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从避暑山庄博物馆藏青花瓷谈其时代特点

作者:李 晖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清代;青花瓷器;时代特点
  【摘要】本文以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的青花瓷器为例,分析介绍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青花瓷器在造型、釉色、装饰图案及绘画风格等方面的时代特点。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一座集避暑游晏、处理政务双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皇家园囿,它蕴含了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珍藏的很多艺术品都代表了有清一代的最高成就。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青花瓷器即是清代官窑瓷器的珍品,本文以馆藏的青花瓷器为例,浅谈一下清康、雍、乾三代青花瓷的特点,不妥之处敬请各方专家批评指正。
  
  一、浓翠凝重康熙瓷
  
  据相关材料记载,青花瓷器源起于唐代,成熟发展于元代,从明代起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到了清代,青花瓷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尤其是在清王朝步入“康乾盛世”时期,青花瓷的制作也进入了黄金时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喜爱青花瓷器,据清史档案记载,不少官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是经皇帝亲自审定的。
  康熙青花瓷器是继明代之后又一青花制作高潮。它在继承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以不同的浓淡色调渲染出多种层次,造型多样,图案花纹富有生活气息,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瓷器品种,工艺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正如《陶雅》云:“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有很多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青花八仙人物凤尾尊(封三,1)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凤尾尊的器形为侈口外撇呈喇叭状,颈长,长圆形鼓腹,下腹内收,近足处又外撇,底足为青料树叶款。其线条柔和匀称,胎体坚致,釉色硬亮,青花浓翠,蓝分五色。通体饰锦地开光八仙人物图案,远处云雾缭绕,近处八仙人物手执宝器,栩栩如生。该尊的整个图案似一幅水墨画,充分体现出康熙青花的特点,即运用“分水皴”的方法,使同一种青料产生浓淡不同的效果,有意识地渲染出深浅层次变化各异的色调,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在装饰效果上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再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的艺术效果。正如《饮流斋说瓷》所称道:“康熙画笔为清之冠,……人物无一不精……皆神采欲飞,栩栩欲活……真神品也。”
  在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青花瓷器中,康熙青花的造型种类繁多,大小器都有,大者敦重古拙,小者细致灵巧。其装饰手法在风格与造型上也是完全谐调的,它的瓷绘豪迈、刚劲,并与硬挺、爽利的造型统一在一个基调中,图案花纹也比较正统化,主要是龙、凤、缠枝莲、云鹤吉祥、寿字、山水、花卉等。在艺术表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整个装饰也更接近绘画的章法构图,如康熙青花夔龙丰,又称高足盘(图一)。此盘内素白无纹,图案主要在盘外侧和高圈足上,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条巨龙跃出海面,击浪奋进,气势磅礴。其画工精致活泼,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笔触工细,画意新颖,独具匠心,可谓康熙青花的又一代表作。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以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引导大清帝国摆脱了明清之际的混乱与动荡,走向和平与安定,为持续时间长达130余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康熙三年,由于实行工匠制度的改革,使广大手工业匠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摆脱了匠籍的束缚及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陶瓷生产的发展。自康熙十九年起,清廷陆续指派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及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又在宫廷内设立了造办处,更精致的瓷器在宫廷内就有了专门的制作程序,如画工、设小窑烧制等,使此时的瓷器生产达到了高峰,而青花瓷器在创新与繁荣上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高峰。由上述两件康熙青花瓷器可以看出,此时期制瓷工匠提炼和使用青料的技艺日益娴熟,青料主要使用浙江料和云南出产的“珠明料”,色料提炼精纯,色调青翠欲滴,色泽浓艳,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翠毛蓝”或“宝石蓝”之称,而其创新器型也开创了有清一代瓷器造型的先河,从而形成了富有鲜明个性的时代特色。
  
  二、淡雅隽秀雍正瓷
  
  雍正皇帝在位13年,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康雍乾盛世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励精图治,推行新政,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期间的制瓷成就也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其品种之多,制作工艺之精,都是前朝各代所无法比拟的。虽然雍正在位期间从没有来过承德避暑山庄,但馆藏的雍正青花在其数量及工艺上也是不可小觑的。
  
