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铜行灯”实为“铜鐎斗”》一文献疑

作者:吴小平 杨金东




  《文物春秋》2006年第1期刊登了吕波先生《“铜行灯”实为“铜鐎斗”》一文,文章就1969年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一件原定名为“行灯”的器物进行了考证,作者认为是鐎斗。笔者同意作者对器物并非行灯的判断,但对认为是鐎斗的看法存在不同意见。
  
  据吕文所示图片来看,该器为短直口,球腹,腹上施一圈宽沿,管口流,三蹄足,腹一侧施宽板曲柄,器形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鐎斗差别甚远。后者为直腹、平底,凹槽形流,龙首形柄,二者毫无相同之处,所以吕文将其视为鐎斗是错误的。
  太原东太堡曾出土一件铜鐎壶,扁圆腹,三熊状足,带盖,流为鸟首状,方銎曲柄,南于盖上刻有“鐎”字,可知此类器物为“鐎”,即“鐎壶”(图一)。定州静志寺地宫所出的与之基本相同,如直口,圆腹,三足,有流,一侧附柄,因此也应是鐎壶,它们之间细部存在的差异乃所处时间先后不同所致。
  太原东太堡所出鐎壶为西汉前期之物,此类造型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变化都不大,仅足和柄稍有变动,至六朝时期变化才明显,如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安徽马鞍山朱然墓所出鐎壶的三蹄足修长(图二、三)。隋唐时期铜鐎壶发现很少,西安梁家庄李静训墓、辽宁朝阳唐左才墓各出土一件(图四、五),它们的器形与定州所出十分相似,年代为隋一唐初,因此定州所出的年代也应在唐初。
  
  鐎壶目前所见均为球腹,流有三种:管口、鸟首和龟首,而鐎斗均为盆形腹,早期无流,晚期发展出凹槽流。形制不同,用途也会存在差异,孙机先生考证鐎壶为温酒器,而鐎斗的器形则不适宜温酒,笔者曾考证之为煮茶器具。
  由于吕文引用了马承源先生《中国青铜器》中关于鐎斗的介绍,故本文在此也稍微提及一下刁斗。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有一节专门介绍鐎斗和刁斗,鐎斗有三足,而刁斗无,且后者为炊器,它们并非同一器物。
  [责任编辑:成彩虹]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