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长城上的望孔

作者:刘 朴 赵克军 王月华




  【关键词】长城;望孔;功用;位置;规格
  【摘要】望孔是长城上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建筑构件之一,其为军事了望目的而设,材质为石质或砖质,多被设置在长城上的敌台、墙台、烽燧、围墙和长城墙体上。本文在实地调查大量长城建筑的基础上,对长城望孔的功用、位置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探讨,并对不同规格的望孔做了分类整理和归纳。
  
  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令世人惊叹的建筑奇迹。长城从设计到施工,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都体现了一种精细缜密的思路,凝聚着建设者高超的战略眼光和一丝不苟的完美精神。长城的构造,除了穿山越涧蜿蜒万里的墙体、高耸巍峨前后呼应的敌台墙台等,还有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举足轻重的构件,例如门窗、垛口(或称雉堞)、望孔、流水口、炮台、梯道、擂石孔等。我们在实地调查大量长城建筑的基础上,对长城上的望孔进行了一番归纳、分析和研究,现整理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望孔的功用
  
  顾名思义,望孔是为军事目的的了望而设置的。长城的敌台、墙体由于相对偏狭,地势局促,所以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开孔以利了望,这是它的主要功用。其次,有的望孔也兼有向外施展武器、发射弓弩火炮等的作用,这样的望孔也可以叫作射孔。
  
  二、望孔的材质
  
  在我们所调查的数万个长城望孔中,其材料无非是石质和砖质两种,其中又可各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整块石头或方砖的,一种是石块或砖块的组合。如果再详细分类,则千差万别,我们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三、望孔的位置
  
  从大的方面说,望孔多被设置在长城上的五个地方,即敌台、墙台、烽燧、围墙和长城墙体上。现分别叙述。
  1、敌台望孔
  敌台一般为空心二层,所以敌台里的望孔也有下层和上层之分。下层因为箭窗同时具有了望的作用,因而望孔极为少见,但在个别敌台里,箭窗的下方设置有石望孔。这种石望孔由一块方形石板雕成倒“U”字形,内侈外窄,从外面看非常规整美观,往往具有装饰作用。
  敌台上层的望孔,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垛口下方,有时也与擂石孔在同一位置,这时就兼作擂石孔(这种望孔规格较大);二是在垛口之间,也就是在两垛口间的砖壁上开出望孔;三是在楼梯券内,这个位置的望孔往往做成券窗,但比一般的箭窗要小,除了望外,主要是为了采光。
  
  2、墙台和烽燧上的望孔
  长城墙台是突出于墙体之外的一种空心一层建筑,它与敌台最大的区别是在墙体的一侧,而不是“骑墙”。墙台的修筑,一种是块石,一种是包砖,对比敌台,其构造较为简单。目前所见的墙台,块石砌筑的基本已没有完整的,所以其上偶尔有一两个残存的望孔,也显得相当粗糙,极不规范。砖砌墙台上的望孔与敌台上层垛口墙上的望孔基本相同,但是凸出于墙体的三侧墙上,这种望孔往往兼作射孔。
  长城烽燧一般为石筑实心,在墙体之外,且多毁,所以其望孔保存下来的极少,只有那些上层有砖砌垛口墙的、或结构同敌台一样的包砖烽燧,如山海关角山东侧之“镇虏台”(之所以被认为是烽燧,乃因其远在长城墙体之外),才能保存下来一些望孔,其形制同敌台上的一样。
  3、围墙上的望孔
  所谓围墙,是指在敌台(或烽燧)之外或四面或三面围起来的墙。如果是敌台,一般在外侧紧靠墙体围起三侧;如果是烽燧,则往往是整体包围的,或方形,或圆形。
  围墙上设置望孔,仅见于敌台围墙。由于围墙较高,上面没有垛口,所以望孔都在与人体视线等高的高度,有的还设置为上下两排,下面的一排兼作射孔。这些地方的望孔规格都较大(图一)。
  4、长城墙体上的望孔
  大量的望孔都在墙体上。由于敌台和墙台作为屯兵驻防的场所,其设置不可能太密集,最近的也要相隔50~60米,所以墙体上的望孔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石砌还是包砖墙体,每隔一段距离就在外侧的垛口墙上设置一个望孔,在垛口下方,地面的上方,有的墙体上的望孔还与擂石孔或出水口兼用。
  5、其他的望孔
  由于长城损毁严重,很多部位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如敌台上方的铺房(也有的称为望亭或楼橹),墙体和敌台附近的居住房屋等,但是可以肯定,这些建筑上也有望孔。所以我们认为,长城望孔无处不在。
  
