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王原祁和他的《南山图》轴

作者:樊海军




  【关键词】王原祁;《南山图》;构图;用墨
  【摘要】王原祁为清前期著名画家,清初“四王”之一,他遵循摹古之路,宗法元代黄公望,浅绛山水尤为独绝。本文以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王原祁《南山图》轴为据,分析了他的构图方法、用墨特色及绘画风格。
  
  
  《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精品集》收录有一幅清代王原祁的《南山图》轴(图一)[1],为立轴、纸本设色的浅绛山水,通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右上角题:“癸未嘉平为南老年道兄五秩初度,余作南山图奉祝,偶为公事所阻,今岁往来直庐,时作时辍,日来以残腊公余亟成之,恰值生申令辰,犹可以南补祝也。时康熙甲申腊月望后,娄东王原祁。”题识右上钤盖双龙纹椭圆迎首章“御书画图留与人看”,后钤盖白文方印“王原祁印”和朱文方印“麓台”。画面左下角钤盖“西庐后人”朱文印,右下角有一方朱文鉴赏章。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他的山水画得王时敏和王亲授,遵循摹古之路,宗法元代黄公望,浅绛山水尤为独绝。他所作之画“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2],与王时敏、王、王、恽寿平、吴历合称“四王吴恽”。
  癸未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原祁时年61岁,正值其画风由中期向晚期的过渡期,作画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苍浑沉着,笔笔老辣,自称“笔端金刚杵”。这个时期王原祁创作了大量精品,其中康熙丙子年(1696年)所作的《仿高克恭云山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作的《仿黄公望山水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山中早春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南山图》采用了传统式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全景式构图法结合散点透视,给观者一种可行、可游、可居,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中部山体之间大面积留白,以计白当黑的中国画技巧表现云雾,与右下角的湖水相呼应,使人感觉画面虽饱满却不沉闷。画面最底端画一组小山丘,两株松柏相互扶携。山丘之后豁然开朗,一间茅屋,几株古树,半湾湖水,给人以恬静安宁之感。画的中部山峦起伏,树木苍苍,山石树木环绕着几许人家。山坳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上草木茂密,郁郁葱葱。画家运用三远法把山的层峦叠嶂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用墨方面,王原祁喜欢用干笔积墨,先以淡墨分轮廓,画出山石树木的大概,稍在山石上加一些皴擦。用淡赭加藤黄来渲染山石,熨干后再用墨笔皴擦点染,再熨干。这样反复皴擦和干笔积墨,使画面显得非常厚重。用色上,他继承了黄公望浅绛山水的画法,把笔墨与色彩融为一体,以求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效果。
  
  王原祁的画最为可取的应该是他的“笔端金刚杵”,其实也就是“图绘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就《南山图》来看,“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都做到了中规中矩,甚至有的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见其绘画功力相当深厚,笔墨技法的运用相当娴熟。但是由于他完全师法古人,过分讲究笔墨技巧,在经营位置上完全程式化,结构布局没有新意,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也就无法做到“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却是“六法”中最重要的,是一幅画的灵魂,是作画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用《南山图》与《山中早春图》作比较就可以看出,他的山水画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为定式,都是从画的底端中部开始布局,向上做反S状构图(图二、三)。
  总体来说,《南山图》是画家运用娴熟的笔墨功底和程式化的构图法而营造出来的山水,并非师法自然,所以缺少自然山水的生动和灵性。古人作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王原祁师法古人却没有学到真谛。由于“四王”在清前期就奠定了其画坛领袖的地位,门徒众多,而且大都地位显赫,以致后学者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这大概就是清代近300年间山水画没有大发展的原因之一吧。
  
  [1]《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精品集》,文物出版社,1999年。
  [2] 清·张庚《国朝画徵录》,清同治八年(1869年)三元堂刻本。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