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北宋钱币书法艺术与赵佶瘦金体钱文刍议

作者:王振华




  【关键词】北宋;钱币书法;赵佶;瘦金体
  【摘要】北宋钱币的品种版别繁多,钱文书法艺术空前发展,其原因首先是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其做了历史铺垫,其次是北宋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其钱文书法艺术的辉煌,出现了御书钱,同时还开创了以各种不同书体做钱文的先河,其中尤以赵佶御书瘦金体“崇宁通宝”等大字版别最具特色,独树一帜。
  
  货币伴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出现,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也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就我国文化范畴的汉字书法而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最初甲骨文的简单记事发展到具有观赏价值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而作为物物交易媒介物的古钱币,则是我国书法演变的实物见证。当我们细细品味这部铸金史书,那于方寸之地书写的钱文时,从中可以领略我国书法艺术的源流以及古人在以文字服从于货币的实用需要中所追寻的美学观和艺术格局。
  纵观我国历代钱币书法,最值得称道的是北宋。这一时期年号钱开始盛行,铸币数量巨大,品种版别繁多,书体不仅限于篆、隶,而且还有行、草、楷书,不少钱文为名家所书,更有的是出自皇帝的御笔。因此,北宋的货币文字空前活跃,堪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展示,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一、北宋钱币书法艺术高度发展的原因
  
  北宋钱币书法艺术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寻根探源,广而化之地看,我们不妨将目光追溯至唐代。
  首先,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宋代钱文走向书法艺术的高峰做了历史铺垫。
  1、唐代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名称的钱文结构,如秦之“半两”,汉之“五铢”,且钱文皆用篆体书写。唐初,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始废隋五铢,开铸新钱,更名为“开元通宝”。“开元”二字乃开新朝之元,“通宝”意为通行之宝货,如《通典·食货》所言“钱者通宝”也。“开元通宝”之钱文命给事中兼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其书写的隶书钱文布局严整,笔力外柔而内刚,质朴端庄,开一代崭新的书风,后人称之谓八分书(图一)。是为钱文用隶书之开端,亦是史书对钱文书写者姓名的第一次记载。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铸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名为通宝、元宝、重宝和泉宝等。这种吉语加宝文结构的“开元通宝”在重量、尺寸、形制、成色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币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初唐已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年号钱。有唐一代乃至五代十国虽然是以“开元通宝”为主要货币,但间或亦出现过于“通宝”、“元宝”等宝文之前冠以皇帝年号的钱币。如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铸行一种以一当开元钱十的“乾封泉宝”大钱,该钱虽行用一年即废,但它毕竟是首枚正式的年号钱。此后,还有肃宗于乾元年间铸的“乾元重宝”大钱,代宗于大历年间铸的“大历通宝”等,至于五代十国期间所铸的年号钱,更是屡见不鲜。唐代年号钱的相继出现,为北宋年号钱的盛行打下了牢固根基。
  3、唐朝是我国书法家辈出的时代,书写“开元通宝”隶书钱文的欧阳询即是唐初的四大著名书法家之一,世人称其字为“于平稳之中见险劲”。后有被称之为“颠张狂素”的草书大师张旭与怀素,更有被誉为“颜筋柳骨”,创一代楷书风范的书法大家颜真卿、柳公权,还有专攻篆书,曾以“斯翁之后,直至小生”自诩的小篆名家李冰阳等。这些书法名家之佳品给北宋多种钱文的书写以新的启迪与借鉴。
  其二,北宋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钱文书法艺术的辉煌。
  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年)铸行了北宋的第一种钱币——“宋元通宝”,然非年号钱。太宗即位,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始铸“太平通宝”,是为北宋年号钱之始,其后又于淳化、至道年间改铸“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两种年号钱。随之,北宋历代皇帝皆以年号铸钱,几乎每改一次年号即铸一次新钱,遂成定制,由是年号钱开始盛行。北宋历经九帝,改元35次,共铸行了27种年号钱,3种国号钱,仅仁宗一朝改元即达9次之多,徽宗在位25年间改元6次,其铸币品类版别极为繁多复杂,凡此种种,皆为钱文书写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又加之北宋自太宗以来极力推崇“文治”,大兴士文翰墨之风,这种风尚被其子孙奉为“祖宗成规”而世代传承。尤为重要的是,北宋的历代皇帝不仅是钱文书法艺术的极力倡导者,而且有的还是钱文书法的亲笔挥写者。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因之亦为士大夫、文人风靡而景从。此外,北宋尚意多变的书体,在雅俗间广泛通用,无论陶瓷、绘画以及工艺品制造等,用不同书体装饰,能呈现别开生面、各有千秋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在钱文书法上亦充分地反映出来。
  综上可知,北宋重文的时代氛围为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活动空间,而书法艺术的繁荣又为宋代的钱币添彩增辉。
  