  四、望孔的间隔
  
  墙体上和敌台(墙台、烽燧等)上的望孔间隔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墙体上的望孔间隔较大,最远的平均5~6米或3~4米一个,最近的也要1~2米。而敌台(或墙台等)上面的望孔则比较密集,尤其是上层垛口墙上,一般的敌台每侧至少5个(与上面的4个望孔相配)。我们曾在一个敌台见到每侧垛口墙上的望孔多达15个,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无论是墙体还是单体建筑上,望孔都有上下两层的情况。
  
  五、望孔的规格
  
  关于望孔的规格,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粗粗归纳起来,可以用普通型、艺术型、实用型、超常型来叙述。
  
  1、普通型
  指的是那些长城上最常见的望孔。不论是在墙体上还是在敌台、墙台等部位,这种望孔最多,一般宽18~22厘米,高25~28厘米,垒砌的时候将两块砖中间留出空隙,到达一定高度后用一块横砖压顶,形成一个方形孔洞。也有的是在上方两块砖对接,接头处的两砖切尖,形成上尖下方的孔(图二)。这种望孔约占长城上全部望孔的90%。而石墙上的望孔更多随意性,一般由四块条形石头相对,规格不固定。
  普通型望孔也有好多样式,大致可分为直口、圆口和斜口三种形式:
  直口形即望孔的内外两侧都是方形的,虽然有的望孔在外侧贴砖以使外孔变小,但仍不失为方形。这种望孔占普通型望孔的80%。其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孔的高度为1~2块砖的厚度,上面压口的砖略加切削成斜口,砖面上没有任何装饰或加工;第二种孔的高度与第一种同,但压口砖是半块方砖,在一侧凿出缺口,并沿缺口划出卷云勾纹,将方砖竖放,同下面的缺口联成一个下方上弧的望孔(图三);第三种孔的高度是2~3块砖的厚度,上面的压口砖外侧略作斜削,沿边缘划出单线或双线勾纹。这种直口形望孔的外侧一般是几层砖垒砌而成,也有的是在一块方砖上面凿成方形的孔,顶端加以修饰美化,镶嵌在外侧。
  圆口形主要是从外侧观察,望孔呈圆形。这种望孔是用一块整砖(或石头)凿成圆孔,镶嵌在外侧墙体上,远远望去十分美观。
  斜口形即内侧的砖不是平直垒砌而是斜向垒砌的,形成外侈内敛的形状。这种望孔一般较大,高度为3~4块砖的厚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外口为方形,一种外口为圆形(图四)。外口为方形的一般也是斜向垒砌,这种望孔的最窄处不是外侧,而是在中间靠近外侧的地方。
  2、艺术型
  此型只是就一些特例来说的,并非古人在制作望孔时有意的艺术创作。当然,很多望孔的内侧上方有各种刻划,作勾云纹、卷叶纹或者双线卷草纹等,但这些只能说是一种简单的装饰。我们归纳的所谓艺术型主要是下面四种:
  一是前面提到的放置在敌台箭窗下方的石望孔。这种石望孔均呈方形,宽47厘米,高45厘米,厚16厘米左右,紧贴敌台墙壁镶嵌在上面。从里面看,其上接箭窗下坎,下挨地面,从外面看,正好处在敌台的中部。虽然这种望孔的数量不多,却非常显眼,主要是因为敌台下层本来有箭窗充任了望的作用,再在下面设置望孔的必要性不大。这种望孔制作非常精致,石板光滑规整,下端开口,其口呈倒“U”形,内侈外敛,内口一般宽27厘米,高38厘米,外口一般宽16.5厘米,高33.5厘米左右(图五)。从其功用来说,当然是以了望为主——可以避开窗口从下方了望,不易引起对方注意,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比起那些普通型的望孔,其从外形到做工则多了几分艺术色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