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涿州云居寺初考

作者:杨卫东




  【关键词】涿州;云居寺;云居寺塔;释迦佛舍利;石经
  【摘要】本文据辽、金时期的金石文献对涿州云居寺做了初步考证,认为该寺始建于隋唐,辽代最为兴盛,金元至明代屡有修缮,香火未绝,清初开始废弃、荒圮。现存的云居寺塔建于辽道宗大安八年,供奉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塔名为释迦佛舍利塔,辽末在塔侧地下秘藏有石经。
  
  河北省涿州市老城区的东北部曾有一座遐迩闻名的古刹——云居寺,其创建至今已逾千载。在世事流迁和岁月风雨的销蚀中,当年的殿堂、僧舍、碑幢等早已澌灭殆尽,庭中唯余一塔,以其隆崇的形制、雄健的身姿,凌空傲立在燕赵大地上,使人在缅怀往昔之际,不禁会对这座古寺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涿州云居寺的详细历史,史籍不载,方志记述也多粗略,故研究者往往有文献无征之叹。近日笔者查阅了部分辽、金时期的金石文献,见到了一些新资料,又结合北京地区的一些方志和金石著作,对云居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考证,自感略有所得,谨将管窥之见陈述于下,以俟博雅。
  
  一、涿郡云居神州巨刹
  
  关于涿州云居寺的始建年代,史无详载,因此学术界流行有两种意见:一说建于辽代,一说建于唐代。前者的依据是寺内佛塔建于辽道宗时期(见金正隆五年《云居寺重修释迦佛舍利塔记碑》),后者的依据是清代吴尊盘《登云居寺浮屠》一诗,因其中有句云:“经闻辽代供,碑记唐时镌”,意指当时云居寺塔内供有辽代藏经(契丹藏),而塔旁寺内尚立有唐代刊刻的碑碣。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以上所引的两件资料均为隔代所记,且非直叙其事,只能作为旁证,凭此尚难以断定其始创时间。
  检阅历代《涿州志》,虽对此寺都有记述,但大多语焉不详。如康熙丁巳年(1677年)编纂的《涿州志·寺观》条载:“云居寺,在州东北隅,内有浮屠,高二十余丈,周围三十余步。”其记述重点在塔,而未言及寺庙的其它建筑和历史。乾隆年间修纂的《涿州志》记述稍详,其“祠庙”条载:“云居寺,在城东北隅,有浮图高二十余丈,周围三十余步。有《修建碑记》并《续镌石经记》、《秘藏石经塔记》。”其后的清同治、光绪版《涿州志》及民国修的《涿县志》,在记述云居寺时,皆因袭上引二志之文,未见有新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版《涿州志》记寺内有辽代碑刻二件,即《续镌石经记》和《秘藏石经塔记》。虽然这两通石碑早已毁佚,但从题目看,涿州云居寺在辽代曾镌刻过石质大藏经,而且是续刻——即继前代,也就是唐代。这就是说,该寺不仅在唐代已经创立,而且当时就有过刊刻石经的活动。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古涿州的另一个云居寺,即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今北京市房山云居寺)。范阳所属的这座云居寺位于今涿州市西北20余公里的白带山麓,该地自汉魏以来直至清早期均隶属涿郡(州)的领县范阳或房山。范阳云居寺始创于唐贞观五年(631年),此前隋时称智泉寺,唐以后除云居寺一名外,还有涿州涿鹿山云居寺、涿州石经山云居寺、小西天、涿州范阳云居寺、西域寺、石经山云居寺、石经寺等多种称谓。该寺是中国北方的佛教圣地,也是神州名刹之一,以刊刻石经而名闻天下:由高僧静琬法师倡导,寺僧们自隋唐间发起刊制石经,历经唐、辽、金、元至明清,数代相继,千余年间共刻佛教典籍1122部、3572卷,镌刻石经版14278石,分别珍藏于石经山的九个藏经洞和云居寺地宫内,被誉为中外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涿州云居寺与范阳县的云居寺同名而并存,且二寺南北为辅,相距不过四舍之地,是否为一寺各院(上、下院),或同时创立,尚须考证,然而据上引方志中所记的二碑题目,可知涿州云居寺与范阳白带山云居寺一样,也进行过刊制石经的活动。
  又新见的辽乾统十年(1110年)《大辽涿州云居寺供塔灯邑记》中有对此寺的描述,可资参考:“涿州云居寺乃神州之巨刹也,佛事严饰,僧徒骈罗,轮焉奂焉,郁为道场。”[1]记文中称该寺规模宏大,为“神州之巨刹”,并说其佛事活动隆重有序,僧徒众多,而且殿堂及佛像美轮美奂,当非溢美之辞。如果确如其述,则涿州云居寺当时这种地位和局面的形成,绝非短时期所能奠定。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对于该寺兴建年代记述的第一手资料,但仅以上引的一些旁证,笔者以为,这座在辽代就有“神州巨刹”之称的云居寺,其兴建时间应不会晚于唐代。
  
