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古代剔刻划花瓷制作解谜

作者:杨 佩 杨贵金




  【关键词】河南;当阳峪窑;剔刻划花工具;发现
  【摘要】笔者从1997年起在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址中陆续采集到15件骨质和1件象牙质制瓷工具。本文对这16件制瓷工具进行了描述,并与全国各地同时期出土的同类工具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它们就是当阳峪窑美轮美奂的剔、刻、划花瓷器的制作工具。对学术界尚无人研究的宋金元时期剔、刻、划花瓷制作方法之谜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对研究该时期陶瓷装饰艺术也有重要启发。
  
  我国古陶瓷研究界一致认为,河南焦作当阳峪窑的特色是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那么,美轮美奂的剔花瓷是怎样制出来的呢?多年来这一直是个谜。近年在当阳峪古窑址发现了一些骨质和象牙的剔、刻、划花工具,无疑对揭开古代陶瓷剔、刻、划花工艺之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些原为某古董商当时搜集的当阳峪精品瓷片,图案优美,刻线流畅,白如凝脂,黑似刷漆,精美异常。为进一步了解该窑的情况,1951年陈万里先生亲自到当阳峪调查,发表了《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与《谈当阳峪窑》二文,指出:“当阳峪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之如此一个重要的窑场是被忽略了。我认为在黄河北的宋瓷,除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是与当阳峪相媲美。”[1]连大名鼎鼎的“观台还落在当阳之后”[2]。“碎片而能卖钱,我于北方,除当阳峪外,还未曾见过呢,……实在是宋瓷中最优秀的民间瓷器。”[3]这两篇文章对当阳峪窑研究最大的贡献有三点:一是指出剔花瓷是当阳峪的创造;二是在当阳峪发现了宋崇宁四年(1105年)的窑神碑并研究了它的重大价值;三是首次指出当阳峪窑有宋代绞胎绞釉瓷。关于第一点,文章列举了四种剔划方法:一是先施白色化妆土,剔去地子露出白色花纹;二是先施黑色化妆土,剔地露出黑色花纹;三是在胎上先施白色,再施黑色化妆土,按所需要剔去黑色留下白地,显现出黑色花纹,再用尖状器划出叶筋、花蕊,这种做法黑白对比十分明显;四是第一层先施黑釉,第二层白釉,第三层黄釉,第四层绿釉,然后根据图案需要剔出不同颜色,是一种复杂的、技巧高超的技法,具有雕刻的效果。“亦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作法”[4],“为当阳峪所独有”[5]。1962年冯先铭先生和叶民先生考察了当阳峪后,也发表了和陈万里先生相似的观点。
  1997年,笔者在对当阳峪窑址进行安全检查时,采集了一些标本,其中有一根骨签,当时还不知它是制瓷工具,并未在意。后来在对1999年焦郑高速公路取土、2002年当阳峪老村搬迁对窑址破坏事件的处理中,又在现场采集到14件骨质、1件象牙质制瓷工具,共获标本16件(编号J为焦作,D为当阳峪)。原来,当阳峪窑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奇葩就是用这些工具剔、刻、划出来的。
  标本JD∶1,剔花工具。中间厚、两侧渐薄的扁平状,一端雕花,一端磨损严重,显系长期使用所致。乳黄色,骨质细腻。长7.5厘米,宽1厘米,厚0.35厘米(图一,1)。
  标本JD∶2, 剔花工具。扁平状,一端雕叶状花纹,花纹上有绿松石染色,即牙雕中的“茜色”手法;另一端残断。乳白色,骨质坚细。残长12.2厘米,最宽1.2厘米,厚0.3厘米(图一,2)。
  标本JD∶3, 剔花工具。一面扁平,一面凸起,断面呈三角形,凸起的一面雕刻出三个手握的凹槽。两端渐窄,其中一头向上翘起,有磨损痕。乳黄色。长12.8厘米,最宽0.9厘米,最厚0.5厘米(图一,3)。
  标本JD∶4,剔花工具。扁平状,窄端弯曲翘起,有使用痕。骨质坚细,乳白色略泛黄。长11.8厘米,最宽1.1厘米,厚0.25厘米(图一,4)。
  标本JD∶5, 划花工具。末端圆方形,平头,有三道旋纹,使用端扁平,尖锐。乳黄色, 骨质坚细。长12.2厘米(图一,5)。
  标本JD∶6, 划花工具。锥状,末端方形平顶,使用端尖锐锋利。乳黄色,骨质细腻坚硬,光滑。长10.4厘米, 末端宽0.85厘米(图一,6)。
  标本JD∶7, 划花工具。圆锥状,末端有帽,使用端尖锐。乳白色略泛黄,骨质坚细。长11.1厘米,最大直径0.5厘米(图一,7)。
  标本JD∶8, 划花工具。扁圆形,末端稍细,平头,使用端扁圆尖锐。乳白色略显黄,骨质坚细。长11.65厘米(图一,8)。
  标本JD∶9, 划花工具。圆柱状,末端有两道旋纹,使用端尖圆,有磨损痕。乳白色,骨质坚细,明亮发光。长7厘米,直径0.5厘米(图一,9)。
  标本JD∶10,为两端都能使用的工具。扁方形,一端扁尖,为划花使用;另一端残留四个孔,系安装鬃毛,用于清刷剔划花后残留的碎瓷土。乳黄色,骨质坚细。残长13.75厘米, 最宽0.75厘米(图一,10)。
  标本JD∶11,一端残缺,估计亦为锥状划花使用;另一端扁长方形,有20个孔,系安装鬃毛,以清刷剔划花后残留的碎瓷土。乳黄色,骨质坚硬 。残长21厘米(图一,11)。
  
