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蔚县一中唐墓发掘简报

作者:蔚县博物馆




  【关键词】蔚县;唐代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自2003年以来,在蔚县一中及其周边的基建中陆续发现了十几座唐墓,为研究北方地区唐代墓葬的结构形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所出随葬品,特别是出土的两合墓志对研究蔚县唐代历史及古地名具有一定价值。
  
  蔚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蔚县一中)位于蔚县城前进路东头,西北距蔚县古城约2公里。自2003年以来,在蔚县一中及其周边的基建中陆续发现了十几座唐墓。蔚县博物馆对出土文物进行追查,并对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图一)。现将较为重要的几座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M2
  
  2004年4月30日,在蔚县一中西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挖自来水沟时发现一座墓葬,编号M2 。该墓位于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墙外约1米,即现在的康居大街中,其南距前进路约47米。
  墓葬为圆形单室砖墓,开口于耕土层下,墓向正南,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所用砖为灰色长方形单面绳纹砖,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图二)。
  
  墓道从残存情况看,为斜坡式,长1.5米,前宽0.87米,后宽1.65米。
  墓门、甬道顶部均已毁,残留封门砖内外两道,外封门砖残存三层,上下两层斜竖立,中间一层侧立,高0.90米;内封门砖残存两层,人字形侧立,高约0.35米。墓门两侧为隔墙,西隔墙残高1.78米,东隔墙残高1.18米,砌法为内侧从下到上三丁一竖面砖组合砌筑法,外侧为由磨角侧竖立砖砌成的倚柱。甬道宽0.88米,长0.42米,两壁由横砖南北向错缝垒砌,残高0.96米,没有铺地砖。
  墓室平面为圆形,直径约3米,墓底距地表1.86米。墓顶早年坍塌,墓壁破坏严重,残高1.10~1.40米。墓壁有四根砖砌仿木倚柱,柱之上为一斗三升斗拱,斗拱以上为平砖叠涩砌筑,逐层内收,推测墓顶为穹隆顶。墓室北壁已毁,东壁及西壁上分别残存有砖砌的一桌,一直棂窗。墓室南部为一长方形地面,长0.50米,宽与甬道相同,无铺地砖。棺床为“凹”字形,南北长2.10米,高0.32米。棺床东、西、北三壁砖砌门,上铺砖一周,其它地方无铺砖。床上散放着残碎绿釉陶片及人骨,西侧有一女性头骨,东侧有一男性头骨,其年龄均在40岁左右。在棺床上还发现几枚锈蚀严重的铁棺钉,据此推测葬具应为木棺。出土的绿釉陶片经修复为凤首壶、塔形罐各一件。
  绿釉凤首壶1件。M2∶1,由颈、瓶、座组成,分别制坯,烧制后粘接在一起。口部捏成三瓣状,圆唇,其中一流较窄,另两流稍宽,与窄流相对处有一圆孔。细颈较长,上细下粗,中部饰弦纹5道,底口方唇外撇,唇中间饰宽弦纹一道。瓶上腹圆鼓,下腹斜直,上腹部有一贯耳,此耳孔与口部圆孔上下相对,小平底。器座中空,呈喇叭状,上部较细,口部为饼形盖,盖沿有宽弦纹一道,盖沿下有凸棱一道,再下有带宽弦纹的凸棱两道,下腹部有弦纹两组,每组两道,底沿外撇,沿上也有宽弦纹一道。通体施绿釉,由于多年氧化,泛银白色。该器通高76厘米,颈高29.6厘米,座高20.8厘米,瓶高25.6厘米,最大腹径24厘米(图三,1;封二,1)。
  
  绿釉塔形罐1件。M2∶2, 由盖、颈、罐、莲花盘、器座等组成,莲花座与罐烧制后粘接在一起,其它几部分可以分开。盖的顶部桃形,中部较细,下部圆筒状,四周有4个二连孔,平折沿较宽,圆唇,子口,子口沿有拱形缺口4个。颈为亚腰形,侈口,平折沿,方圆唇,底沿外撇。罐敛口尖圆唇,上腹鼓圆,下腹斜直,平底,上腹有宝相花5朵。莲花盘内一周镶嵌有莲花瓣20个。器座由筒形器和覆钵器两部分组成。筒形器,中空,平沿,斜方唇,底沿外撇,其上部有4个二连孔,下部有3道圆凸棱;覆钵器,敛口,宽平沿,底沿外撇,周壁有宝相花及二连孔4组。该器通体施绿釉。通高126厘米,盖高22.5厘米,颈高12.5厘米,罐高40.8厘米,最大腹径37.5厘米,器座高48.8厘米(图三,2;封二,2)。
  
