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

作者:田淑华 赵晓光 王月华




  【关键词】承德地区;汉代长城;烽燧;调查
  【摘要】承德自古是中原汉族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交往的区域,为历代军事要塞,古长城遗迹丰富。本文报告了汉长城与烽燧在承德境内的分布、走向以及建筑特征,并做了一些初步考证。
  
  承德位于河北北部燕山腹地,其南为山地,北面是内蒙古高原南缘兼跨坝上坝下地带。这里自古就是中原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往来交汇区域,亦是我国北方历代修筑长城较为集中的地区。目前可知在承德境内有燕北长城及秦、汉、金、明各代长城,这些长城遗迹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郑绍宗先生曾率领河北省和承德市考古专业人员对承德境内战国及秦汉时期古长城进行过专题考察[1];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逸友先生对河北与内蒙古两省交界线上的长城遗迹做过专门调查与考述[2],为长城的全面踏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承德市在历次文物普查中都把长城调查作为重点,从而对承德境内的长城走向及现状有了较清楚的了解。1996~1997年,为配合《河北省长城志》的编修,又对长城重点地段进行了复查,其中着重复查了秦汉长城,特别是对汉代长城与烽燧的分布情况和建筑特征有了基本的认识。
  汉长城在承德境内主要分布于丰宁、滦平、隆化、承德四县,以相当于县、都尉治所形成的城址为中心,辅以亭、障设施,与沿河川修筑的多路烽燧相联缀,仅少数地段筑有长城墙体,长城墙体与多路烽燧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图一)。现将实地考察情况以县为单元,自西向东按河川分段报告如下。
  
  
  一、长城走向与烽燧分布
  
  (一)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内:
  仅有一段墙体,位于丰宁、滦平两县交界的山梁上,长度约为12.5公里,西起滦平县安纯沟门乡,向东经丰宁小老虎沟南梁顶、西南沟、正沟脑、三岔口村东沟梁顶,至南老虎沟和气海沟之间南北走向的山梁上(具体走向在滦平县段细述),山梁尽头有烽燧一座,并以烽燧代替墙体分南北两路,南通滦平县兴洲乡,北通凤山镇、隆化、承德县方向。经丰宁县文物保管所实地调查,这段长城为块石筑成,墙基宽3.5~1.8米不等,墙体存高0.8~0.9米,两侧山坡均有散落块石,地表多见绳纹、弦纹灰陶片和鱼骨盆、三棱铁链铜镞、有铁镢残片等汉代遗物。除这段墙体外,汉代列燧基本上是由坝上高原区到坝下的过渡地带(接坝丘陵地区)分数路向南延伸,烽燧大都沿河川分布。主要路线有三条:西为潮河流域(亦名鲍丘水、大榆河、潮里河),东为牛河流域(亦名大要水、锡拉塔拉河、兴洲河),三为丰宁县烽燧的北部边缘处沿东西向跨越山岭,与两条河川互为联系而构筑的北线烽燧。
  1、西路潮河流域从三岔口黄旗镇瓦窑沟门烽燧始,南接瓦窑沟南梁烽燧、东西敖包烽燧、疙疸山烽燧、潮头山双烽燧、千佛寺西北梁烽燧,向南有大段未见烽燧遗迹,至土城镇毫村沟门有南梁烽燧,再折东南过潮河,到柳条沟门烽燧及土城子东山的敖包梁双烽燧。敖包梁双烽燧至大阁镇北的六道沟口近9公里间有缺环。大阁镇北白塔村见八郎坟烽燧。再沿潮河向东南方向出现约10公里的空白,至四道河南沟门再度出现,南接七道河发电站后梁烽燧,向东约5公里至苏武庙墩台梁烽燧。由此向南尚待查。从榆树沟的黄花背烽燧起,往东南经苇子沟、李泉窝铺烽燧,在毫村沟门与南梁烽燧会合;西北方向待查。另外在小坝子至土城镇之间发现有7个相互不甚连贯的烽燧。
  2、东路牛河流域牛河位于丰宁县东部,其东、北方向均邻隆化县境,南邻滦平县境。牛河由百尺沟川、西北川、正北川汇集而来。烽燧由西北川、正北川至凤山镇会合,从牛河川向东南至波罗诺乡后直入滦平县境。正北川的北头营乡大坝沟门村西北约250米处有一烽燧,向北入隆化县郭家屯,南与松树岭村墩台山烽燧相对,再向南有二道营下朝梁子烽燧。从墩台山烽燧向南直至凤山镇之间未见烽燧。凤山镇南去1公里有陶来营烽燧, 2公里为小火汰沟烽燧,均建在牛河东岸马鞍山的制高点上。再折向西南2.5公里处牛河西的岸口村南侧有墩台梁烽燧,向东过牛河1.5公里有后窑梁头烽燧,沿牛河向东南约4公里有坝营北山烽燧。由此西去0.5公里即为坝营村烽燧。顺河而下至波罗诺乡约10公里未见烽燧遗迹。现场分析有两种可能:一因年代久远,烽燧被破坏殆尽;二是自坝营烽燧始转为南向,越过群山而后与丰宁、滦平两县交界的汉长城相衔接。牛河上源西北川的烽燧从丰宁、隆化两县交界处的化吉营乡柳条沟与隆化县南兆营交界的梁头烽燧起,直至凤山镇与正北川汇合。其具体走向是,自柳条沟北梁头烽燧向南为柳条沟后梁烽燧(伪满时修围子将烽燧块石运走),南接化吉营村西侧敖包梁烽燧,转东南接大东沟烽燧,南至喇叭山上两处烽燧(相距2公里),再南为选将营村东侧烽燧。由此至凤山镇未做调查。
  3、北线烽燧可分南路、东路。南路西端为黄旗镇老虎沟门村牛圈台烽燧,南接牛圈沟南梁烽燧,北转与窟窿山后梁烽燧相望,再转东北的下宅户沟和上宅户沟烽燧,及宅户沟东北侧的墩台梁主峰的烽燧。墩台梁是宅户沟和潮河川主河道的分水岭,下梁再向东北即为下窝铺西南的小王子坟烽燧。墩台梁烽燧和大王子坟烽燧之间有一条长约2.5公里的古道。大王子坟烽燧向东南与闯王沟西梁烽燧相对。沿潮河川向东南延伸,经杜富沟敖包地烽燧、二道桥子村的头道桥子烽燧,向南过邓栅子烽燧,至东营子障城及烽燧。此处为三岔路口,东路自瓦窑沟烽燧到东砬根烽燧,向东属高山峻岭地带(亦称烟筒沟梁),越过山岭即是牛河川的化吉营乡杨树底下村的墩台梁烽燧。沿川向东南,经穿心店、南窝铺直至化吉营敖包梁烽燧。北线烽燧系东西走向,所经地段均为高山峻岭,环境险恶,所处位置至关重要,通过烽燧可向各川及时传递军事信息[3]
  