  标本JD∶12,骨梳子,为篦划纹工具。齿已残断,骨质坚硬,乳黄色,亦染有绿松石“茜色”。长8.05厘米,厚0.75厘米(图二,1)。
  标本JD∶13,象牙梳子,为篦划纹工具。上有网状纹,完整,有26个齿。两面边沿有两道凹划纹装饰。牙白色,质坚细。长5.4厘米,高2.8厘米,最厚0.8厘米(图二,2)。
  标本JD∶14,骨梳子,齿已残,存9个齿。白色,骨质坚硬。长4.2厘米,高2.3厘米,最厚0.4厘米(图二,3)。
  标本JD∶15,骨梳坯子,为半成品。乳黄色,有油性感。长5.6厘米,高2.75厘米,最厚0.55厘米(图二,4)。
  标本JD∶16,骨梳子。齿已残断,梳背上有透雕花纹。骨质脆,色发黄。残长8.8厘米,高4.2厘米,厚0.2~0.4厘米(图二,5)。
  陈万里先生对当阳峪窑的剔花瓷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认为一点都不过分,这种“具有浮雕感艺术效果的技法,真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工艺没有高超技术是做不到的”[6]。还有学者认为:“修武当阳峪窑还对剔花装饰作了改进,开创了剔花填彩。”[7]做剔花的瓷工经过鬼斧神工的工艺,将习以为常的瓷土变成人们的宠物。对制作这些精品的工艺和工具,有学者做了大概的估计:“其制作方法分为三步:首先在施过化妆土的器物上划出花纹。然后,用扁平状工具剔去花纹轮廓以外的化妆土,露出较深的胎色。实际上,这一步的做法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去铲和剔,而是用扁平状工具垂直于胎面,刮去化妆土。最后施无色透明釉,即可入窑烧制。”[8]这些扁平状工具和陈万里先生说的划叶筋、花蕊的尖状器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清楚。实际上,近年田野考古中有一些发现,笔者所了解的有三处:一在耀州窑址出土骨篦两件,称为装饰纹样工具,时代为宋代[9];二在宝丰清凉寺窑出土的骨抿子, 时代为宋代[10];三在汝州张公巷窑2004T4⑦出土骨刀一件,时代为宋代(笔者2004年5月参加张公巷窑学术讨论会时见到的)。它们的定名不一,用途未深入探讨,但已猜测到为“装饰纹样工具”[11]。对当阳峪采集的这16件骨质、象牙质工具,结合上述三处,我们定为剔、刻、划花工具。事实上这类工具还有银质的[12]、铁质的和瓷质的,定名为“修坯刀”,时代为宋元[13]。本人在延津县吴起城遗址还收集到一件铜质的,长12.4厘米(图三),形制与标本JD∶4基本相同。
  这16件剔、刻、划花的工具,本身又是骨雕艺术品。它们骨质细腻坚硬,呈乳白色、乳黄色或牙白色,有的呈半透明状,有玉石感,还有的有油性感,温润自然。如标本JD∶13,梳体上有清晰细密的网状纹,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显然是太阳心象牙制成,更属珍贵。标本JD∶2末端雕花为叶子形,似菊花叶,又染上绿松石“茜色”,形象生动,十分美丽。四把梳子刻齿整齐细密,小巧玲珑,为当阳峪窑大量的篦划纹找到了注脚。
  
  对于这16件制瓷工具的年代,因无地层关系,不好妄断。但推测应在当阳峪瓷业兴盛时期,根据当阳峪窑址上“大宋崇宁四年岁次乙酉闰二月十五日建”的《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的窑神碑记载和多年的窑址调查研究,“说明当阳峪窑兴盛于建庙立碑的元符崇宁年前后”[14],这批工具的年代也应在这段时间内。在洛阳邙山的宋墓里出土了一件和标本JD∶11完全一样的骨刷子[15],再结合前述耀州、宝丰和汝州三处出土的宋代工具,当阳峪这16件剔、刻、划花工具应为宋代制品。这批重要的骨质工具既是当阳峪窑匠师们的实用工具,又制作精美,磨制光滑,具有美观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当阳峪窑剔、刻、划花各类工艺艺术品的缔造者,为丰富宋代陶瓷的装饰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附言:本文写成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青云先生予以审阅,特致谢。
  
  [1][2][4]陈万里:《谈当阳峪窑》,《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4期。
  [3][5]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1期。
  [6][14]杨贵金:《当阳峪窑新探》,《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7][8]秦大树:《白釉剔花装饰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文物》2001年11期。
  [9][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497~498页。
  [10][12]赵青云:《河南陶瓷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95 页。
  [13]欧阳希君:《窑业工具考——瓷刀》,《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15日第7版。
  [15]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文物》1992年12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