  二、涿州云居寺的兴圮
  
  涿州云居寺在辽代以前的情况因文献无征,我们至今所知甚少,但从发现的一些石刻文献中,可知该寺在唐代曾和范阳云居寺一样镌刻过石经,并以“通都大邑”的地理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州巨刹。有辽一代是该寺的黄金时期,不仅殿堂轮奂、像设庄严、缁素礼拜,而且佛教邑社大兴,寺僧与檀越(佛教信徒)们出资印制大藏经(契丹藏)、镌刻石经,并于大安八年(1092年)建造了释迦佛舍利塔(即今云居寺塔)。到了金代,该寺的佛事活动仍兴盛不衰,邑社组织供塔、供灯,施助行为还在继续[2]。金正隆五年(1160年)重修了佛塔,并立碑记其事[3]。
  元代时,云居寺仍为一方巨刹,时有高僧大德来主持寺务。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名僧万松行秀的弟子无住大宗师(智广)应邀主持该寺寺务,他在“传持之暇,创建佛殿、僧舍、云堂,绘观音洎祖师像。由中及外,灿然一新。”[4]据此可推知,可能在金末元初的兵革之际,云居寺曾遭到过较大破坏,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与增建。
  有明一代,涿州云居寺仍有过几次修缮。清乾隆《涿州志·碑记》条有载:“《重修云居寺塔记碑》,嘉靖十二年,王道撰。……《重修云居寺碑记》,万历壬寅年,冯时行撰。……《重修云居寺碑》,崇祯十六年,唐撰。”虽然这些碑石早已毁佚,记文亦不传,但通过所记条目仍可知,该寺在明代有过三次大的修葺,香火仍盛。
  清代是涿州云居寺的衰落时期,遍翻史籍,不仅没发现有关此寺修缮增建的记录,却读到了一些感喟寺院衰落、殿庭荒凉的诗作。如清前期诗人张问陶在其《游涿州智度云居两废寺》一诗中描述:“破殿漏斜阳,螺髻昏鸦据。髡奴以黠奴,势落打包去。临风想云构,楼阁空中塑。实像本非真,盛衰弹指悟。两家墙壁通,一片松荫暮。露坐二如来,遥遥相对晤。旧时门户别,欲辨知何处。塔影自双飞,黄金谁施布。地寒佛不灵,境热僧先赴。世尊妙无心,只向西方住。”据诗中所述,当时(清初)的云居寺早已僧去庭空,殿堂颓圮,屋顶破漏,佛像头上落着乌鸦,能拿走的可变卖之物也被和尚们“打包”席卷走了,留下的只有塔影松荫与斜阳向暮,清冷之景令人低徊不已。溥儒《白带山志》卷10所辑清吴尊盘《登云居寺浮屠》诗,也抒发了相同的感慨:“城隅藏两寺,霞表见双塔。闲来云居游,界与智度搭(寺在智度寺前,俗呼南寺、北寺)。……经闻辽代供,碑记唐时镌。崔嵬崇释曲,荏苒阅僧腊。”诗中充溢着盛景不复、秋风离黍的情绪。看来,曾有神州巨刹之誉的涿州云居寺确是废圮已久了。据上引两诗推测,该寺在明末清初的易代战乱中曾遭到过严重破坏,此后一直失修,逐渐衰废,至今已300多年了。
  
  三、云居寺塔——释迦佛舍利供奉之所
  
  幸运的是,云居寺的其它地面建筑虽然早已无存,但作为主要建筑之一的佛塔却保存了下来,而且时逾近千年,仍比较完好地矗立在涿州古城。
  此塔俗称云居寺塔,也称北塔,八角楼阁式仿木构砖塔,六层,高55.69米。塔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后经明嘉靖、崇祯年间两度修葺,建筑结构及特征仍保持原来风貌。一层下设须弥座和台基,须弥座上施仿木斗拱和勾栏,其上仰莲承托整个塔身。各层檐下施五铺作斗拱,明间施一朵补间铺作,出斜拱;次间不施补间铺作,正心慢拱为隐刻拱;令拱之上施替木托撩檐和椽飞。每层立面显面阔三间,明间二柱为小八角柱形,二角柱为圆形倚柱。四正面明间设拱券门,门楣处做砖雕花饰,四斜面明间为破格直棂盲窗,各面的次间为腰串板式装修(图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