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唐代武周时期的一方墓志

作者:杨卫东




  【关键词】唐代;王端墓志;涿城府;武则天新造字
  【摘要】2006年初,河北涿州市出土了一方唐武则天时期的墓志,志主为范阳人王端。墓志刊刻于圣历二年,志文中使用了当时颁行的改体字8个,印证了武则天推行新字的史实,又称涿州为“涿城府”,对研究唐代前期涿州的地方历史及变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006年初,在河北省涿州市城东开发区赵各庄村南的一处建筑工地内,出土了一方唐代武周时期的墓志。此志无盖,青石质,正方形,左侧中部残缺,边长59厘米,厚11厘米。正面阴刻横直界格,竖刻楷体志文27行,满行28字,首题“大周故涿城府校尉上柱国检校果毅王君墓志铭并序”22字(图一)。
  
  志主王端,字履宜,新旧唐书均无传。志载其祖籍西京太原(今山西太原市),父祖辈因宦游播迁,定居于幽州(今北京地区)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王端出身宦门,少时即喜谈兵书,并预谋军旅之事,后因在朝廷征伐东北少数民族秽貊、弁韩时随军征战并“献嘉谋”,而以功授上柱国(武官勋级,秩正二品)。王端卒于武则天称帝的大周圣历二年(699年)七月,享年80岁,他一生应该主要活动于唐太宗、高宗时期,而其平生建功立业的军旅生涯,大多应是在今天的辽东地区度过的。
  志文首题中的“涿城府”之称,虽不见载于史籍,但在金石文献中亦非孤例。如原存北京房山的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刊《宠德相造金刚经颂》刻石的题名中,便有郭神行者,署衔为“涿城府队正”(见光绪《顺天府志·金石志》所记)。推测可能是武则天秉政时期变更的一种区划设置。
  大周,是唐高宗皇后武则天篡位后所建的国号。史载武则天于永徽六年(655年)立为皇后,便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年)中宗即位,她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载初元年(690年)她又废睿宗,自称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前后变换了13个年号,历25年,至705年方由其子中宗复位,恢复国号为唐。武则天在位时期曾颁布推行新造字若干,用以取代原来常用的一些字,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通行全国。由于文献无征,这些字究竟有多少个,今天已无法知道。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已知的这批新造字有18个,分别为“天、地、日、月、星、君、年、人、臣、正、照、载、初、国、圣、授、证、生”,而这些字的改体也并非一种,如“天、月、君、年、正、载、初、授”等字便有两种写法。本文所录的王端墓志,书丹者谨遵武氏诏命,在书写中10余次采用了改体字的写法。
  此墓志刊于唐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秋,志文中有武周时期颁行的改体字如“日、月、国、授、地、人、年、圣”等,又称涿州为“涿城府”,这些对于深入研究唐代前期涿州及幽州(今北京)地区的历史,无疑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附:王端墓志录文
  大周故涿城府校尉上柱国检校果毅王君墓志铭并序
  若夫天降黄鸟□新帝日月之濒□见白猿寒竹斩阴阳之剑抗之则□」先二子抚之则□□笃人兼之者为谁则我上柱国检校果毅其人也君」讳端字履宜其先西京太原人也因官播越复家于范阳县焉曾祖远齐」任文州刺史父像随任文水府兵曹并德冠人宗道光时秀山之蔽□」云日是称怀玉之墟汉水之朝宗江海所谓孕珠之地君则兵曹之长子」也生而后扶幼则灵晤□国侨方为童子即预军谋贾梁道始在婴儿遂」传兵法览昔贤之言行不以章句在怀考前□之创革直推成败为主委」七尺之身无□许国掉三寸之舌本非谋己曩以秽貊违道韩夷逆命谋」德出镇猛将临边君乃献以嘉谋陈其秘诀墨翟九功之术获申于楚子」陈平六□之计悬纳于汉皇岂唯捧土山实谓以石投水故得折冲樽」俎运筹帷幄□敌人之去就屈指可期鉴邻国之存亡翘足而待以功授」上柱国赐□及马有加恒数王翦之心存破楚唯请园田羊祜之赏极平」吴不加车乘史宠之美近古莫俦凯旋在府屡被征聘阮嗣宗职在步兵」业自符于庄老霍去病名沽骠骑事不习于孙吴以我兼之绰有余裕岂」谓将军鼓角方鸣于地中京兆辟书忽降于天上以圣历二年秋七月庚」辰甍于范阳县善堡里之私第也春秋八十颜子云已孔丘轸□予之叹」□生告逝吕岱此兴友之悲匪唯痛悼宾朋实亦伤感行为即以其年八」月三日葬于涿鹿之平原礼也惟君操履真峻风仪秀□器惟不一艺实」多能逸足腾龙逐水纵如琴之辔虚弦落雁扫气横鹤翅之营至如右角」左□出天入地塞井夷灶之略解鞍拔帜之奇则岌若断山可仰而不可」动□□出水可观而不可测矣而龟文入印方应休祥蛇影开弓忽婴沉」□□□□乾徙开稚川之□□□煎香不起茂陵之疾嗣子玄谨玄恪等」□□□□□缠冈极埋□□□□□开石□□□□帝宫之墓将平王」□□□或□兹玄石□□□□□
  长□□□□□□□□□□□□□□□□□□□□□□古何论谷幽风急」□□宿昏维余□□□□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