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平泉县姜家北沟辽墓

作者:张翠荣 李素静 李 剑




  【关键词】平泉县;辽代;墓葬;契丹族
  【摘 要】1987年,在河北省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头道营子村姜家北沟发现一座古墓,平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并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出土了瓷器、骨器、铁器等。从出土器物分析,该墓的时代应为辽代晚期。
  
  1987年夏秋之际,头道营子村姜家北沟村民在村北山坡地发现一座古墓,即报告平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秀夫、赵晓光同志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并对墓葬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情况介绍如下。
  
  一、墓葬位置与形制
  
  墓葬位于河北省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头道营子村姜家北沟自然村村北山坡地上,距头道营子村1公里,西北距辽大长公主墓5公里,西南距辽石虎石羊墓群11公里(图一)。
  墓葬为砖室墓,因遭受暴雨的严重冲刷,墓室已毁,仅残存墓门边角。墓门属砖仿木结构,墓室情况不详。
  
  二、出土器物
  
  从残墓中清理出瓷片约200余片,复原了瓷器21件。另外还出土有骨耳勺、铁钥匙、铁钉、铁条及墓砖等。
  1、瓷器
  黄釉鸡冠壶 2件。均残,复原1件。壶体细高,近似椭圆柱状。流较高,细长管状口。提梁为半环状,梁的内缘较厚,外缘较薄,上有手捏的指窝痕。圈足。壶体施黄釉至腹中下部,腹下部及足皆施白色化妆土,局部露粉红色砂胎。高34.7厘米,底径8厘米(图二,1;图三)。
  黄釉盏托 1件。圈足,宽折沿盘,盘沿上卷,盘内置一筒形敞口盏座。器体施满釉。盘口径13.5厘米,足径4.2厘米,通高7厘米(图二,3;图五)。
  灰白釉盆 1件。敞口,外折沿,圆唇,浅腹,腹壁斜弧内收,圈足外撇。灰白色砂胎,胎质较粗,器壁厚薄均匀。通体内外施灰白色釉,釉面厚重,明亮而有光泽。底有四个大的支钉痕。口径34厘米,底径11厘米,高10厘米(图二,5)。
  绿釉长颈瓶 2件,仅复原1件。喇叭形口,细长颈,溜肩,敛腹,圈足外展。颈中部饰弦纹两道,腹亦饰弦纹四道。器体施绿釉不及底,底露粉红色砂胎,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口沿处有三个支钉痕。口径9厘米,底径8.2厘米,高38厘米(图二,7;图四)。
  黄釉唾盂 1件。短束颈,颈以上残缺。溜肩,鼓腹,矮圈足。肩部饰弦纹二道。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足,足上施白色化妆土,局部露粉红色砂胎,胎质较粗,但釉层较均匀,明亮有光泽。底径7.5厘米,残高10.5厘米(图二,9)。
  影青高领罐 1件。大口,圆唇,口微外侈,高领,圆腹,圈足,足微外展。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层较均匀,明亮有光泽。足露灰白色砂胎,胎质较粗,胎壁较厚。口径约10厘米, 腹径17厘米,底径7厘米,高18.5厘米(图二,2;图六)。
  白釉盖罐 1件。敞口,圆唇,溜肩,鼓腹,圈足微外展。肩部饰两道弦纹。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露白色细砂胎。盖为圆形,盖钮由两个大小不等的圆台相叠组成梯形钮。口径4.5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8.8厘米(图二,8)。
  白釉菊花纹碗 3件,复原2件。敞口,斜弧壁,圈足微外展。碗内满印菊花纹,外壁无纹饰。通体施乳白釉,釉层均匀,洁白明亮。足沿局部无釉,露白砂胎,胎质较细。口径19.5厘米,底径4.8厘米,高8厘米(图二,6)。
  