  青花带盖梅瓶(封三,2)就是雍正时期的典型之作。此瓶颈部短小,肩丰圆润,下腹内收,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亮匀净,非常细润,胎体轻薄,整件器物通体流畅自如,线条柔和秀美,制作精湛。瓶体饰折枝梅花纹图案,瓷胎洁白,花纹清新淡雅,蓝白相映成趣。雍正青花的造型很多,除仿明永乐、宣德朝的器型外,还有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但无论何种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造型规整,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
  雍正青花在整个青花瓷的历史上虽不像康熙青花那么重要,但由于当时青花瓷已成为宫廷及民间各阶层日常陈设及使用的器皿,因此产量很大,不仅生产一些实用器皿,一些装饰品也大量生产,如馆藏青花宝月瓶(图二)就是颇有代表性的宫廷陈设品。此瓶为直口,细颈,绶带耳,扁圆腹,瓶身饰藤枝葫芦、蝙蝠、团寿字等纹饰,形成典型的多子福寿吉祥图案。此类吉祥图案就是在雍正时期开始流行的。比较来看,雍正青花的装饰图案和康熙青花也有很大的不同,康熙青花多见的人物故事图在雍正时已很少见到,绘画技法则多采用淡描、双勾勒线后加以重染,布局疏朗清新,线条纤细柔和,极具工笔画的艺术效果。其纹饰的总体风格是清秀雅致,除传统的缠枝花卉、云龙、龙凤纹外,以幽雅娴静见胜的折枝花、团花、竹石、花蝶、石榴、三果、花鸟为多,也有常见的皮球花、八桃、蝠寿等纹饰。由上述两件雍正朝有代表性的器物来看,雍正青花的时代特点是构图疏朗,简洁明快,色调淡雅清秀,发色幽静而匀润,花卉则细腻纤巧。
  
  三、华丽多姿乾隆瓷
  
  乾隆在位60年,几乎每年都要来避暑山庄,因此这一时期山庄内的宫廷日用品及陈设品更是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此时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瓷器生产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馆藏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棱瓶(封三,3)即是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中的珍品。此瓶瓶体为六棱形,它不同于一般圆形瓶的制作,是由数块片状胎体贴接而成,需要极高的制坯工艺和烧制技术,其造型周正,釉质肥厚润泽,青花色泽青翠。纹饰以肩为界,上部绘折枝花卉纹,腹部主纹绘折枝佛手、石榴、寿桃等,寓有“福禄寿”三多之意,间隔纹饰有回字纹、万字纹和如意纹等,制作工艺精湛,色泽鲜艳,画工细腻,图案雍容华贵。
  乾隆时期青花瓷制作的突出特点是器物造型的丰富多样,大到雄伟壮观的落地大瓶,小到灵巧秀美的文房用具和一些仿生瓷等,均制作精细,堪称一流。避暑山庄博物馆珍藏了很多这时期的瓷器,如青花白地双鱼瓶(封三,4),瓶口微向外撇,颈较长,圆雕鱼耳,圆腹,圈足,下款“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瓶身绘制缠枝花卉,用“吉”字、磬(庆)和耳部的鱼共同构成吉祥图案,寓“吉庆有余”之意。此瓶造型别致,呈色鲜艳稳定而明快,图案繁缛,是典型的乾隆朝器物。由此瓶可以看出,乾隆青花的绘画内容繁杂,题材广泛,但意境通俗,除传统纹饰中的缠枝、折枝花卉图案外,还特别流行寓意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多子多幅的图案。其纹饰布局严谨琐碎,讲究对称规矩,成为程式化的范本,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纹饰,有的多达数10层,富丽繁密,细致精巧。
  乾隆初期的青花和雍正青花很难截然区别,中期以后比雍正青花更偏于清亮而没有晕散感。它的胎质细白,硬度不如康熙,成型线条也不如雍正柔和,釉面匀净润泽,多青白釉,色泽以浓艳稳定而明快的青色为主。青花原料仍采用上等浙料,呈色稳定鲜亮,并擅仿永乐、宣德青花料“苏麻离青”的艺术效果。除传统的白地青花以外,此时的青花还盛行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等品种。因青花瓷是乾隆时期瓷器生产的主流,它在继承康熙、雍正青花特点的基础上,又不断发展、提高、创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景德镇瓷窑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件以上,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综上所述,从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青花瓷可以看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青花瓷器的烧制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从胎质、色调、造型、纹饰来看,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为清代康乾盛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