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2005~2006年全省博物馆研究综述

作者:周 筠




  【关键词】2005~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2005~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作了总结,分别从河北博物馆史、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精品陈列、博物馆与青少年、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2005~2006年,河北省博物馆界的研究者主要对河北博物馆史、博物馆建筑、博物馆精品陈列、博物馆与青少年、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河北博物馆史
  
  自1905年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诞生起,中国博物馆事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百年庆典之际,河北省博物馆界的研究人员也对河北博物馆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李建丽、陈建华把省内博物馆的发展分为起步、发展、繁荣三个阶段[1]:1902~1949年是河北博物馆事业萌芽起步阶段。这期间河北省共建立了6座博物馆,其中1916年筹建的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院和1921年建立的天津广智馆,新中国成立后合并改建为天津历史博物馆;1914年建立的北疆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接收改造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另外3座中途解体。1953~1978年是河北博物馆事业稳定发展阶段。这时期全省共有博物馆12座,这些馆在藏品征集、保管、陈列、传播教育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日后河北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2005年是河北博物馆事业成熟繁荣阶段。这时期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各级各类博物馆发展到75座。其中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6座,包括县级、市级、省级馆;纪念馆25座,包括人物纪念馆、重要事件纪念馆,其中大多数为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馆;专题性博物馆24座,内容涉及历史、民俗、艺术、科技、军事、园林等多个领域。这些博物馆在传播文化与文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有学者撰文记述河北一些重要博物馆的历史,如1914年建立的北疆博物
  院[2],1916年筹建的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院(后改名为河北第一博物院)[3],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石家庄市博物馆等[4]。
  
  二、博物馆建筑
  
  近年来,河北省博物馆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兴建了一批新馆,改扩建了一批老馆,尤其是2006年河北博物馆新馆的开工建设,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新馆的不断出现,有关博物馆建筑的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博物馆建筑数量少,建筑界对此研究少,实践少,而博物馆界对此更是鲜有研究,于是随着博物馆的增多,遗憾与困惑也在增多。在河北博物馆新馆立项、设计、招标过程中,曾多次召开有规划部门、城建部门、建筑界、博物馆界专家参加的研讨论证会,研讨论证中大家对目前博物馆建筑中出现的问题议论颇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于博物馆建筑存在的问题,专家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址失当。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新的文化中心,应建在市区环境适宜、交通便利、人气旺盛的地方,而目前有些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或是把馆建在城市边缘的新兴开发区,或是建在市里地界狭窄局促的区域。前者环境虽好,但人气不旺;后者虽有人气,但交通拥挤,环境嘈杂,没有发展、改造的余地。
  二是建筑形式单一。由于缺乏对博物馆内涵的深入了解,一些博物馆建筑设计陷入了概念化和象征性的误区,要么是纯粹的纪念式,要么是简单的仿古式,要么是模仿某种器物造型,要么是机械地取自某种意念(如天圆地方、九鼎定中原),没有体现出博物馆特有的文化内涵。
  三是功能分区不合理。一座完美的现代博物馆,通常要划分出陈列展示、观众休闲、文物藏品管理、综合管理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而每一个馆根据本馆的性质、藏品情况、展示内容、观众流量等的不同,在四个功能分区的面积、位置、分布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由于建筑设计者与博物馆方缺乏沟通,有些馆建成后其功能分区或是不健全,或是不合理,影响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
  四是过分追求建筑的某种外观效果而牺牲了内部展示空间的合理性。展示空间是博物馆最大的功能空间,展示空间合理不合理,对展陈设计成功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有些馆的建筑过分追求某种外观效果,导致内部的展示空间极不好用,如某馆的“天圆地方”使每一个陈列室的立墙都由一个三角、一个圆弧构成,光线最好的中部空间被大量浪费;某馆对特定圆体的追求使陈列室出现很多不规则排列的柱子,大大增加了设计难度。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专家们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理论研究薄弱。博物馆建筑在整个建筑业中是个小门类,没有专门的研究者,在建筑专业教科书中也没有明确位置,一直混同于展览建筑。二是缺少实践。百年来我国博物馆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2300多座,其中专为博物馆而建的有1000多座(其它是利用古旧建筑),这个数字对于博物馆人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对于建筑界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许多设计师都是第一次从事博物馆建筑设计,缺乏实战经验。三是建筑周期短。博物馆建筑是永久性建筑,国际上对博物馆建筑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日本规定博物馆建筑周期不得低于5年,英国大英博物馆建设用了28年。而我国建博物馆往往是短期行为,建成时间往往是领导一句话,设计仓促,论证仓促,施工仓促,难以出精品。四是建筑界与博物馆界缺乏沟通。博物馆建筑不像办公楼、学校、宾馆,有着通用的建筑模式,而是一个馆有一个馆的特性,但我国的博物馆建设通常是按常规的基建工程模式操作,博物馆人没有参与其中,建筑设计师缺乏对博物馆的深层次了解,缺乏相应的工艺设计资料,因而出现了有些博物馆被建筑界叫好,甚至获奖,而博物馆人却不认可的情况。
  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专家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博物馆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西方已经确立了博物馆建筑的基本原则,1936年其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但很快被动荡的局势所淹没,以后也再没有一个合适的时机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目前中国博物馆建设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加强博物馆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势在必行。现在已有专家建议,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博物馆建筑的研究、设计、交流和评比。(2)尽快建立博物馆建筑的行业标准。为什么对博物馆建筑说好说坏差异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筑业中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有专门的评判标准,而博物馆建筑却没有。有专家建议在国家文物局正在制定的陈列设计规范中加入对博物馆建筑的评估,有规范,有标准,才能避免走弯路。(3)建立正确的博物馆建设工作程序。早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先于外部设计,没有工艺设计就没有建筑设计”的营建原则,中国博物馆建设往往忽略这一点,而是按照常规的基建项目进行设计和施工,很多是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应呼吁建立正确的博物馆建设工作程序,在建筑设计之前,由博物馆人先行拿出内部功能设计和展陈设计方案。(4)加强建筑界和博物馆界的沟通。即使建立了博物馆建筑的行业标准,各馆由于性质不同,还会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建筑界和博物馆界应加强沟通,从可行性报告到设计方案,博物馆专家都要参与其中,就内部功能与外观形象达成共识。
  
  三、博物馆精品陈列
  
  迄今为止,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六届,2006年省内也开始了首届“陈列展览精品”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对展陈理论的研究,近些年省内对展陈问题的研究在整个博物馆学研究中一直占较大比重,近二年也是如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