  二、北宋钱文书法艺术赏析
  
  北宋初年,太宗赵炅性好书法,受当时名家王著指点,习练多年,渐入佳境,人称其字“真造八法,草入三味,行书无对,飞白入神”。从其御书楷、行、草三体钱文的“淳化元宝”,可以看出太宗书法的质朴洒脱、笔力生动之风格(图二)。该钱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御书钱”,同时也开创了以草、行书体做钱文的先河。
  北宋继承了南唐开创的“对钱”,并将其发扬光大。自北宋中期的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至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对钱”盛行了近160年之久。所谓“对钱”即“对子钱”,其一枚多为篆书钱文,与另一枚同径、同重、同形、同字的草、行、真、隶异体钱文均可配成一对,其钱文书法多变,刚柔相济,欹正相间,珠联璧合,形成若干精细版别,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元丰通宝”与“元通宝”行、篆折二“对钱”,观其笔势豪放雄健,流畅劲美,相传书法出自苏东坡与司马光之手,唯苦乏佐证,然与所传墨迹互为印证,如出一辙,恐非虚言。此钱文使人得以一览北宋文人学士以及士大夫的书法风采(图三)。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所铸之“皇宋通宝”国号钱,是一种特殊篆字版别,钱文称“九叠篆”(图四)。按九叠篆文多用于官方印玺、腰牌和交钞之上,而用于钱文之上者极为罕见。其笔画折叠堆砌,均匀对称,“九叠者”盖形容其笔画折叠之多也。该钱精美绝伦,名贵异常,可谓中国传统“对称”审美观念在钱体上的突出体现。
  三、赵佶与瘦金体“崇宁通宝”等大字版别
  在北宋钱币中,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书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的大字版别,其字形瘦硬,潇洒自如,看上去铁划银钩,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赵佶为神宗第十一子,哲宗之异母弟,生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在位25年(1100~1125年)。众所周知,北宋政权是在钦宗赵恒手中丧业,然国运之衰败则始于其父徽宗赵佶之手。赵佶与前代的亡国之君不同,如果说桀、纣亡于荒淫残暴,桓、灵亡于贪婪庸碌,刘禅、晋惠亡于痴愚呆憨,那么徽宗则是继南唐李煜之后又一个才子亡国的典型。诚如宋代蔡在《铁围山丛谈》中所言,赵佶登基前所事者“独笔砚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其所结交者也都是“喜作文词,妙图画”的王公大臣、文人墨客。他深通百艺,尤其在书画方面显露出卓越的天赋,由于嗜好不凡,登基后自然有条件发展于斯道。他设置书画院,大兴书学画学,并将御府所藏书画、金石器物编纂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博古图》。他毕生勤于书画,且精于鉴别,尤其是在书法上独创的瘦金体钱文,其艺术悟性之高,风格之迥异,在钱币书法中是罕见的。如“崇宁通宝”折十二大钱(图五),其大字版别不同于一般,赵佶书此钱文时年仅22岁,少年天子,风华正茂,笔势劲逸,意度天成,被世人誉为“宋代第一泉”,与王莽布币中的悬针篆书被后人并称为古泉书法艺术中的“二圣”。另一版别的“大观通宝”(图六)亦非寻常,乃细字、广穿的瘦金书体,形制精美,书法不逊于前者。总之,二品气度非凡,形成一种在纸上无法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