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承德市双峰寺水库淹没区文物调查

作者:承德市文物局 承德县文物保管所




  【关键词】承德市;水库淹没区;古遗址;文物调查
  【摘要】2005年8月,为配合承德市双峰寺水库建设,文物工作者对水库淹没区进行了文物调查,共发现古遗址8处,年代自新石器时代至金元时期,说明这一区域内的古代文化遗存是较为丰富的。
  
  2005年8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承德市、县文物部门对位于河北省承德县双峰寺镇的大(Ⅱ)型水库淹没区进行了文物调查。现将情况简报于后。
  
  一、地理形势
  
  双峰寺镇位于武烈河上游。武烈河发源于隆化县境内海拔1750米的茅荆坝,流经隆化、承德两县及承德市区,全长约80公里,在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镇注入滦河。由于武烈河与承德市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湖区的主要水源,故被称为承德的母亲河。武烈河从隆化县七家镇进入承德县境,经高寺台镇,由北向南贯穿双峰寺镇全境。河西岸地势陡峭,坡地较少,只有两个行政村,靠近山崖有承德至内蒙古赤峰市的铁路通过。河东岸山势连绵,坡度较缓,村落稠密,承(德)赤(峰)公路紧傍山根,公路与河流间是大片的耕地。水库坝址位于双峰寺镇小庙子村,库区占地约20平方公里,涉及9个行政村,文物遗存主要分布在公路东侧及村庄附近的山沟台地上。
  
  
  二、主要收获
  
  调查人员克服了天气炎热、青纱帐里难以采集标本、蚊虫叮咬等诸多困难,经过艰苦努力,共发现了古遗址8处,基本搞清了水库淹没区内的文物遗存(图一)。现分述如下。
  1、马鞍梁遗址
  位于新房子行政村小庙子自然村东300米处(坝址上),西距武烈河约800米。遗址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主要遗物有打制石核、刮削器及陶片等。石器的石料为黑色燧石和白褐色石英岩,陶片为粗砂褐陶,素面,器型为罐、豆等。该遗址的年代约为商周至战国。
  2、下南山北梁遗址
  位于下南山行政村二道窝铺自然村北50米的黄土台地上,西南距武烈河约1400米,距村前季节河(武烈河支流)100米。遗址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主要遗物有泥质灰陶片、泥质红陶片等,均为素面,主要器型为罐、盆等。年代为战国。
  3、东荒村北梁遗址
  位于东荒村北200米的黄土台地上,西南距武烈河约1000米。遗址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主要遗物为陶片、布纹瓦片、瓷片等。陶片多为素面,少量有篦纹,泥质,器型为罐、盆、钵等。瓷片多为青花,器型为碗、盘。该遗址的年代为金元时期。
  4、东沟阳坡遗址
  位于李营村东北约200米的黄土台地上,西南距武烈河约1000米。遗址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主要遗物有陶片、石器。陶片多为泥质,素面,少量夹砂,饰绳纹,有典型的“夹蚌红陶”片,器型为罐、釜、盆等。石器有铲、砍砸器和少量细石器。该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
  5、李营村北梁遗址
  位于李营村北约200米的黄土台地上,南距武烈河约1000米。遗址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主要遗物为陶片,多为泥质灰陶,素面,少量夹细砂褐陶,素面;主要器型为罐、釜、盆等。该遗址的年代为战国。
  6、李营村西梁遗址
  位于李营村与东黄土坎村之间,距武烈河约1000米的黄土台地上,东南距李营村400米。遗址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00米),主要遗物为陶片和石器。陶片多为泥质灰陶,素面,少量夹砂灰褐陶,饰绳纹;可辨器型为罐、盆、釜等。石器主要是细石器,多为刮削器,系就地取材使用黑褐色燧石打制的。该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
  
  以上6处遗址均在武烈河东岸。
  7、四道沟梁遗址(图二)
  位于新房子村北约200米的山梁上,东距武烈河约500米。该遗址上世纪90年代曾遭人盗掘,但没挖出有价值的文物。现场采集标本主要是陶片和瓷片,有少量布纹瓦。陶片均为泥质灰陶,素面,器型为罐、盆等。瓷片器型主要是碗、盘等。该遗址的年代为金元时期。
  8、大梁头遗址
  位于新房子与上窝铺两村之间的山梁上,但其地属上窝铺村。该遗址为一凸起的山梁,中间被铁路穿过。遗址东距武烈河约800米,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00米),地处高阜,视野开阔,是水库坝址以上的第一处遗址,保存较好。主要遗物均为陶片,素面,泥质,少量夹砂,器型为罐、盆等(图三)。遗址年代为战国。
  
  
  三、几点归纳
  
  1、在发现的8处遗址中,战国以前的有6处,占总数的75%;金元时期的2处,占25%,说明这一区域内的古代文化遗存较为古老。结合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规模文物普查,可以认定这一区域内的文化遗存较为丰富。
  2、8处遗址均位于较高的二级台地上,除了马鞍梁遗址和四道沟梁遗址两处外,均有较大面积,且保存较好,但由于青纱帐太过浓密,遗物采集不太多,这也正好说明了遗址大多没受到破坏。
  3、在以上遗址中,无论从地理位置、文化内涵还是保存现状看,都应将上窝铺村大梁头遗址推为第一。首先,它位于武烈河附近,距坝址最近;其次,遗址面积广大,且地处高阜;第三,保存较好,文化遗存丰富。所以,下一步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应将该遗址作为首选地点。
  4、从水库上缘的东荒村高台地俯瞰,整个库区呈漏斗形,坝址所在地正好是漏斗的底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对这一地区进行过文物普查,从采集的标本看,这一地区的文物遗存比较丰富,且时间跨度长,既有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也有大量辽金以后的文化遗存,因此是值得考古工作者予以高度注意的地区。关于其文化内涵,还有待于将来的正式考古发掘。
  参加调查的人员有刘朴、刘立生、张卫东、纪琳莉、宋春闽。
  执笔:刘朴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