  二、M9
  
  2004年6月23日,在蔚县一中西侧发现唐墓两座,编号M8、M9。两墓皆开口于耕土层下,结构相近,其中M8破坏严重,M9保存较好。
  M9位于蔚县一中的西南角。为圆形单室砖墓,墓向181度。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墓室四部分组成。墓砖均为灰色单面沟纹砖,砖长32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图四)。
  
  墓道台阶式,由五级台阶组成,长2.44米,宽0.94~1.75米,深2.46米。
  墓门、甬道上部均已毁。甬道长0.80米,宽0.90米,残高1.29米。封门砖内外两道,人字形叠砌,外封门砖位于墓门外,残存七层;内封门砖位于墓门内,残存两层。墓门两侧有隔墙,隔墙砌法:底部错缝砌砖三层,其上残存一排竖立砖及一层平砖组合,共三组。甬道两壁砌法:底层平砖三层、侧立砖一层,其上平砖六层、侧立砖一层,再上平砖四层,然后叠涩内收,推测甬道应为券顶。
  墓室墓顶已毁。圆形,直径3.3米。墓壁残高4米,其砌法从下到上依次为三平一丁两层,七平一丁一层,平砖五层,再上开始平砖叠涩内收,推测墓顶为穹隆顶。墓壁砖砌一斗三升斗拱四朵,斗拱下为竖立砖砌的倚柱,倚柱下叠放两平砖外凸作柱础。各倚柱间砌门窗及家具浮雕。其中东南壁砌直棂窗,竖格6眼,宽50厘米,高36厘米。东壁砌灯及桌,灯架脚为弓背形,用一整砖浮雕而成,其上用一竖立砖作为灯架柱,柱上用一整砖刻三个支腿,支腿上各有一灯台,通高88厘米;桌子位于灯之北,由桌面和桌腿组成,桌腿间有撑档二根,上宽94厘米,下宽62厘米,高68厘米。北壁砌大门,正对甬道,以左右两立面砖为门扇,门扇之上横置面砖上雕锁,锁长22厘米,宽6厘米;门的顶部以横砖作门额,额上有三个方形门簪,已损;门两侧以双竖立砖作门框。门宽76厘米,高102厘米。西壁砌直棂窗和“拐杖”形器,直棂窗有竖格8眼,宽68厘米,高40厘米;拐杖形器位于直棂窗之南,高77厘米。以上斗拱、倚柱、门窗及家具浮雕均涂朱色(图五)。
  
  棺床南接甬道,比甬道地面高约20厘米,其南壁由四层平砖垒砌,表面涂朱色,南壁后铺一东、西、北三面以条砖为边的长方形砖面,砖面南北长148厘米,东西宽116厘米,东西两头有砖垒的门墩。棺床除长方形砖面及东、西各有几块砖外,其它地方未铺砖。西部有散乱人骨及绿釉陶片。陶片经修复为黄绿釉贴花陶罐2件、黄褐釉长颈瓶1件,均为细泥质红陶,胎质较硬。
  黄绿釉贴花陶罐2件,其中1件残缺严重。M9∶2,口残缺,鼓腹,平底,上腹部堆贴模制变形莲花三朵。通体施黄绿釉,下部釉脱落严重。残高32.7厘米,底径16.4厘米,腹径28厘米(图六,1)。
  黄褐釉长颈瓶1件。M9∶3,分颈、瓶、座三部分。颈残缺,口部呈三瓣流状,圆唇,其中一流较窄,另两流稍宽,和窄流相对位置有带孔耳。瓶溜肩,鼓腹,平底,肩部有一竖贯耳。器座中空,平折沿,尖圆唇,呈喇叭形,底沿外折。通体施黄褐釉。瓶高29厘米,口径11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13.8厘米;器座高15.4厘米,上口径12.2厘米,下口径17.2厘米(图六,2)。
  
  
  三、M3
  
  2004年4月20日,在蔚县一中西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主楼施工的基槽内发现三座墓葬,编号M3、M4、M6。三座墓均破坏殆尽,墓葬形制不明,仅出土了一些绿釉陶器及一合墓志。现将M3出土器物作一介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