  (二)滦平县境内(图二):
  滦平县汉长城是以墙体和烽燧相间联缀而成,烽燧居多,呈东西走向,基本构成“两横五纵”网络。“两横”是指由西南向东北走向的长城墙体和由西向东沿潮河支流、牛河、兴洲河、滦河流域分布的烽燧;“五纵”一自平坊经巴克什营至密云,二由北李营乡石洞沟脑至滦平镇,三从丰宁、滦平两县交界处至大屯,四为伊逊梁至张百湾镇,五由滦平、隆化两县交界处至西地乡白庙村。
  
  约有12.5公里的墙体位于滦平、丰宁两县交界的梁脊上。南端自东经117度、北纬41度区间,以安纯沟门乡西北2公里的熊沟沟里山顶为起点,向东北沿两县交界线跨北沟、岭沟、白沙沟,过白家沟横梁,至北李营乡北马圈村西偏北1.2公里处离开分界线,入北李营乡境,全长约5.4公里,有5座烽燧。在北李营乡,长城沿山脊蜿蜒,跨杨木沟、正西沟、石洞子沟向东北延伸,在石洞子沟的山脊上沿丰宁、滦平交界线向东约0.5公里后,复入滦平县境,约3公里后在北杨树沟门村东岔小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处折入丰宁县波罗诺乡河南村,再沿南老虎沟与汽海沟之间的山脊伸展到南老虎沟门的牛河两岸。其东端隔河有1座烽燧,沿线有10座烽燧。其西端自虎什哈乡官营子村始,沿滦(平)大(海芘)公路沿线分布,自黄旗村起,跨潮河干流后,过安纯沟门乡到平房乡延续约35公里,其间有官营子、黄旗、炮台山、岗子、小白旗、北拐子、后山尖、南山、杨树沟门、平坊南梁、偏岭子等烽燧11座。
  从平坊乡烽燧分出岔路,由北向南进入要子沟,过铃铛沟、拉海沟,奔火斗山乡、巴克什营镇,然后沿京沈101国道出巴克什营镇,向北京市密云县方向延伸。此段延续30余公里,共有烽燧9座,自西向东分别是树沟门、拉海沟、大店子、常海沟、张家沟门、下三岔口、山神庙、巴克什营北、巴克什营南等。在平坊乡黄木沟里还有两座相对独立的烽燧:四道梁尖烽燧与马圈子烽燧,与偏岭梁烽燧相望。由平坊乡过偏岭,进入滦平镇,再沿牛河从镇中穿过,在大屯乡政府驻地与兴洲河会合,这段沿牛河西岸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烽燧,总里程约10公里,沿途有9座烽燧,为桃山梁、北山、石头沟门、雕岩子(1、2号)、黄土梁子、王家沟(1、2号)、营房北山。
  

[2] [3]