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容城县北城村遗址发掘收获

作者:肖小勇 史殿海 方 清 杨卫东 黄涿生




  【关键词】河北;容城县;北城村遗址;发掘收获
  【摘要】2006年4~7月,为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渠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物馆学专业合作,对容城县容城镇北城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金元明时期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是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从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特征判断,其文化面貌与后冈一期文化较接近,可能属于向后冈一期文化过渡的阶段,时代似当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它的发现为冀中平原乃至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并有助于推进这一地区早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北城村遗址位于河北省容城县容城镇(县城)北偏东约2公里,北城村南约1.4公里,容城镇至北城村一条简易公路的东侧(图一)。 2006年4~7月,为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渠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物馆学专业合作,对北城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历时3个月余,发掘到包括新石器时代中期遗迹与遗物在内的一批重要考古文化遗存。本文择要介绍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北城村遗址地处容城县中部。容城县位于冀中平原中部大清河冲积扇上。冲积扇西起太行山麓,北、东、南三面分别为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及萍河环绕,海拔7.5~19.5米,地势平缓,地下水丰富,自然条件较好,距今7500年前,人类就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距北城村遗址仅约3公里的上坡遗址,发现有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遗存。
  这次发掘采用GPS定位仪对遗址进行了定位,测得地理坐标为N39?觷04′10.0″,E115?觷51′43.8″,海拔13.2米。发掘工作开始前,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其分布范围大致为南北宽约120米,东西长约160米,面积约19000平方米(图二)。
  
  原计划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发掘中发现遗址包含有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且文化层堆积较厚,其丰富的遗迹、遗物显示出富有特色的文化面貌。考虑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增加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因此,实际发掘面积共2000平方米。
  这次发掘获得了该遗址的准确地层及遗迹与地层间的层位关系,除第一层耕土层外,共含有4个文化层。根据地层及遗迹、遗物特征,可以确定北城村遗址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第一阶段的文化遗存位于第2层,是金、元及其以后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二阶段的文化遗存分布在第3~5层,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本次发掘共发现107个遗迹单位,属金、元等时期的有井3口、沟4条和墓葬1座,属新石器时代的有房址15座、灰坑82个、沟2条。出土遗物50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片。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从遗迹、遗物特征判断,其时代似当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面貌与后冈一期文化较接近,可能属于向后冈一期文化过渡的阶段。
  通过地面调查、钻探及发掘,以及对所出文物的研究,可以对北城村遗址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一、地层堆积
  
  遗址地表为农耕地,总体上平坦开阔,但也可见到处分布着因生活取土而挖掘形成的一处处洼地。这种挖掘已对遗址文化堆积造成一定破坏,挖掘较浅的地方以及现代耕种,已使得遗址范围内部分地域的晚期地层遭到扰乱甚至不存,挖掘较深的地方,则全部文化堆积被完全挖掉,文化遗迹已荡然无存。
  发掘区位于遗址的西南部,是遗迹、遗物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正中有一条大致呈南北向的约50厘米高的陡坡,以此陡坡为界,发掘区被分成东、西两部分,两个部分地表均近乎水平,但二者之间存在明显高差,即东部比西部地势约高50厘米。东部因地势较高,保存的文化堆积也较厚,平均厚约1.15米,划分有5个大的地层。西部地表因低于原地面,即上部被挖掉而使地表降低,因此文化堆积也较薄,除少数探方保存有3个文化层外,基本上都仅存2个文化层,即位于文化堆积顶部的金、元等文化层及少量上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已不存,揭去耕土层后,即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耕土层厚约0.2米,耕土层之下即为文化层。东部文化层厚约0.95米,西部文化层厚约0.5米。地层的具体分布为:第1层为耕土层(包括扰土层),2层以下为文化层,其中第2层仅分布于东部,第3层仅分布在西部5个探方,第4、5层东、西两区均匀分布。5层下为生土。总体上看,发掘区各部分文化层分布较均匀。现以能同时反映发掘区东、西两部分地层堆积情况的T0111南壁剖面为例,对地层堆积情况具体说明如下(图三):
  
  第1层包括1a和1b层。1a层为耕土层。灰褐色混合土,土质疏松,内含植物根须,少量陶瓷片等。厚约10厘米。1b层为扰土层。灰褐色土,较1a层纯净,土质略细密,包含的植物根须减少,有少量陶瓷片等遗物。厚约10厘米。此层下开口现代井1口、现代窖穴3个和大量现代扰坑、扰沟,以及1条废弃的现代马车路。
  第2层金、元及明清文化层。浅暖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内含碎青砖碴和青砖块。遗物较多,出土大量青、白、黑、酱黄、青花瓷片和釉陶片,以及个别青铜、玉和石器等。厚约30~40厘米。此层下开口沟4条、井2口、灰坑4个、墓葬1座,其中沟、井和墓葬属元明时期。
  第3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红褐色土,较致密,东部高台上各探方均匀分布,西半部仅5个探方有少量分布。包含有稀疏的炭渣、草木灰和烧土粒等,出土少量泥质红、灰陶,夹砂红、灰陶残片。厚约15厘米。此层下开口房址11个、沟1条、灰坑33个。
  第4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暗褐色土,致密,夹炭渣、草木灰、烧土粒,各探方均分布。出土泥质灰陶、红陶,夹砂灰陶、红陶,夹云母红陶陶片。厚约20~25厘米。此层下开口房址4个、沟1条、灰坑45个。
  第5层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浅褐色土略呈灰色,土质致密,夹较多白色颗粒,包含少量烧土粒及炭渣,各探方均分布。遗物极少。厚约25厘米。此层下为灰白色夹礓石、质密坚硬的生土。
  
  二、遗迹
  
  包括房址、灰坑、沟、井、墓葬五类(图四)。
  
  1、房址15座(编号F1~15),其中11座(F2~F9、F12~F13、F15)开口于第3层下,4座(F1、F10~F11、F14)开口于第4层下。均为半地穴式,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门道有三种,即斜坡式、阶梯式和竖穴式。门道的方向不一致,但大致多朝西、南或东,个别朝东北方向。房址大小一般长约3.5米,宽约2~2.5米,地穴深0.6~0.9米。门道宽约0.7米。现以F1、F2和F3为例,说明如下:
  F1位于遗址西部,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第5层和生土。为半地穴式,平面略呈“凸”字形。房室大致呈长方形,不很规整,长约5.8米,宽约3.15米,地穴深0.9米。门向270度。房间正中略偏东南分布有很厚的灰烬层、烧土及陶支座,当为火塘所在。火塘位置略低于周围地面。室内南部有5个柱洞。东面和北面有平台,平台上有9个柱洞。门道位于房西壁中部偏北,朝西开,为长条形斜坡式,门道北壁有6个柱洞。门道长4.9米,宽1~1.3米(图五)。
  
  F2位于发掘区中部偏南,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第4、5层和生土。半地穴式,平面略呈刀形。房室略呈圆角方形,但不规则,长约2.7米,宽2.6米,地穴深0.75米。门向西偏南。室内东南部较低,堆积较厚的灰烬和烧土,出土陶支座一个,为火塘处;西北部较高,呈台状。门道位于房子西南角,朝向西略偏南,为阶梯式,共有3级台阶。门道长1.2米,宽1米。出土陶支座1、石锥1、复原红顶盆2件及大量陶片(图六)。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