  白釉深腹碗 1件,中部残缺。敛口,深鼓腹,腹部为花瓣形,平底,圈足。内外壁均施白釉,釉层均匀。口径约8厘米,底径5厘米,高约10厘米(图二,10)。
  白釉深腹盘 3件。圆唇,深腹,弧壁,大平底,圈足微外展。内外壁均施白釉,釉色微灰白。圈足内无釉,露白砂胎,胎质较细,胎上粘有少量米粒大小的沙粒。口径14.8厘米,底径5厘米,高4.3厘米(图二,12)。
  白釉深腹碟 5件。敞口,尖唇,折腹,小圈足。内外壁均满施白釉,釉色光洁明亮。圈足内无釉,露白砂胎,胎质细腻。器壁厚薄均匀,器形规整。口径10.5厘米,底径3.5厘米,高3.4厘米(图二,11)。
  白釉花口碟 3件,复原2件。曲边花式口,浅腹,平底,圈足。内外壁均施白釉至足,釉色洁白明亮有光泽,圈足内无釉,露白色砂胎,胎质较细。器形新颖美观,器壁薄厚均匀。口径11厘米,底径3厘米,高2.5厘米(图二,4)。
  2、陶器
  三彩釉砚滴 1件。扁圆球状,中空,底部略平坦。腹中下部印仰莲纹,顶盖上饰一道宽0.8厘米的凸弦纹,弦纹外饰缠枝牡丹纹,内饰蝶纹。在顶盖上可见两个圆形小孔和半个不规则的长条形小孔。器体内壁不施釉,外壁施三彩釉不及底,底露粉红色砂胎。高约7厘米,腹径8厘米(图二,13)。
  3、 铁器
  铁钥匙 1件。为长条形扁铁条,一端为圆环,另一端为“丁”字钩。长16厘米,宽0.9厘米,厚0.2厘米。
  4、骨器
  骨耳勺 2件。两件器形相同,平面呈柳叶形,中间宽,一端为圆勺形,另一端为尖形。一件完整,通长15.7厘米,中间宽0.9厘米,厚0.2厘米。另一件耳勺处已残缺,残长13.5厘米、中间宽0.7厘米,厚0.15厘米。
  
  三、小 结
  
  该墓因暴雨冲刷遭到严重破坏,仅残存墓门边角,墓室情况不明,但仍从墓中清理出陶瓷器、铁器、骨器及墓砖构件等遗物。陶瓷器可复原21件,按器型分有鸡冠壶、瓶、碗、盘、盆、罐、碟、盏托、砚滴等。按釉色分有白釉、黄釉、绿釉、影青釉和三彩釉等,其中白釉瓷器15件,有菊花纹大碗、花口碟、深腹盘、盖罐和深腹碟等,其釉色、胎质均与北京龙泉务窑[1]所出土的白瓷相似。黄釉器物有鸡冠壶、盏托、唾盂等,胎质较粗,为粉红色砂胎。绿釉器物仅有2件喇叭口长颈瓶。三彩釉为一件砚滴,施绿、白、黄三色釉,烧制火候较低,为低温釉陶。从黄釉、绿釉和三彩釉的器物形制、胎质、釉色来看,均属契丹少数民族器物特征,其中鸡冠壶、灰白釉瓷盆与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2]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绿釉长颈瓶与辽宁喀左县北岭三号辽墓[3]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唾盂与通辽二林场辽墓[4]出土的唾盂(渣斗)相同,白釉花口碟及黄釉盏托、三彩釉砚滴等与《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中的同类器物相似。根据上述情况分析,该墓的时代应为辽代晚期。
  
  该墓葬地处平泉县北部老哈河上游。老哈河辽代称土河,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辽史》卷32《营卫志》记载:“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老哈河发源于平泉县柳溪乡的光头山(辽代称马盂山),目前在马盂山脚下的老哈河两岸发现数十座辽代墓葬,其中有蒙和乌苏乡头道营子村八王沟的辽景宗的大女儿耶律观音女(即秦晋国大长公主)墓、柳溪乡辽陈国公南院枢密副使窦景庸墓等。姜家北沟发现的这座墓葬,根据地理位置和清理出的遗物分析,应与上述墓葬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无疑为我们今后研究辽代墓葬及辽代器物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
  ————————
  [1]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2]翁牛特旗文化馆等:《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4期。
  [3]a.武家昌:《喀左北岭辽墓》,《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创刊号; b同[1]。
  [4]张柏忠:《内蒙古通辽县二林场辽墓》,《文物》1985年3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