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隆化历史考古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田淑华




  
  当我捧起飘着墨香的《隆化文物志》,既高兴又振奋。这是一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精装版地方志书,凝聚了隆化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心血,是隆化县30余载考古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书的封面以隆化出土的元代丝织品“蓝地绿灰方棋万字龙纹花绫”图案为书衣,显得格外凝重,意境悠远而古朴(图一)。该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记述了隆化县的历史文物,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为一体,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历史连贯,资料翔实。编者从大量繁杂的基础资料中去粗存精,广采博征,分门别类,设3编17章33节,近70万字,并配发了文物精品照片和大量图表,充分展示了隆化厚重而悠久并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序言中所说:“是资于当世、德于后人的一部好书。”
  隆化地处燕山北部,是塞外历史名镇,地域广阔,历史久远,古代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迹更是遍及全县。在古老的伊逊河两岸,发现有较多夏商之际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而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迹的分布,不仅范围广而且密度大,出土了精致的青铜工具、武器和各类饰件,特别是青铜短剑及动物形牌饰,极富草原民族文化的特点。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秦砖汉瓦,保存完好的汉代烽燧有79座,延续长度达210多公里。魏晋南北朝时期,隆化一带是北魏伐北燕的必经之地,太武帝拓跋焘亲征时,曾将北燕居民三万户徙于幽州境内,在隆化镇设置益州和燕乐县。北魏灭北燕后,改益州为广阳郡,后又设安州,隆化成为州、郡、县三级治所。隋唐时,这一带是奚族聚居地,隆化属饶乐都督府,曾出土了韩家店隋代窖藏、唐代铜鎏金“契丹节度使印”(图二)等许多珍贵文物,反映了这里曾经是唐征伐奚和契丹的古战场。隆化境内的辽、金、元时期遗迹、遗物随处可见,土城子遗址即为辽北安州及金、元两代的兴州故城,也是金兴化县、元兴安县所在地,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丰富多彩,令众多专家学者瞩目的鸽子洞丝织品窖藏更是元代考古的重大突破。明代,这里成为蒙古人的游牧地,兴州故城废,蒙古人将其改称“博罗河屯”(青色的城)。清代的隆化为京畿之地,康熙在唐三营建木兰围场总管府,设6处行宫,作为清帝木兰秋的政治活动场所,隆化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自古以来,隆化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曾纵横驰骋过东胡、山戎、乌桓、鲜卑、奚、契丹、女真、蒙、满等游牧民族,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带的古文化多姿多彩,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和初步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审视隆化乃至承德整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破解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个谜团,进而解读承德古代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提供了科学而又鲜活的实物依据。
  “世上百业,修志唯艰”,然而为了隆化文物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编撰人员精心筹划,通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图文并茂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著。但是由于编辑时间短,材料多,书内难免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材料的梳理及文字的表述上还有粗疏之处,然而瑕不掩瑜。总的来说,《隆化文物志》既是隆化县30年文博工作的总结,更是一部地方历史考古研究成果的汇集。当前正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宣传利用文化遗产,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部志书可以说是隆化历史考古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今后全县文物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