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保定直隶总督署出土瓷片介绍

作者:田宝玉




  【关键词】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出土瓷片;燕川窑场
  【摘要】保定直隶总督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为了恢复其原貌,在进行维修和复建的施工中出土了大量瓷片,这不仅对研究总督署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定窑瓷器研究,特别是定窑燕川窑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西周至战国中期为燕国辖地,北魏建县,唐至明为州、路、府治,清为直隶省省会。现保定旧城始建于宋,而后一直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区中心,南邻莲池书院,东面是钟楼和大慈阁。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清代又曾做过大宁都司署和参将署,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将直隶巡抚改为直隶总督,巡抚署也升格为总督署。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东西宽约130米,南北长约220米,占地总面积30000平方米。原衙署分为东、西、中三路,主体建筑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均集中在中路,其它辅助建筑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布在东、西两路,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图一)。总督署中路的建筑基本保持完好,东路和西路除东路花厅之外,其余都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保定市文物部门为了恢复直隶总督署的原貌,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维修和复建。在施工过程中曾出土了大量瓷片,从所采集的标本来看,其时代以宋至清代为多,唐代很少。现将出土的部分瓷片介绍如下。
  
  一、西路出土瓷片
  
  2006年4月,在总督署西路修缮施工时,在官邸西墙36米处发现一个灰坑。灰坑面积约8平方米,堆积层厚约5米,1米以上为近代层,含有近代砖瓦及少量清代青花瓷片,此层下压元、金、宋地层,出土遗物主要有定窑白釉碗、盘等残片:
  定窑白釉碗残片北宋后期至金代。敞口,深腹,平底,圈足,圈足较高,足墙外撇,足端沾有砂粒。器底足施釉不规整,外壁下部有缩釉现象。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黄。高6.6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6.2厘米(图二,1、2)。
  
  定窑白釉刻花莲花纹碗金代。敞口,弧腹,平底,圈足,足墙矮直,器型欠规整。碗心中央刻出一朵盛开的莲花和一张舒展的荷叶。其构图简单,刀法熟练,刻划流畅。外壁无纹饰。施釉规整,釉色白中泛黄,足底有积釉现象。胎质细腻,覆烧芒口。高5.5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9厘米(图二,3、4)。
  定窑黑釉碗残片北宋。敞口,弧腹,圈足。器型精巧,修胎规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黑亮,有微小的气泡。在烧造过程中,因温度不同出现施釉薄处呈暗红色,积釉较厚处为黑漆亮。高5厘米,足径3.5厘米(图二,5、6)。
  定窑白釉印花龙纹盘残片 金代。敞口,浅腹,平底,圈足。盘心主题纹饰是一条神采飞扬的蟠龙,盘壁辅助纹饰为花卉纹和回纹。胎质粗松,杂质较多,釉色白中闪灰,釉面不平整。采用覆烧法,口部无釉。高6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7厘米(图二,7、8)。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碗元代。敞口,弧腹,浅圈足。内壁无纹饰,底部有三个支钉痕,外壁刻变形莲瓣纹。胎质粗松,施化妆土,釉色白中闪灰,外壁施釉不到底。高5.2厘米,口径17.9厘米,足径6.7厘米(图三,1、2)。
  
  定窑三彩龙纹三足炉残片元代。盘口,直颈,圆腹,三足外撇,长方形扁附耳。腹部印龙纹。胎质粗松,白中泛黄,炉身施绿釉,龙纹施黄釉。高8.5厘米,口径9厘米。定窑不仅烧白瓷,也兼烧多种色釉及低温釉产品,这件香炉就是定窑生产的低温铅釉作品(图三,3)。
  
