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略论北京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作者:杨新改




  根据近年来的发现,“中国旧石器大致可以长江为界分为两个大区,即南方以砾石工业为主的大型砾石工业区,北方则以中小型石片为主的石片工业区”[23]。石片的锐利薄刃可用来切割兽皮和兽肉,也可能用于采集。以石片石器为主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或许更适合温带的草原—森林环境,与大型砾石工业区的人类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环境的生存方式应有所不同,后者的大型砾石工具可能适合砍伐树木或挖取植物块茎[24]。这只是中国境内的差异。如果放大眼光,会发现旧大陆范围内旧石器时代文化还有一条更加重要的分界线,这就是著名的“莫维斯线”,大致以印度河和恒河为界,并可向东北伸展。按照莫维斯的说法,此线以西的欧洲和非洲流行先进的手斧,以东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地区长时期被粗糙落后的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所统治,文化更加滞后[25],这实际上就将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成了东、西两大文化区。当然对莫维斯的说法学术界还有争论,东方文化也并非如莫维斯所说那样原始、落后,其原料对成型的限制、对传统的更多保留等可能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但这种文化肯定更能够适应东方环境的特点,与西方文化只是各具特色而已。从这个意义来说,旧石器时代的北京文化不正是东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吗?
  ————————
  [1]李超容:《北京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载《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2~74页。
  [2]同[1],第72~83页。
  [3]a.贾兰坡:《周口店——北京人之家》,人民出版社,1975年;b.吴汝康等:《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c.张森水:《周口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载同[1],第29~71页。
  [4]同[3]c,第49页。
  [5]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6]吴汝康、贾兰坡:《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化石》,《古生物学报》1954年2卷3期,第267~288页。
  [7]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
  [8]张森水:《环渤海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回顾》,载《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9]Binford, Lewis. R., and Chuankun Ho., “Taphonomy at a Distance: Zhoukoudian, The Cave of Beijing Man?”Current Anthropology26(4),1986: 413~442.
  [10]张森水:《周口店第22地点的旧石器》,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3年7卷1期,第84~85页。
  [1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第8页。
  [12]顾玉珉:《周口店新洞人及其生活环境》,载《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158~171页。
  [13]同[1],第74~75页。
  [14]贾兰坡:《山顶洞人》,龙门联合书局,1951年。
  [15]Weidenreich, F. ,1939. On the Earliest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Mankind Recovered on the Soil of East Asia. Pek. Nat. Hiss. Bull. 13(3): 161~174; Weidenreich, F. ,1943. The skull of Sinanthropuspekinensis: a primitive hominid skull. Pal. Sin. New Ser., D, 10: 1~184.
  [16]裴文中:《中国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
  [17]吴新智:《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3卷3期,第181~203页。
  [18]李超荣、郁金城、冯兴无:《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9期,第1~8页。
  [19]公认最早的直立人化石发现于肯尼亚的东特卡纳,距今约180万年,见Leaky, Richard, and Lewin, Roger. 1977. Origin. New York: Dutton.
  [20]Pope, Geoffrey G. 1984. “The Antiquity and Paleoenvironment of the Asian Hominidae. ”In R. O. I. Whyte, ed.,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Environment, pp. 922~947. Hong Kong: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1]Fagan, Brian M. 1990. The Journey from Eden.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22]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74页。
  [23]吕遵谔:《20世纪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载同[1],第14页。
  [24]a.王幼平:《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b.袁家荣:《长江中游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载同[1],第386页。
  [25]Movius, Hallam L. 1944. “Early Man and Pleistocene Stratigraphy in South and East Asian.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19:3.
  〔责任编辑:成彩虹〕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