军的建设上起了很大作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