  二、东路出土瓷片
  
  1998年10月,在总督署东路南端复建“寅宾馆”,距地表深0.45米处发现明清时期房基,南北长约12米,在房基的东北角还发现一处明代早期灰坑,出土均为明早期瓷片。近年来,由于总督署东路地下管道改造及幕府院的复建,也出土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瓷片。
  青花缠枝莲纹折腰盘残片明洪武。敞口,折腰,圈足,足端斜削,底足中心有一乳状突起。盘心双蓝圈内用钴料写一草书“福”字,外壁画折枝莲纹。胎质粗糙,青花呈色蓝中泛灰,釉面白中泛青,露胎的地方有浅浅的火石红现象。高4.7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6.8厘米(图三,4、5)。
  外豆青内青花梵文碗残片明永乐。敞口,深腹,圈足,足墙内斜,底足无釉,有明显的跳刀痕。碗心双蓝圈内书一梵文。白胎,外施豆青釉,内施白釉。高6.7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6.2厘米(图三,6、7)。
  青花松竹梅纹碗残片明成化。敞口,弧腹,圈足,挖足微过肩,足墙内收。碗心及外壁绘松、竹和梅花,外口沿用龟背锦做边饰。白胎,釉色白中泛青,底足釉色微白。高7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6.9厘米(图三,8、9)。
  青花“独占鳌头”纹碗残片明万历。圈足,底足上凸,圈足较规整。碗内心绘“独占鳌头”。白胎,胎质细腻。残高4.2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5厘米(图四,1)。
  
  青花蕉叶题诗纹盘残片 清顺治。敞口,弧腹,圈足,足墙修整精细,足脊呈“泥鳅背”状现象。盘内心左侧绘一湖石,右侧绘一树叶,叶上草书“风弄一枝花影”,字体潇洒流畅,一气呵成。白胎,胎体洁白坚硬,釉色白中泛青,口沿施一周酱釉。青花颜色青中泛灰。底部用青花书“芝兰斋制”4字篆书款。高4.7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9.3厘米(图四,2、3)。
  青花垂钓纹盘清康熙。盘心绘山水人物,两只小船在水中游荡,树下坐一老者垂钓,犹如一幅山水画。浅圈足,足底规整施满釉,双蓝圈有花押款。高2.7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9.3厘米(图四,4)。
  青花云鹤纹碗残片清康熙。碗心绘云鹤杂宝,口沿用云纹作边饰,外壁以云鹤为主题纹饰。青花呈色青翠艳丽,釉面以白为主,胎质细腻。底足较深,切削整齐。高8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9.3厘米(图四,5、6)。
  青花梵纹碗残片雍正。器型规整,碗心绘画一梵纹,外腹绘多圈小梵纹。胎质细腻,釉色白中泛青,光洁。圈足,碗底双蓝圈内落花押款。高7.8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7.8厘米(图四,7、8)。
  
  三、结语
  
  保定直隶总督署西路出土的瓷片主要以定瓷为主,经与定窑遗址出土的同类瓷片对比,发现除了有定窑中心窑场涧磁村烧造的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瓷片与定窑燕川村遗址出土的瓷片相一致。燕川村遗址位于定窑遗址的最西部,规模虽比涧磁村遗址略小,但烧造品种非常丰富。长期以来,在定窑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中,人们往往偏重于规模大的涧磁村窑场,而规模略小的燕川窑场的产品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近年曾多次对燕川遗址进行考察,采集到很多珍贵的瓷片标本。这次直隶总督署西路出土的定窑瓷片,不仅对研究总督署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定窑瓷器研究,特别是对燕川窑场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对定窑燕川窑场的研究还很粗浅,许多燕川窑场烧造的瓷器常常被误判成涧磁村窑场的产品。因此,对定窑燕川窑场进行调查和发掘,搞清其生产历史及产品特征,是今后定窑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总督署东路出土瓷片地点集中在东路的南端,也就是总督署整体布局的东南角,出土瓷片多为明清时期的日常生活用品。在直隶总督唐执玉《修建直隶总督署碑记》中,对总督署的建筑规模及主体建筑物有较详细的描述,其中提到“府厩斋厨”四字,其中“厨”显然是指厨房。1993年,在东路“寅宾馆”遗址西北约30米处曾发现一眼古井,笔者推断这里应是总督署内一般职员的生活区。根据风水学中“东厨司命”,距此不远出土大量瓷片和房基,应该是总督署前身以及总督署初建时期的厨房所在地。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